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请你读完:这些看似如花的行业,实则危机重重

职场   2024-12-25 09:05   北京  
最近有即将毕业的同学,私信我工作选择和职业规划的问题。
我觉得有必要给应届生、校招生写一篇文章,拨开那些如花公关宣传迷雾,露骨的谈谈真相。
以下内容中的观点均有据可依,所有参考资料我都列在文中,你也可以自己搜索查阅。


根据拉钩招聘和知乎24年10月份联合发布的《高校毕业生求职抽样调研报告》,新发职位量和投递量TOP10的行业,分别如下:
无论从公开的文章,还是行业内企业的宣传看,这些热门行业之所以热,那都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对于校招生而言,求职就像是第一次进赌场上桌的玩家,其实对规则和庄家的套路往往最不清楚,也最容易随大流和跟风。
这里我摘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内容社区/短视频和电商,跟你客观说说,这些行业的实际情况,给你做一个参考。毕竟,不仅男怕入错行,其实女更怕。

01 人工智能:后天很灿烂,今明两天都很惨

从23年开始,AI的一系列亮眼表现,就已经在媒体圈炸出了好几拨浪花。
以至于,很多研究机构将23年视为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会被载入史册的一年。
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我们先梳理下。
数据摘自:艾瑞咨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IV》


生成式AI只是AI应用的冰山一角,但由于它的传播效应足够强,因此引起了最大的关注。
根据前嗅大数据纰漏,23年1年,中国注册成立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了53.36万家。截至24年底,预计相关企业总量已经超过了200万家。
从注册量上也印证了,这是大趋势的事实。
可这只是事实的一面,另一面是:23年注册的这53.36万家企业,到24年底,已经有7.4万家(~12%)注销或不再活跃。
也就是说,如果毕业后随机进入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有12%的概率,这家企业1年内倒闭。
这还是客气的。实际上预计有80%的人工智能企业,在未来5年内会陆续倒闭。
以上听起来很吓人,但这是任何新兴产业从萌芽到走向成熟的必然规律。
下面我说几个你多多少少知道的事实:

1. 共享出行:资本堆积而成的尸骨
如果你今年大四,那么当你还在上初中的2015年,会发现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开始在马路上肆虐。
15-16年正是共享单车行业崛起的时候。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17年,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人民币,融资总额更是达到超百亿美元。
有人将共享单车的历史称之为中国本土版的“颜色革命”,确实非常形象。赤橙黄绿青蓝紫几乎成了一道彩虹,甚至于到后期连颜色都不够用了。
创始人之间的竞争,其实是资本跑马圈地的竞争,而各个单车企业只不过是那批马而已。
直到今天,金沙创投的朱啸虎和腾讯马化腾之间,就哪种智能锁才是未来的朋友圈争论依然历历在目,像极了香港赌马圈台上台下的情景。
由于商业模式一直不清晰,加上扩张过快,且资本寒冬临近,18年,丧钟开始敲响。
ofo陷入资金链断裂困境,数十亿用户押金无法退还,最终退出市场。直到目前,ofo的押金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
其实,创始人戴威如果不执着于对公司的掌控,而及时将企业出售,也许黄色的小车今天依然还能看到。
相对而言,摩拜和小蓝车的境遇要好一些。
摩拜更名为美团单车,小蓝更名为滴滴单车。另外还有一家哈啰单车,最终进入阿里支付宝首页。
单车作为一种场景,最终只能融入到更大生态之中,成为一种服务的补充,用来黏住客户。
从最多77家企业并存,到最终三足鼎立。
共享单车的故事就此落幕。

2. 新能源汽车:淘沙已过,战局未定
提到新能源汽车,你能说出哪些牌子?
比亚迪,特斯拉、蔚小李、小米、华为、吉利,还有吗?
你可能还能说出一些名字,但这些都已经是大浪淘沙之后的结果了。
新能源汽车的号角,吹响于2010年初期。那时候政府系能源汽车政策开始陆续出台。到23年,国内乘用车整车领域的品牌数为129个,其中,自主品牌超90个。
根据界面新闻的分析,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将只剩下19个
今天你能叫出名字的,或是大浪淘沙之后的幸存者,或是崭露头角的新星。
或许中间还会有一些新的企业诞生,就像小米汽车一样。
到30年,最终笑傲江湖的19家企业是谁?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一个顺应形势的新产业,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过了萌芽期,进入到血气方刚的青年期。
正如10年前的电商行业一样,正是旧人宝刀未老,新人跃跃欲试的时候。
可产业的规律决定了,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出行革命,能源革命,会以比我们预期快的多的速度形成格局。

我举这两个行业的例子并非是要唱衰人工智能行业,而是要说明规律。
当新的风口产生的时候,从政策、到资本、到各个新秀的登场,都会在各大媒体圈掀起“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图景。
为了更大的战略,以及背后各自的利益,这个情景是上述每一方都希望看到的。
可是在时代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毕业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观点往往是被塑造的,洞察是模糊的,选择是盲目的。

