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离职赛道失败率那么高?工作干不好的人,单干也通常很难成

职场   2024-09-30 11:40   北京  

—— 用文字传递价值,让成长永不停息 ——

这是我的第 220 篇原创分享

全文6200字,读完约需 12 分钟



你好,我是笔耕不辍的朱华睿。

今天这篇文章摘自我的专栏《职场人转型指南》中的一篇。

截止目前,专栏已经写了17篇,预计5万字左右。

写这个专栏的初衷,是希望将我自己转型的过程、思考,以及其他转型成功的朋友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同时,也算是对自己阶段性的总结。

虽然经历了几次成功的转型,但我依然在转型的路上。

和很多成功大佬不同的是,我不会刻意渲染某些成功因素,也不会掩盖过程中的挫败经历。

我希望这是一个贴近广大职场人的真实作品。

本篇是我在访谈了一位原京东同事的总结,也是对专栏前面几篇的小节。

对于很多再思考职业转型或者单干、搞副业的同学,会很有价值。

预计在11月份,我会写完前50篇,之后季度订阅费会上涨10元,不然对现在订阅的同学不公平。

现在订阅,出版后送签名纸质书,以等额优惠券,优惠券可叠加使用购买我的四门课程。

希望能在你的见证下一起完成这本书。

如果你有转型成功的经验,希望和我联系。

我计划访谈50名成功转型的朋友,并在书中表达感谢。如果您有自己的业务,我也愿意在书中适当的位置提供宣传、推广和链接的机会。


正文


前几节都在讲习惯,并且我将其看成是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为,我认为绝大多数人想要转型,或者正在反复转型中煎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本身没有养成有利于成长的习惯。

职业转型,表面上看起来是外在选择问题,其实是自我塑造的问题。内核不对的时候,做什么都很难成。

前两天我访谈了一个原京东的同事。

他原来在京东零售做运营,后来离职,自己做代运营和供应链业务。刚开始就拿到了百万的投资,现在已经有团队且业务相对稳定了。

按照前面提到过的转型成功的三个要素,他基本上都满足了。

  1. 能更好的发挥个人潜力,创造更大价值

  2. 能过上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生活

  3. 能够拥有稳定现金收益以及乐观的预期

我对他的访谈主要围绕转型动机、转型挑战、方向选择、转型准备和转型风险,五个主题展开的。

我本来预期的是他能有自己的一些独到方法,后来聊了半天,我发现还是最基本的东西,而就是这些基本的东西,构成了成功转型的内核。

下面我稍微总结下他的观点。


一、工作干不好的人,单干也通常很难成


我们在职场的工作只是业务中的一个模块,而自己单干,哪怕只是做一个很小的业务,比如私域卖货、知识服务,也得是由N多模块组合而成。

你需要注册公司、了解财税、学习营销、设计/选择产品、运营用户、设立规则、搭建团队、建立并维护合作关系,等等一堆事。

以上部分,是无论干什么业务都需要的。这比工作中只涉及的某个单一模块明显要复杂多了吧?

所以,当工作本身的一个模块都做不好的情况下,你如何指望N多模块都能做好?

而工作做不好的人都有以下三个共同点:

  1. 习惯把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

  2. 边界固化、缺乏成长意识

  3. 玻璃心


1. 习惯于把问题归结为外在因素,本身就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工作确实有不适合的,老板也确实有不靠谱的,但哪份工作不是你自己选的?

对于大多数职场人而言,工作的投入程度,根本轮不到谈适不适合的问题。

适不适合的问题,在全情投入并深度理解这份工作逻辑、价值并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之后,才能谈的。

