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读书人,费劲巴力的走“干谒”之路,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工作称心如意,捎带脚封侯拜相光宗耀祖,稍次,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当然了,有些运气不好的人,即便找到工作,依然还是连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比如杜甫和孟郊这一类。
李白,当然也要找工作,过程远比我们想象复杂得多。
今天感慨的李白这首诗,就与此息息相关。
《蜀道难》,几乎可以看做是李白由籍籍无名到大名鼎鼎的敲门砖。这块砖,敲开的是太子宾客兼秘书监的慧眼。太子宾客和秘书监,在彼时都属于位高权重的职位,三品大员,整天围着皇帝和太子转,本职工作除了统领教育、图书、档案之外,还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
用现在的职位类比来看,大概相当于国家教育副部长兼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国家档案馆馆长可能还要兼一个国务院办公厅厅长一类的。如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被这样一个超级大人物大肆宣扬推荐,他能不火吗?
李白就是被大唐王朝这样一位牛人慧眼识珠,从而开启大唐王朝文坛传奇之旅。
这位牛人叫贺知章,彼时贺知章72岁,李白30岁。这一年是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正是开元盛世之际。
对这次“李贺初相遇”,唐朝人多有记录。
这是李白去世100多年后,晚唐人孟棨在其著作《本事诗·高逸》中对“李贺初相遇”的记载。
这是唐末五代人王定保在其著作《唐摭言》中对“李贺初相遇”事件的记载。
王定保生活年代跟孟棨差不太多,距离李白去世都是100多年时光,他们记录的真实性比较高。对“李贺初相遇”的考证,郁贤皓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有理有据的论文,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补课。
贺知章为什么对李白青眼有加,我们仔细品味李白这首《蜀道难》,大概可以判定,李白的文采是征服贺知章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除了位高权重之外,贺知章本就是当时文坛泰斗一般的存在,外加草书一绝,还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大书法家之一。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贺知章也称得上“酒仙”。
贺老具备的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超级元素”,刚好李白也都拥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惺惺相惜相见恨晚。李白与贺知章的相遇,某种程度上而言并不次于14年之后,李白与杜甫的相遇。
对李白来说,这两次相遇都是天意。
李白当然清楚与贺知章相遇之于他人生的重大意义,与贺知章成为忘年交,在自然而然基础上,恐怕多少还有些“刻意”的成分吧?
我之所以这样揣摩,是因为“李贺初相遇”的14年之后,贺知章强力申请退休不久,李白即被“赐金放还”,这里面恐怕少不了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从李白写给贺知章的诗歌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李白对贺知章发自内心的感激与想念。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感慨过这些诗歌,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蜀道难》这首诗,结构精奇,意蕴磅礴,读来荡气回肠。
特将原文分享在这里,生僻字格外做了注音,便于初读者阅读:
#蜀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