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闲篇儿的出发点是这期节目。
苏轼生在四川眉山,逝在江苏常州,却葬在河南郏县。这一点节目中提供的图片标注地点也可以寻踪。
晚间与会洲兄弟云小酌,就格外提到,熟悉苏轼是常识,熟知苏轼人生三个关键节点所在地的并不一定有多少人。
1.
节目里引用赵元任先生的吟诵,让我会心一笑。我首先想起的是借助西南联大相关著作、文字而来的赵元任先生。
《文明之旅》这期节目,让我加深了对赵元任先生“哪里人”的记忆。
先生是常州人,就是苏轼去世的那个常州。
这期节目如此安排苏轼和赵元任先生出场,是有特殊用意吗?
2.
不仅是空间大,而且时间也长。
看到这里,想起六神磊磊新书《唐诗光明顶》中对王昌龄《出塞》这首诗的点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诗辽阔到了极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时空上的辽阔,贯穿了千年。下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是空间上的辽阔,纵横了万里。
阅读时候,每当遇到这样的“关联碰撞”时刻,确实就有一种参加户外寻宝游戏突然发现了“宝”一样的惊喜,然后带着满满的兴奋心情继续下去。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集韵》一类书不过是工具书。通过这期节目,至少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了“工具”的意义。以往,对《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一类工具书,不过是具象化的一本书而已,没有过任何框外思考。
这期节目让我意识到自己太僵化了,像一具尸体,一直习惯了听人摆布。
明白得再晚,总也比永远不明白好一点吧。
领会了《集韵》底层功能,带给我的不是兴奋,而是惭愧之外的紧迫感。
4.
这恐怕也是一个需要《集韵》再度被启用的时代了。
看看触目可及的各种“道歉”“声明”“致歉”“通告”……何止是不“押韵”,有些甚至“丧尽天良”。
如果一些规则也如《集韵》一类之于“科考”,这种腐烂的现象是不是会好很多?
我只是想到就说了,并不是有意以“比兴”手法表达我对奴才和走狗们的不满。
实话实说。
5.
公元1039年,苏轼才2岁,我们这样谈论一个2岁的孩子,有点不合适吧?
这一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出生了。貌似苏辙亲嫂子王弗这一年也出生了。
历史长河中一瞬间,因为这些人,这一年与众不同。
这一年,对于大宋王朝来说,还算是相对太平的一年。
6.
看一期视频节目,可以随心所欲的去想,去关联,去碰撞,这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这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提供给贫民百姓的福祉之一。
我接受,但不会无底线的歌功颂德,仅此而已。
期待下一期《文明之旅》,第10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