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常常听到某某不喜欢英语,某某不喜欢数学。

其实不喜欢的本质,就是没学好。正如工作不适合的本质,就是没干好。

但我们很少听到谁说,我没学好,我没干好,而是说不喜欢,不适合。

余承东曾经在采访时说过一句话:只要是人能干成的,我就一定也能干成。我不接受第二,要干就干第一。


其实他的前半句,也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给自己的主张。

适不适合和能不能干好,其实是两码事。不适合并不代表干不好,只要你足够投入就一定能干好。

余承东说自己一直是个不善言辞的理工男,最喜欢的还是研究技术和产品。发布会上的各种“表演”都是工作所迫,需要上就必须得上。

特别是英语,这是他最拉胯的领域。但为了推广华为手机,为了参加外国媒体的各种访谈和见面会,自己私下拼命练。

我听过他早期的一个英语发布会,那发音真是惨不忍睹。我估计无论中国人还是英美人,都很难听懂他在说什么。

一段时间后,我又听过他的一个媒体见面会,那是全球直播的。我惊讶的发现,他英语已经比早期好太多了。基本上达到了对答如流的程度,虽然发音上还是有一些安徽地方话的味道。

你说余承东喜欢英语吗?我百分之一千确定他真是不喜欢。

你说余承东喜欢发布会上演讲吗?他肯定也不喜欢。

但你说他干得不好吗?干的非常好。不然你不会立马想到他的“遥遥领先”,不然华为手机不会把苹果打的手忙脚乱。


所以,喜不喜欢跟能不能干好是两码事,你足够投入,就一定能干好。

而从心理层面看,习惯于将问题归结于外部,其实是内在脆弱的表现,是一种对外部的依赖。这种心态在转型过程中是要命的。

如果你把自己看成是某个拼图的一部分,你有自己固定的形状,于是你是否能产生价值,完全取决于是否能找到对应形状的空格。

结果就只能不停地找。

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2. 自我边界固化,缺乏成长意识,让你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访谈中,我问他当时离职、自己单干的动机是什么。

他说,一方面认为自己的价值和收入不对等;另外一方面,是自己的能力在现有岗位上被限制,无法全面发挥出来。

在京东的时候,他早期是做垂类招商的,但是他也学习了品类运营、治理规则、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除此之外,他还作为内部创业导师在创业营中做分享,并且利用业余时间与外部咨询公司合作给一些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他说,他并没有固定的岗位意识,而是只要有利于我的,就参与和学习。

还记得我在专栏开篇时说过的四个字吗?加诸吾身

只要是能够加诸吾身,让自己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稀缺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

你会发现,我们看待工作的视角,都是一样的,即,以自我成长为中心,而非以公司绩效、评价为中心。

如果你觉得我和他都不够有说服力,那我们来看看张一鸣怎么说的吧。

张一鸣曾经在《我是怎么走上成功之路的》演讲中,提到了自己的工作感悟,他说:

首先,我工作时从不分哪些工作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

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长。

当时我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

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但我想说:你的责任心,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

我当时是工程师,但参与产品的经历,对我后来转型做产品有很大帮助;我参与商业的部分,对我现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转型成功的人,都不会把自己看成一个边界固化的拼图,他们都是“柔性扩展屏”。

正如我这个同事,他离职之前无论做垂类运营,还是做平台治理都做的很优秀。

我说的优秀不是单指绩效,而是同事、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对他的评价都很靠谱。

这些评价很多来自于,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帮助很多人解决问题、对接资源,并且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锻炼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他一开始单干就能拿到百万投资的原因。也正是因为他想对全面的能力体系,才会感觉到一个岗位的限制。

毕竟,岗位于公司而言,就是系统中一个有明确功能的节点而已。


3. 玻璃心,是标准的弱者心态

你害怕嘲笑吗?你肯定说,不怕。

那请问:

你敢在你们公司楼下摆一个煎饼摊卖煎饼吗?

你敢在你们小区摆一个摊子卖红薯吗?

你敢在中午自己炒个菜,给附近写字楼送外卖吗?

