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分享了由pmo评论主办的2024第四届中国项目经理大会中,关于项目经理能力培养的听后感。
今天分享第二个选题:AI时代对项目经理发展的影响。
这个选题和前一篇其实有内在的关联,先抛出我的结论:项目经理的努力方向与AI无关
为什么这么说,我结合大会的内容和我自己的思考从下面三个方面来阐述。
1. AI应用层的发展长期将聚焦在工具层面
2. 工具是项目经理能力模型中最弱的一环
3. 赋能项目经理的责任属于组织而非AI
1. AI应用层的发展长期将聚焦在工具层面
技术产业的发展,通常都有一个规律。
资本大量投入到应用层,沿着价值流延伸到基础层,从而实现完整的迭代循环。
而AI的发展目前违背了这个规律,出现了收益倒挂的现象。
上图中,左边的云产业链中,应用层的市场规模是400B,逐渐向下到半导体层形成一个标准的V字模型。
而右边的GAI则相反。
李开复在一个私人讨论论坛(Collective)上说:“AI生态系统非常不健康,”
指的就是上面的现象。
作为提供基础设施的英伟达,获得了绝大多数的产业份额,而应用层的各种尝试,却在倒闭潮和融资难的漩涡中痛苦求生。
根据钛媒体AGI的数据,自从ChatGPT发布以来,中国已有近8万家AI相关公司倒闭,占新增企业总数的近9%。
过去三年里,总计超过20万家AI企业因各种原因退出市场,十年间消失的公司总数达35.3万家。
根据研究机构CB Insights发布的《AI行业现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AI领域投融资数量约为232笔,同比下降38%;融资总额约为20亿美元,同比下降70%。
以上数据可以让我们对整个产业的现状有一个基本认知。
那项目管理领域的AI应用怎么样呢?
本次大会的分论坛三中,共有7名嘉宾就AI助力项目经理这个主题做了分享。
从AI应用角度看,目前基本上都集中在工具层面,而这些工具绝大多数是为了解决文本、数据和信息处理效率问题。
从应用场景看,涉足的领域主要包括:进度计划、会议文档、资源优化、风险分析和流程控制等领域。
其中基本能力层中不包含软件工具的应用。基础素质和能力中,可以被工具赋能的也仅仅包含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但很显然,这些赋能也仅仅局限在对数据化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上。
比如,进度安排的合理性、资源配置是否还有优化空间等等。
一旦超出这个范畴,比如:客户关系问题、向上管理的问题、内部各部门之间博弈的问题。
这些最难的现实问题,你不可能去问AI怎么办,而这些才是体现项目经理能力的最主要场景。
也是每天最让项目经理头疼的部分。
所有工具有价值,但仍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替代一名优秀项目经理的程度。
相反,项目助理、进度工程师、费用控制工程师等,这些传统企业中项目管理岗位,反而是更容易被替代的。
因为这些岗位,更多是基于明确的规则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岗位,他们无需甚至不应该考虑关系的因素,而是应该给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
中国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有很多规则是不可能被明示的,这种灰度空间,对人情世故、利益轻重的拿捏,永远无法依赖AI完成。
我在上一篇讲过,项目经理的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系统思考的能力。
系统是一个层级嵌套的结构。
基于项目看项目,这是最小的系统层级,基于组织看项目是稍微高一维度的,基于行业甚至产业看项目这是更高维度的。
如果再将客户关系、组织关系等系统因素纳入进去考虑,这就更难了。
AI目前能解决的,是项目自身维度的,就是就事论事的那个层面。它很难超越项目进入更大的系统中,更难进入到人际关系的系统中。
所以我才说,当AI时代来临的时候,项目经理的努力方向与AI无关。
我们甚至可以绝对的说,对于一名项目经理,你能解决的AI能帮你更快更好地解决,你不能解决的,AI也解决不了。
AI作为工具,不会超出你的能力框架之外。
3. 赋能项目经理的责任属于组织而非AI
很多公司可能会引进AI工具在不同的岗位和业务中提升效率,这几乎是数字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结果。
但对于项目经理而言,组织的赋能不可以依赖AI工具,甚至于AI都不足以被看成一种赋能。
AI在提升组织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方面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
我们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你所在企业和华为都用了同一种项目管理AI工具/系统。
请问和华为在项目管理成熟度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多少?
答案是几乎没有变化。即便是全套华为方法论都学会,帮助也有限。为什么?
我在上一篇提到过。
如果一个方法论发挥了作用,那原因往往在方法论之外。
方法论之外的是什么呢?
基本功。
因此,赋能要从环境、系统和基本功三个维度切入,才能对项目经理有效赋能,这不是AI可以替代的。
在Collective论坛上,李开复旗帜鲜明的说:
在企业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会更加困难,因为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更加复杂。
AI会让项目管理越来越好吗?
如果从大趋势上说,是的,但到一个个具体的企业,只能说是强者愈强。
—— 关于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