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致敬李白的文字,本该昨天发布出去,奈何自身意志抵抗不了酒精的力量,困意上涌,只好躺平。
第三遍阅读郁贤皓先生《李太白全集校注》,随手记录的感触不再针对诗文本身进行拆解,只把诗文带来的启发和思考如实记录下来。因此可能给个别读者造成阅读上的不便,毕竟诗无达诂,我的感触和思考不代表每一个人的感触和思考,权当抛砖引玉。
今天是第14篇。
这首《日出入行》,依然是乐府旧题,李白推陈出新,反用其意。核心主旨——相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在我理解,这是最能体现李白内心隐秘角落的一首诗,领会了这首诗,大概率就领会了李白坚守的“世界观”到底是什么。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草木荣枯,都是自然而然的现象,没有谁可以左右四季更替,万物兴衰都是自然规律。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并不会因为在春天再度繁荣而感谢春天,无边落木萧萧下,树木也不会因为在秋天落叶纷纷而怨恨秋天。为何如此,自然规律使然。
从这四句诗里,我们可以悄悄揣摩和探测李白的心志,他如此看待万物与自然的关系,足以说明他洞若观火,什么长生不老,什么得道升天,那都属于“逆道违天”的骗人鬼话。相信大自然的力量,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才是王道。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这不是李白的宣言,而是李白的心里话。我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坚守大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与大自然合而为一。这才是李白最真实的“世界观”。
领会了这一点,我们再反思李白对“道教”的热衷,恐怕不过是“终南捷径”的另外一种走法罢了。当然,不能否认李白也从“炼丹求道”的过程里得到很多人生启发,但这终归不是李白追求的真实人生目的。
我想,李白对自然有如此透彻的理解和认知,这也是跟他“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志趣分不开的。名山大川走的多了,自然万物接触多了,一个人就会对自然有更多更通透的思考。普通人亦如此,何况天才聪敏的李白。
站在这样的视角,我们再品味李白写名山大川的诗歌,或许就多了几分以往所不曾体会到的感触。比如《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到底是表达李白内心的孤独,还是表达李白与自然的合而为一呢?这样一想,是不是对这首诗的领会就格外多了一个思考角度?
如果你问我:“那么喜欢李白,最喜欢李白哪一首诗?”我一般会这样回答你:“李白的诗歌,招人喜欢的太多了。但论最喜欢的一句,就是这首诗中这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没有之一。”一首诗中,如果哪怕其中有一句,可以让人喜欢到心里,这首诗就足以不朽。
燕山雪花大如席。
之所以如此喜欢,不仅仅是因为这句诗的背景地是我的家乡,最重要的是因为李白曾经踏足这片土地。
故乡情结,恐怕是所有人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结。不论在故乡这片土地上发生什么事情,不论欢乐,还是悲伤,都无法阻挡在远离这片土地的某个地方某个时刻突然就想起她。
想起故乡的时候,很自然的端起酒杯,很自然的想起这片土地上一些人和事。这种时刻,不会考虑故乡的月亮到底圆不圆,也不会考虑故乡的人情是浓还是淡。故乡,终归是一些情绪的来源与归处。
阅读一首古诗,能够借此感慨一番故乡,这到底是诗歌本身的力量,还是诗人的力量?
致敬李白。[抱拳]©
▶ 三读《李太白全集校注》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