我相信对于大多数自诩为知识分子的白领,都是不屑于做这些事情的。

不,不是不屑,而是不敢,因为怕丢人。

而上面的事,除了煎饼摊没摆过,其他我和他都干过。

我们都送过外卖,不是美团、也不是饿了么,而是百团大战的时候,我们在家做菜,然后在线上接单,给附近的办公楼配送。

我也给农业公司做过品牌策划,推广方案,然后落地执行。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对吧?其实就是一个小区一个小区的推广他们的红薯。

图1:我在某小区卖红薯,旁边的易拉宝也是我做的,衣服上的logo也是我设计的

图2:我在安装货架

就跟你在路边经常遇到的“游泳健身”了解下,是一样一样的。

如果你了解很多今天的大佬当年的故事,你会发现基本上都有这段经历。

刘强东,人大高材生,中关村摆摊卖电脑设备;

马化腾,深大毕业,假扮QQ小妹妹网上陪聊;

马云,当年做翻译社收入太低,于是背着麻袋去义乌批发袜子卖;

俞敏洪,北大毕业,做英语培训,自己拿着胶水到学校贴传单;

宗庆后,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水。

……

我不是说我们能成为大佬,而是能拉下来脸、不挑事、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其实是一种强者心态。

相反,把自己看的高高的,只愿意做一些看起来体面的事,这是标准的弱者心态。

如果在职场中被怼几句就受不了了,那你怎么面对转型过程中的风言风语?

职场可以看成是大多数人入世修炼的第一关,这一关都过不了,根本进不了下一个阶段。

那玻璃心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前面讲过一个概念叫“无形规则”,其实就是一种心智。

原因可以追溯到小时候,被父母指着菜市场买菜的,收破烂的说: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跟他们一样。

那时候我们就已经对身边的事情,形成了初步的贵贱之别。而你不知道的是,那些所谓的“贵”人,其实很多早期都干过非常“贱”的事。

玻璃心,觉得丢人,受不了嘲笑,你就已经输了!

如果每个人的人生是一个故事,那这世界只会看到那最后的高光时刻。而正因为这段故事中那些看似灰暗、压抑、落魄的经历,才让故事本身,足够精彩!


二、寄希望于外部保障的,通常最没有保障


在面临生存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的选择都是再找份工作,而在他看来,所有寄希望于外部保障的,通常最没有保障。

这一点我和他深有同感。

由于之前在做运营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品牌方,以及一些公司老板,在得知他离职后,很多公司抛来橄榄枝。基本上都是总监、业务负责人这样的岗位,但这些他都没有接受。

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并且有一些小的操盘经验,可以有过得去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他不想要“寄人篱下”。在方向的选择上,服从于另一个人,在行事方式上,受制于企业的规则。

从人本主义心理的角度,这其实是对一个人独立性的巨大消耗。

在任何企业打工,获得的都是一份确定性,但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却失去了无数可能性。

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你几乎丧失或者交出了自己的人生主导权。

无论一个企业的环境多么OPEN,企业都是以自身利益为重,而将人看成是一种手段。当一个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做什么、怎么做的时候,内在的潜力就完全无法发挥出来。

我和他在创业的早期,都很难拿到原来在公司的收入,但我们仍然觉得,在保证生活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会比较好。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很多职场人每天都活得很累,而很多可能工作量更大、工作时长更长的创业者,反而每天精神焕发的原因。

前面我们提到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如果你正在失业中,你首先想要解决的一定是生存问题和安全问题。这是马斯洛需求层级的前两层。

一旦这两层问题解决掉,你的心理需求立刻就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静态跃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

当生存和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你依然有更上层的需求,只不过占比很低,低到你可能都意识不到。

而当这两层解决掉的那一刻,比如你找到一份工作了,上层的心理需求会立刻凸显出来。

而这时候,你发现,你所做的这份工作,很难满足你上层的需求。于是你又开始感到疲惫了,觉得上班好累,好没意思。

特别是,当你本身对一份工作有想法,但却又无法自主掌控的时候,这对一个人的压抑是最大的。

因为,有想法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了。

所谓的自我实现,跟你有多少财富、处于什么社会地位并没有关系。而是像一颗“种子”一样,他有一种内在的表达自我、让自我完全呈现出来的的冲动。

马斯洛在《心理学的论据和人的价值》这篇文章中说道:

他内心有一种压力(这里的他指的就是人。什么压力呢?)。

要走向人格的统一,走向自然的表达,走向完全的个性,走向真相,走向创造,走向善良。人类生来就会向着越来越完美的存在前进。

那如何实现工作和内在需求的统一呢?

