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打败你的不是逆境,而是内心无休止的胡思乱想

职场   2024-08-11 13:47   新疆  

—— 用文字传递价值,让成长永不停息 ——

这是我的第 217 篇原创分享

全文4500字,读完约需 10 分钟



《逆行人生》你看了吗?

坦白讲,我还没看,但通过预告片我已经大概知道要讲什么。

事实上,我们身边发生着无数比电影更真实鲜活的案例。
由于要到处讲课,我今年去了很多二三线城市和县城,看到大量闲置的楼房和商铺。
蒙上灰尘的招租海报上,模糊不清地写着“旺铺招租”,而整个街区几乎都没什么人。

正在经营,但已经贴出了清仓转租的门店比比皆是。

我在去某三线城市上课时,进了一个购物广场找地方吃饭。
从二楼坐电梯(电梯竟然正常运行)到五楼,竟然没有一家开业的餐厅,整个购物广场空空荡荡。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得知北京3W咖啡注销了,这宣告了喝咖啡、拿投资的创业时代结束。

除此之外,今年跟很多客户、学员、原大厂同事以及同行聊天,几乎没有什么正面的内容,全是唉声叹气。

经常有人问我的建议,是不是要学点什么,或者考个什么证,或者找个什么兼职,其实我认为这些都不是重点。

王阳明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防。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困境,每个时代也都有困境中走出来的人。

我经常读历史和传记,发现但凡那些在逆境中逆势翻盘的狠人,几乎都戒掉了胡思乱想。

是的,逆行人生,你先要解决掉自己的胡思乱想。

我在给一些同学做求职咨询的时候,几乎50%的时间都在梳理他们的各种想法。
这些想法很多既没有章法,也缺乏逻辑,中间夹杂了大量的情绪和莫须有的假设。

但是他的表述往往是:我的思考是XXXX。

这其实根本不是思考!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先驱,威廉詹姆斯说:

很多人认为自己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什么是有效的思考?

有效的思考是基于事实的理性分析和决策。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说过:

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

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
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对比理性思考,胡思乱想有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胡思乱想通常不依赖事实而是基于情绪。

当你的脑子停不下来的想一些事情的时候,触发因素通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内心的某种情绪。

比如,一直找不到工作或做副业一直看不到效果带来的焦虑;明明有工作,却在为裁员担惊受怕等等。

这些负面情绪会让你不停地问自己:我该怎么办?

而当情绪占主导的时候,显然你无法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其次,胡思乱想通常没有框架和逻辑,而是直接主观臆断。

比如,我有个学员在一直找不到工作内心接近崩溃的时候,会给自己出很多主意。但这些自己想出来的主意又完全无法说服自己。

于是进入到一种持续的内耗之中,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

而有效思考的过程是在搞清楚事实的前提下,将其带入某个框架内,再通过这个框架得出一个逻辑自洽的结论。

这个结论未必是完美的,但却是可以通过行动进行验证和修正的。


第三,胡思乱想的背后通常有错误的认知和灾难化思维。

什么是错误的认知?

简单说就是你认为的所有“应该”。

比如:

我这么有经验,应该可以很快找到工作。

我做的课程非常有价值,应该会很受欢迎。

我应该继续找工作才能解决未来的生存问题。

我今年业绩这么好,应该能够晋升。

我有理有据地进行沟通,XX部门应该配合我的项目。

我充分准备了,这次面试应该能通过。

……

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莎拉·埃德尔曼博士认为:
所有上述“应该”是我们持有的关于世界上必须存在的事物的准则或信念,其中部分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预期。

这些准则或信念就是你的认知。

比如:
游泳冠军潘展乐在首次接受采访时说:

4×100结束后跟澳大利亚名将查尔莫斯打招呼,他一点都不理我。
结果导致查尔莫斯被网暴。

之后,潘展乐对此事进行澄清说:

