提起《塞下曲》,我们最先想起的古诗,大概率上不是李白的,可能是卢纶的,比如: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也可能是王昌龄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也可能还是卢纶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然后才有可能是李白的。
继续分享三读郁贤皓先生《李太白全集校注》带来的感触,今天是第25篇,感慨李白诗歌:《塞下曲六首·其一》。
◐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这组诗中,无论读几遍,我还是特别喜欢这第一首。诗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散发出来的雄壮悲凉却义无反顾的气势,古人的评笺已经相当完备,我就不重复引用那些精彩的评语了。
单说这首诗带来的联想与感触。
郁贤皓先生推疑这首诗于天宝二年(743)在长安作。果真如此的话,距离李白上一次写“闻折柳”已经10多年过去了。
10多年前,李白在洛阳,在某个孤独寂寞的晚上,因为听到笛声“折杨柳”的曲调,不可遏制的想起了家乡,然后就有了《洛阳春夜闻笛》这首千古绝唱: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在羁旅中听到“折杨柳”的笛声而想家,必然与边关战士听到“折杨柳”的笛声而想家有不同的感触。这种感触只有身处其境的人才能真切体会。
至少,李白想家的那个晚上,他是身在满目春色之中的。在《塞下曲六首·其一》这首诗中,边关战士所处的环境,尽管已是五月,却依然“无花只有寒”,却依然“春色未曾看”。满目凄凉萧索的边关,听到“折杨柳”的笛声,守边战士们自然格外加重了想家的念头。
同一意象,同一语码,应用在不同的场景里,带给人截然不同的心灵震撼,这种表达中细微处的用心,在李白诗歌中随处可见。这就是李白的独特风格,只有欣赏的份,没有谁可以学得来。
一首曲子,有如此感人的力量,也显示出李白那个时代音乐水准之高超。如今,很难听到具有这种深入人心震撼人心的音乐,有的只是那些词曲龌龊不堪入目旋律庸俗不堪入耳的垃圾歌曲。古今对比,可谓云泥之别。
说得有点远了。©
▶ 三读《李太白全集校注》相关 ☟
酒后吹牛逼,李白吹成了千古神话,我吹成了笑话,你呢?(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