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末标点符号,我这是强迫症吗?

文化   其他   2024-11-17 20:59   湖南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对标点符号如此执着。

1/

 

当年我们写信,每一个标点符号都用得那么认真。

 

一个“……”让我们明白彼此意犹未尽,有多少心事都融进这个省略号中。此刻,省略号是最好的叙说,一言难尽,溢于言表。彼此的心被这个标点符号袒露得一览无余。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个“!”让我们彼此领会远比平常值得感慨的遗憾或惊喜,有时候,这个叹号更是特别提醒,甚至还是掷地有声的诺言。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2/

 

如今,我们用键盘屏幕代替笔和信纸,有时候干脆用语音,将心事表达的七零八落,该说的没有说好,不该说的说得乱七八糟。

 

我们渐渐遗忘了标点符号,漫不经心地在屏幕上敲击出一行行错误连篇的汉字,结尾的时候,你见不到那个标志着对话结束的标点符号。

 

我习惯认真的使用标点符号,不论是长句,还是短句,即便仅仅回答一个“是”字,我也要在后边郑重的用“。”来结束。


我一直认为这是对另外一个屏幕前正在与你对话的那个人的尊重,就像高考作文时候用心使用每一个标点符号,是对阅卷老师,更是对你自己的尊重。

 

一个句子结束,如果缺失了句尾的标点符号,我总想到矗立在无数城市无数角落里的烂尾楼,或者想到大庭广众之下,一个衣衫不整的人,不论TA有多好的容貌多好的身材,TA看上去依然不完美。

 

一个一个残破的句子,确实碎片一样,让时间也越来越零碎。

 

用心使用每一个标点符号,让每一个句子尽可能完美,或许属于自己的时间就变得整齐长久一点,至少心理感觉上是这样。

 

3/

 

标点符号的发明,是一个与汉字相得益彰的发明,只不过这个发明创造的历程颇为曲折。

 

与汉字相比,中国原创的标点符号少之又少,这未免让人心生感慨。

 

如同人体的关节和穴位,标点符号在整个汉字表达系统中举足轻重,没有标点符号的间隔与链接,汉字表达会让我们陷入无边无际的曲解与误解之中。

 

4/

 

在借助聊天软件与达哥的交流中,多次跟他说到“不写白字、错别字”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好处,他听进去了,如今与人聊天,他也习惯即便一个“嗯”字,结尾也会用"。"结束。

 

之前聊天中,他的回答很多时候是一个孤零零的“恩”字,这与感恩无关,只是一个被无数人早已习惯使用的白字而已,我不知道他是受了谁的影响,毕竟,互联网彻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但在汉字与标点符号使用这一点上,我很固执,决不允许自己被那些习惯了白字、错字、不使用标点符号的人影响和改变。我把我的观点三番五次讲给达哥听,难得的是,他听了,让我有点感动。

 

这已经是一个儿子早已不听老子之言的时代了,何况我强调的又是这样一件在很多人看来未免可笑的小事,小观点。

 

5/

 

标榜喜欢读书、热衷亲子阅读的人越来越多,宣扬输出倒逼输入的人也越来越多,用汉字表达的人自然也就多起来。

 

把每一个汉字写正确写准确,把每一个标点符号用对,这是汉字表达的基本功。

 

日常的聊天,同样是锻炼这种基本功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是很多人习惯了随波逐流,白字、错字、不使用标点符号,早已经成为闲聊者默认的行为。

 

积小成大,好习惯和坏习惯都一样的道理,只是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说句心里话,我喜欢那些聊天中尽力避免白字、错别字,同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人。我一直认为避免白字、错别字,同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也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好习惯。

 

具有这种好习惯的人,如果读书,他一定同样用心,而不会把读书仅仅当做自我标榜的一个由头,更不会单纯陷入想象与幻觉之中。

 

以为晒几本书感慨几句与读书有关的话,就已经成为一个名实相符的阅读者,甚至就已经拥有一本书所表达的观点和常识。这是自欺欺人。

 

6/

 

今天收拾屋子,发现了一个小盒子,里面满满的全是穿着绿色军服的骑兵、步兵、炮兵的小人儿。

 

有一个小兵怯生生的问我,你见过我们的司令吗?他很久都没回来了。

 

我的心一揪:见过。

那他什么时候回来?

他不会回来了。

他牺牲了吗?

没有。他只是长大了!

 

不知怎么就想起这个小故事,想到“司令”已经成为一个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人,我的心稍微安定了一点。©


 开哥李白铁杆粉丝,同道链接通道 

202411月17

走读生日记
好好做人,不惧鬼,不崇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