其实,查尔莫斯可能就是真的没有看到……最后一天他还来跟我交换泳帽。

当然,我们的传统是帮亲不帮理。

但是不得不说,潘展乐最初对查尔莫斯的误解,就是因为他心中的“应该”。

我打招呼,你看到了,就应该给我回应。

可事实既没看到,也无所谓应不应该。

正如我在企业内训中,经常被问到如何让跨部门团队配合的问题。

我首先的回答都是:不配合是正常的,配合才是不正常的。
然后再说怎么做才能更大概率获得积极的配合。

我之所以这么回答,就是为了颠覆掉大多数人心中的那个“应该”。

埃利斯把这种缺乏弹性的看法称作“绝对化要求”(demandingness),意味着我们会本能地要求事情按照特定的方式发展。

而当事情没有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式发展的时候,负面情绪和胡思乱想就会开始启动。


什么是灾难化思维?

就是夸大生活或工作中消极方面的倾向。

比如:

这个月再不找到工作我就完蛋了。

这次汇报我说错话了,老板对我肯定有意见了。

今天被老板狠批了一顿,估计以后没法混了。

……

以上都是典型的灾难化思维。

这种灾难化思维造成的结果是与实际状况完全不相称的痛苦感受。

而由此导致的胡思乱想、焦虑、悲观的预判会在你的大脑里持续演绎。

著名的印度瑜伽大师萨古鲁在《内在工程》中说,要感受幸福就要确保身体、头脑和能量保持一致。

身体代表行为,头脑代表思想,而能量是我们可以完成各种任务、迎接各种挑战的内在资源。

其实,应对逆境也需要如此。

而胡思乱想的时候,行为是缺乏依据的,思想是杂乱无章的,能量是耗散殆尽的。

在内心疲惫,无所适从的状态下,如何应对今天的逆境?


那怎么干掉胡思乱想呢?

给你四个特别管用的建议:


第一, 刻意内观

刻意内观是我最近几年最大的收获。

什么意思?

就是以旁观者的视角看自己内心的所有想法。

千万不要觉得荒诞。

以威廉詹姆斯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心理学认为:
思想是一种工具。你的思想应该为你服务,而不是与你为敌。

换句话说,你有能力决定自己想什么不想什么。

既然是能力,就是可以习得的。

比如现在,你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就可以内观一下,看看自己的想法,不作任何评价。

为什么内观这么重要?

因为这几乎是所有修炼的基础。

如果你读过关于瑜伽、冥想相关的书,会发现姿势、柔韧性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能进行内在的觉察,就是内观。

一开始,你可能还做不到。你会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想法带着走。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希望你尝试一次,跳出自己的想法,看着它们的生生灭灭。

当你开始凝视这些想法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不断演绎的根基,从而自然消亡。


第二, 逻辑反驳

如果还是有某些顽固的想法无法消除,现在开始祭出第二招,逻辑反驳。

一个想法如果是有价值的,那必然是逻辑自洽且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

既然它一直存在,那干脆我们就把它从脑海中拉出来,看看是否真的有道理。

怎么做呢?有一个方法叫做:苏格拉底式提问法。
包括以下六个问题。

1. 事实是什么?

2. 我的主观想法是怎样的?

3. 哪些证据支撑了我的想法?

4. 哪些证据与我的想法矛盾?

5. 我犯了哪些思维错误?

6. 我还可以怎么想?

你可以用任意一个自己非常顽固的想法进行验证。

大多数情况下,在写到第3条的时候,你就写不下去了。

因为有想法很容易,找证据很难。
证据不可以来源于情绪,而必须是客观事实。

没有证据就意味着这个想法缺乏支撑。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胡思乱想之后,才真正打开有效思考的大门。

而整个过程的关键是,你站在第三者的视角开始审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想法牵着鼻子走。


第三, 行为反驳

逻辑反驳对某些人效果可能不会太好,比如情绪脑特别发达的人。

即便逻辑上知道一种想法是不可靠的,心中的情绪依然难以消除。

这时候就可以用行为反驳的方式来应对。

什么是行为反驳?