02 内容社区/短视频:进去很难,出来更难

内容社区/短视频行业涉及的平台和企业你一定都不陌生。
从豆瓣、知乎、B站,到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
这些基本上是今天该领域的主流企业。
从就业的角度,上述企业相比较而言都算是很好的选择,至少目前看每个平台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特色,并且已经在各自的细分赛道站稳了脚。
但这些热门的企业的岗位,与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相比,就是九牛一毛了,因此,学历内卷无可避免。
《24届毕业生求职抽样调研报告》显示,近9成毕业生求职时遭遇职场学历内卷。
因而,对于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而言,那些趋之若鹜的高大上企业,其实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实际上,对于自主意识强的人,大厂反而并非是好的选择。
我自己在京东、字节、得物都工作过,在自己创业后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不建议你去福利环境太好的公司工作:你需要的是清醒自主地成长,而非囚笼与圈养
所谓福利环境太好的公司,指的就是这些大厂或者热门互联网企业。原因在上面那篇文章里都有讲到,我这里只列举三个核心观点。

1. 给予越多,索求更多,福利不是爱,是枷锁
2. 优越感和虚荣心,以及越来越强的心理依赖让个体主导性丧失
3. 组织意志和个体觉醒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

如果你是大厂毕业的,那大概率还希望去另一个大厂,因为你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环境以及做一个组织的螺丝钉。
如果你希望未来自己做一点事情,成功概率比那些什么都干的小厂出来的要低很多,因为你已经很难接受模糊混沌的东西,渴望规范和清晰。
大厂的光环,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让你觉得自己很NB,其实离开了平台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那如果你没啥自主想法,就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苟着呢?
抱歉,基本没机会。
一方面,年龄是个魔咒,虽然它不合理,但这就是法则和现实;
另外一方面,核心的岗位竞争激烈容易被PK掉,非核心岗位容易被优化掉。
最后一方面,你未必能熬得住。

大厂人可以扪心自问,你每天做的事情,有多少是自己内在觉得有价值的?
有没有30%?我不知道。
我曾经作为管理者,我自己的自主性还更强一点,我觉得也就50%~60%,是我自己觉得有价值的。
剩余的呢?是你不得不做的。
对于80后而言还好一点,对于今天的毕业生而言,我几乎可以断言你会熬不住。
也因此,很多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
调研显示,24届毕业生中有49%愿意灵活就业,原因如下图。

以上三个原因中,自由和自己喜欢加起来接近90%。
时间自由和自己喜欢背后都是自我主导,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至少我个人这么认为。
波士顿咨询发布过一个报告,名字就叫:未来的工作,应该以人为中心。
而以人为中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其中之一,也是今天国内企业开始效仿的,叫灵活办公。
但是灵活办公的太少了,我知道的只有携程和去哪儿,还是俩竞对。
携程先发布的,然后去哪儿处于各种考虑,立马跟进。

因此,如果你进入了大厂,不要高兴的太早,从个人成长多想想,比享受大厂的环境和福利更有意义。
如果你没有进入大厂,别气馁,命运的齿轮也许就在这一刻开始转动,你会收获更加丰富、更接近社会现实的职业经验。
灵活就业基本上是未来5-10年的一个趋势,说白了就是你有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

03 电商:格局已定,折腾不已

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基本上就你知道的那几家了。
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加上随着内容平台流量逐渐兴起的抖音、快手、小红书,以及很快就会入局的视频号。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垂类电商已经死的差不多了,剩余的综合电商就是今天中国的电商格局。
在经济体整体的消费活力没有恢复之前,很难再有新的电商平台崛起。为什么?
存量已经不够这些家分的了,所以大家都在往国外跑。
但是国内还不能放,稍一放就有被蚕食的风险,而且基本盘还在国内,所以战略上就不能丢。
而对电商企业而言,几乎所有的电商企业都是以攻为守的。
这就是我说的折腾不止的意思。
我们常常讲的内卷为什么在这些平台企业非常盛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业务本身的可拓展空间有限了。
拼多多崛起的时候瞄准的是下沉市场,因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绝大部分在三四五六线城市,而京东和阿里(天猫)从17年到22年基本上都在做品质经济。
直到拼多多崛起以后,大家都开始往下沉市场跑。
互联网电商的天花板由移动互联网人数中电商用户渗透率决定。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10.6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99.8%。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电商的渗透率在22年已经达到70%。下沉市场的渗透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空间不大了。
当我们看抖音视频号,发现很多来自农村、山区的人都开始拍视频的时候,就知道移动互联网已经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消费人群。
因此,我说电商在国内的空间基本已经到顶,剩下的一方面是存量竞争,一方面是争夺下沉市场最后的份额。
因此,电商行业的未来主要在海外电商。
海外电商基本上按区域可以分为三块:东南亚、欧美、中东和非洲。
东南亚是目前中国电商出海的主要目的地之一,Shopee(Sea Group)、Lazada(阿里巴巴支持)和Tokopedia(字节跳动支持)都是国内巨头的海外触手。
欧美目前做得最好的是SHEIN。
中东和非洲还是以前处女地。
海外做电商的挑战,不是卖东西那么简单。
中国电商之所以发展得很迅速,是有两个大前提在支撑。
一个大前提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物流、支付、通讯网络、信用体系等等;另一个是近20年整体经济的增长。
这两个大的基础,在海外很多地方都不具备。
比如说,中东和非洲,别说物流,就连地址信息可能都无法完整获取。不是电商公司获取不到,而是很多买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住。
欧美成熟吧,但电商将中国商品输出的结果可能导致当地贸易保护主义的抵抗。
因此,电商公司在打两场仗,一场是存量保卫,一场是出海抢滩。
两场都不好打。
如果你选电商公司,进入到这两场战场,那国内部分会非常卷,海外部分会很不稳定。
以上是我简单就几个行业跟大家做的一些分享,希望在你离校毕业前能有所了解,至少在选择什么的时候,不会特别盲目。
在择业的时候,我的逻辑是,先选行业,再选企业(业务),再看专业领域。
而不是先考虑是做产品还是做运营,还是做项目,因为哪个企业/业务板块都有这些岗位,但是价值、活法和发展千差万别。

