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标题,本身就是“题外话”。
我想,时间不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品性与追求,千年之前的范仲淹也好,此时此刻的李子柒也好。他们都是透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来表达他们自己。成全他人,只是成全他们自己的副产品。或许,这也刚好用来诠释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通过《文明之旅》第 1037 年这期节目,我意识到,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是真正把儒家经典读透的人。
这让我更深一点领会了刘向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范仲淹之所以能够做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因为他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典型的圣人特质。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当然,范仲淹之所以名垂千古,绝不是仅仅因为他这些流传千古的金句,更是因为他说到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这恐怕也是范仲淹 “三黜三光” 的根本所在。
1037 年,范仲淹已经 49 岁,已近知天命之年。三年后,他为一个年轻人指明了读书之路。这个年轻人叫张载,亦被称为横渠先生。他说过的一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句话的影响力可能已经超越了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就是振聋发聩的 “横渠四句”。
借助今天这一期《文明之旅》,我突然感受到,张载所说的话,本就可以看做他对范仲淹的尊崇与评价。
距离张载大约 600 年后,明末大儒黄宗羲这样评价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实际上,经由范仲淹 “导以入圣人之室” 的又何止横渠先生张载一人!这是个可以长篇累牍的巨大话题,感兴趣的朋友请出门左转,去自行补课。
在提携后进、发现人才这一点上,欧阳修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蔡襄等人之所以成为吕夷简阵营指斥的 “朋党”,意外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一路人,永远走不到一个队伍中去。
范仲淹,欧阳修,蔡襄…… 之所以名扬千古,各自才华学问并不是根本,真正的原因还是他们的做人。这一点,罗振宇老师在节目里分析得非常精彩了,我就不再啰嗦。
以上是《文明之旅》第 1037 年带给我的关于范仲淹的一些感触。
其实,这期节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结尾时候罗振宇老师对范仲淹的致敬。
范仲淹走在自己的命运里
他一步一步地
成为中华人格基因库里面圣贤的代表
成为天上那么闪耀的一颗星
他走在自己的时区里
我在《文明之旅》第 1031 年这一期的感慨最后,曾写下那一刻对范仲淹的期待:
这一等,就是 6 年,好在,我终于等到了。
继续等待在范仲淹人生最后 15 年光阴里,有关他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