比如说,很多人特别恐惧当众说话,担心说不好被嘲笑,因而尽可能避免这样的场景。

它的背后存在一个错误的认知:我是一个不善于当众表达的人。

这种认知可能来自于环境的评价、过去的经历或者就是自我想象。

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才会在面临当众表达时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进而尽可能避免这样的场景(行为)。

而行为反驳,就是要刻意体验这个过程,当成一种行为实验。

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认知、行为情绪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错误的认知会带来错误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也会塑造新的认知。

可以选择一些非正式的可以忽略后果的场合,用实际行动验证自己的预期结果是否真的会发生。

非正式场合的好处是,无论结果怎样,都不会对你有实质性的影响。

在这件事情上我是非常有发言权的。

因为我原本就是这样的人。

在我希望未来能够做咨询顾问和职业讲师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个必须迈过去的坎儿。

所以,会抓住一切非重要场合采取这样的行为实验。

用我今天的标准看,早期的实验基本上都惨不忍睹。

哆哆嗦嗦、断片、啰嗦、混乱的情况都出现过。

而结果是什么呢?只有两种。

一种是,听众中一些老大哥会给我一些优化建议

另一种是,只要内容本身有价值,即便讲得再烂,大多数人也会表示有收获

没有嘲讽,更不可能有人惦记着这件事,除了你自己。

对于当众演说,任何人一开始都会有点紧张,可是过一会就好了。

为什么呢?

因为一方面你已经熟悉了自己所在的环境,另一方面之前预想的灾难化情景并没有出现。

你可能依然缺乏尝试的勇气,或者觉得自己没准备好,无法开始行为实验。怎么办?

陈欢老师在《单干》这本书里讲过,能够突破逆境的人都会采取一种方式,叫:纵身一跃。

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就像蹦极一样,你永远不可能准备充分,跳就完了。

此时的思虑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正能量,多思考1小时,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对于喜欢准备逐字稿的人,情况可能更糟糕。

因为逐字稿形成了你内心中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反而造成了一种不必要的焦虑:你担心不能完美复刻。

而事实上,这个标准只有你心里有,听众心里并没有标准。

没人知道你是顺序有颠倒,还是漏掉了一个点。


第四, 聚焦目标

聚焦目标思维有时被称为“说服性反驳”,通过承认某些无用认知的消极影响来说服自己抛弃它们。

当你胡思乱想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样的想法或状态,有助于达成我的目标吗?

我前面说过,胡思乱想通常基于情绪而非事实。所以,当你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迫使自己重新回到现实中来。

如果粗暴地把经历分成好事和坏事。

那我们绝大部分精力其实都浪费在已发生的坏事上,这样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思考如何能做的更好、如何能达成目标了。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

当我们开始思考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时,会将自己从内心戏中抽离出来,开始真正有价值的思考。

1934年,因为受到严重排挤和打压,毛主席只剩下一个职务。同时,他还身患重病,整个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马上就开始长征。

如果沉浸在这些低潮、思虑和关于斗争的胡思乱想中,就不可能有后来的革命成功。

而毛主席却完全没有沉浸在这种状态中,他只聚焦革命的最终结果,这才有了《清平乐·会昌》这首词。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是: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没有过去种种,没有思虑猜忌,只有当下正好和未来更好。

和你共勉~

我的品牌课结构化思维第8️⃣期

感兴趣的扫码加我,近期统一宣讲

不到30人不开班

开班3️⃣天不满意全额退

再等就是年底哈

↓↓


—— 关于我 ——

项目管理ACADEMY
互联网大厂前PMO总监,《互联网项目管理实战指南》合著者,独立咨询师+讲师。自媒体写作7年,专注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和项目管理。喜欢深度思考,坚决不写爽文,只写有价值的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