以上内容,非常感谢我曾经辅导过的部分学员提供的信息,他们的很多人就在上述三个行业中,或步履维艰,或正在考虑转行。
无论你即将毕业,还是已在路上,如果信得过可以考虑我的1-1陪伴式辅导,帮你做更适合你的选择,一起应对发展路上的挑战。
24年12月31日前,有优惠。
-------------------------
服务介绍: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个服务的内容和交付形式,我在海报之余做一次详细的解读,站在大家的视角做一次左右手博弈吧。
先看下海报:
您可能还有以下疑问:
1.  1-1咨询的效果你要如何保证?
首先,所有的咨询,如果未能满足预期,本次咨询次数不计。
咨询过程基本上按以下三个环节推进:
1)确定主题和时间
每次咨询前我都会和您有充分的沟通,收集核心信息,确保共识背景问题和预期。
由于咨询时间有限,我会帮助你聚焦你最该解决的问题,作为本次咨询的主题。同时和您确认咨询的时间。
2)二次确认
基于确定的主题和背景信息,我需要1-2天准备咨询物料。
我的咨询物料示例如下:

正式咨询开始时,我会再次确认上述问题
3)咨询材料以及咨询录屏均提供给您作为后续的使用
咨询材料提供PDF加水印版,录屏为防止泄露会上架小鹅通后开通指定无限期观看。
如咨询结束后,您认为未能解决最初约定的问题,或给出符合预期的方案,本次咨询次数不计。
可以重新确认要解决的问题,重新约时间咨询。

截至目前,上述不符合预期的case,0例。
特别是个人咨询,我基本上是按照企业咨询的标准来完成的。

2.  1-1咨询的次数到期没用完怎么办?
咨询卡分为1年5次和2年10次两种.
到期未用完次数的,可以选择延期1年。
如果不愿延期,可以在扣除折扣(如海报上最后一部分)以及剩余次数对应的费用后,全额退款(海报没写,以此为准)。

3.  次卡附加的课程和权益有时效限制吗?
分两种情况。
对于本身就是终身制的课程,如《成为战略级项目管理从业者》没有时效限制。次卡到期后,依然有效。
对于本身时效为1年期的,按次卡到期日计算。

4.  次卡的50元定金能退吗?
可以。1月31日前,如果确定不需要,给我发【000】即可全额原路退回。退款时效不超过2小时(系统操作)。

5. 老学员的优惠怎么计算?
老学员优惠如下:
所有购买过上述产品和服务的系统和我个人都有记录。
在下单前,我会跟您1-1对账。您确认后我发等额优惠券,直接减免相关费用。
该减免的费用,也作为次卡到期未用完,退款时的扣除依据。

6. 我现在报次卡会不会费用太高了?
您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判断:
1)服务中是否包含您经常遇到的各种难题?
2)这些难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可能给您带来的损失是多少?
3)该次卡服务从25年开始,恢复599/小时;其中非次卡除了咨询服务外,不享受任何其他课程和权益。
4)在人数达到50人时。非次卡涨价到799元/小时,因为我要尽可能满足次卡用户的咨询需求。
以上实事求是,您可以自己做一次成本收益分析。
如果不确定,也可以先支付50元定金,锁定优惠价到1月31日(定金支付码在海报最后),定金可退。

7. 我可以和其他人团报1个两年卡吗?
可以多人团报1个卡,但我只对接1个人,至于咨询次数如何分配,您可以跟团报的内部协商分配。
同时,折扣部分只扣除对接人1个人的,而不是所有人的累加扣除。

8. 可以开发票吗?
次卡可以开票,开票后不可退款。

最后声明下,以上折扣优惠截止到
24年12月31日

项目管理ACADEMY
互联网大厂前PMO总监,《互联网项目管理实战指南》合著者,独立咨询师+讲师。自媒体写作7年,专注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和项目管理。喜欢深度思考,坚决不写爽文,只写有价值的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