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并没有认真去思考读书与行走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又到底具备怎样的意义。我也没去想过这种问题,意外的,在阅读李白这首诗的时候,我突然间意识到二者之间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其中一个原因应该就是为了言说方便,或许还一定程度上有避免“文字狱”的可能性。另外,对一些目标听众读者而言,比兴手法用恰当了,有助于这些人理解和领会。毕竟,不是谁都有那么好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在民间打口水仗,有一个战略战术叫“指桑骂槐”,比兴手法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时代舆论氛围多么开明清朗,作为臣子,尤其作为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想针砭时弊,想谏言献策,都不能学泼妇骂街,再虚心纳谏的人也不喜欢泼妇骂街式的规劝与建议。在这首诗里,李白就借助白鸠与白鹭的对比、凤凰与鹰鹯雕鹗的对比,来表达自己对彼时朝廷“亲小人远贤臣”现状的不满。表达这种不满,采用这种比兴手法,比较形象贴切,再烂的小人和奸臣也都会领会个一二三,不至于满头雾水。至于帝王,那就更不用说了。遗憾的是,领会归领会,帝王也好,小人奸臣也好,他们读了李白的诗歌,也不会因此有所改变。帝王或许一笑置之,小人们说不准除了置若罔闻之外,还要处心积虑的从文字中找出裂缝来,以便“下蛆”罗织“文字狱”。了解“乌台诗案”的人都知道,苏轼就是被小人和奸臣们这样迫害的。去过长沙简牍博物馆的话,留心一点就会在展区看到“鸠杖”的图片以及与“鸠杖”相关的“诏书令”图片。图片配有说明:1981年9月甘肃武威汉墓中出土。这是一册由五份诏书组成的“王杖诏书令”。汉代尊老养老制度规定,老人到了七十岁,可以得到鸠杖,受到国家保护,并享受一定权利。此令册是对尊敬长老、抚恤鳏寡、孤独、残废者以及高年赐杖、处决殴辱受杖者的法律规定。
这是汉代如此贴近老百姓的暖心举措,实实在在,有法可依,没有空话和废话。“鸠杖”就在那里,穿越一两千年,“鸠杖”就像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刺向此时此刻的人心。透过这句诗歌,我们可以确切感知到李白内心也在时刻关注着民生,而绝非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名山大川和饮酒纵情之上。李白的诗歌,长沙简牍博物馆关于“鸠杖”的内容,就这样碰撞在一起。不经意间,让我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义所在。只要走过,只要留心过,只要读过,只要思考过……所经所历都会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的重逢。这种体验让人(至少让我自己)有一种与自己会心一笑的惬意与满足。李白有太多诗歌,都可以给我带来这种神奇的体验。太过熟悉的例子我就不举了,拿登楼来说,当你登上岳阳楼那一刻,如果你读过李白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就会不自觉的心中默诵吧:“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逢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拿喝酒来说,当我在荆楚大地上与故人相遇,我一定请老朋友喝一杯白云边,并且和他一起回顾李白这首诗:“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我想,这场酒就会因此格外有味道。这种质地的“重逢”,无关乎千里万里,关键在一个“情深义重”,而不是刻意轻而易举的“逢迎”,不论是一本书,一座楼,一杯酒,还是一个人。©▶ 三读《李太白全集校注》相关 ☟
古风五十九首,每一首都可以下酒(1)
李白的短板,太多中年人都有(2)
李白,撕掉了乌合之众的遮羞布(3)
多读读李白,就会宽容这个黑白颠倒的时代(4)
我不会游泳,我并不羡慕会游泳的人(5)
绝处逢生,李白也会欣喜若狂(6)
李白《蜀道难》,不仅仅是感慨找不到工作(7)
李白的悲欢,曾经也没人看得见(8)
有啥好显摆的?特朗普又不是你爹!(9)
李白的行路难,是一种跨越千年的难(10)
李白的长相思,在长安,也在酒中(11)
李白告诉我们:知音难觅,禀性难移(12)
开哥|李白铁杆粉丝,同道链接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