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昇,活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这个语码里,提起“四大发明”,必然会提及毕昇。毕昇到底是谁,没有几个人知道,知道不知道也并不重要。这个语码里的蔡伦,跟毕昇几乎是一样的处境。
《文明之旅》1041年这期节目,让我意外的对沈括多了那么一丁点儿好感。因为沈括《梦溪笔谈》的记录,才让毕昇以及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得以被明确记载在历史长河之中。
关于沈括,在我看来是跟爱迪生一类,甚至某种程度上远超爱迪生的烂人。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还请去自行补课。
这期《文明之旅》,看了两遍,感触有点语无伦次,顺手记录在这里。
◐ 寻根溯源意识
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的前世今生,让我自然想到朱熹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在平时的阅读中,时常采用的“以书找书”读书法,本质上也是“寻根溯源意识”的体现。通过一本自己认可的书,去找这本书中引用或推荐的书来看,往往不会失望。
◐汉字的命运
清代铜活字、木活字的结局,在我看来也属于顺其自然。
活字如此,汉字本身也是如此。
死掉的汉字,比如武则天创造的汉字,除了“曌”之外,其它的“武造汉字”早就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了。
◐创意
创意与实现创意之间的关系,近乎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蛰伏
一项新的技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
◑长期主义
一项伟大的技术,由“萌芽”阶段一直到相对成熟完善阶段,遵循的都是一个“长期主义”原则。
节目提供的活字印刷技术案例告诉我们,从“活字最初使用场景”阶段到如今相对成熟阶段,至少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孔乙己
节目里提到孔乙己带来的感慨:
以读书人自居的孔乙己,自然是不屑于从事“刻字工人”这种似乎没有什么斯文属性工作的。但是他可以去做一个“抄书”工人,有时候还顺手牵羊把人家的书写工具拿走换酒喝。实在没物交换,就只能赊账。
古代读书人对赊账这种同样毫无“斯文”可言的事情,却似乎并不在意,就连陶渊明、李白和杜甫等人,因为没钱买酒都经常赊账。
这是一种很奇怪甚至有点诡异的现象。
如今,古代读书人那些恪守的斯文、尊严、等级、身份等观念早已被颠覆,精致利己,寡廉鲜耻,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似乎成了“读书人”以至于太多太多人的“三观”。
不信的话,看看时不时就曝光出来的那些教师、校长、学者、专家、教授们的丑陋嘴脸和龌龊行径就明白了。
◑结尾广告带来的启发
带来了什么启发?欢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