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像我们的父辈一样,将自己完全奉献给某个事业,无条件认可和服从它的全部价值观和要求。

很显然,这在今天是很难的。

特别是90后,他们都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渴望。而00后整顿职场,则表明这种趋势是越来越强的。

另一种就是逐渐选择一条可以自我主导的方向。

你可以称之为“超级个体”,也可以叫它“一人公司”,也可以叫它“自由职业者”。

无论叫什么,这都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趋势。

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前提,是奋斗的方向是自己选择的,奋斗的方式是自己确定的,奋斗的价值是内在认可的。

否则,奋斗就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你永远比不过24小时机器人。

但只有整顿职场不够,只会反抗也不够,你需要自己创造机会和条件,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生长的种子。

这是我在后面的章节里会详细说的。


三、有强者心态的人,都有稳固的自我价值


关于访谈中提到的挑战,他说:

我不喜欢捧着别人,喜欢就事论事。

在跟一些客户、合作伙伴应酬的时候,有时候不得不表现的像个“捧哏”,这不是我擅长的,也不是我喜欢的。

这是我自己话语权不够大导致的。

这段话其实是标准的“强者心态”。

当境遇不如意的时候,将原因归结于自身,而不是抱怨或者归因于任何外部因素。

提升话语权,其实就是让自己足够强大。

而让自己足够强大的前提,并不是你具有多强的能力,而是稳固的自我价值。

他在访谈中多次跟我提到:

当有人看不上,不愿意跟他合作时,他一定会用给合作者巨大的回报“报复回去”。

这就是稳固的自我价值体现,即,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做的事也是有价值的事。

当我们内在的价值观不够稳固的时候,外界的评价和环境的压力会塑造你和影响你,让你在潜意识中给自己一个定位,即: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见过很多能力很强的人,却有着这种弱者心态。

他们对自我的肯定,源自于外界的评价。并且会非常渴望外部的肯定,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肯定。

这种心态导致的结果是,永远无法拥有自我主导的生活,只能接受被动激励。

我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心态。

比如我做了一个新的公众号,叫破茧者共读会(都看到这了要不要顺手支持下?)。


里面发的全都是深度长文。

而且这个公号的定位是有点反人性的。人性的需求是看新奇特的东西,我就是不要搞这些内容。

因为我发现,今天的内容生态已经被垃圾占领了,特别是AI出现后,生成内容变得更容易,结果是信息垃圾越来越多。

人都是逐利的。从短期流量获取的角度看,搞个标题党,写一写吸睛的文字,确实可以短期内获得大量的流量。

但我并不认可这件事的价值。

因此,即便现在流量很差,阅读的人也不多。但我依然愿意做下去。

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厌倦这些垃圾,并有一部分人转向有价值的深度阅读。

但我也有自己需要提升的短板。

虽然标题党是不可取的,但是有吸引力的标题还是很重要的。

标题党的问题在于“文不对题”。内容和标题之间有巨大的偏差,纯粹为了吸引眼球。

而有吸引力的标题却是所有媒体人都必须修炼的一种技能。

除此之外,将有价值但是晦涩难懂的文章,转变成轻松好读的内容,也是我要提升的。

我自己在读了很多哲学类书籍之后,已经习惯了比较抽象的表达和有点拗口的长句子。但大多数人可能还不具备这种习惯。

让传播更顺畅的前提是,别人先能读下去。

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需要提升的能力。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如果你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就要有办法和劣币竞争,不要把这个世界,交给那些坏人。

而不是反过来,否定自己的价值,变成和大多数一样的“坏人”。


今天的文章,如果有那几句话让你有触动,欢迎给我留言。

留言前10名,赠送我的结构化思维课程100元优惠券哦~

截止10月7日晚8点。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进入我的专栏哦~

项目管理ACADEMY
互联网大厂前PMO总监,《互联网项目管理实战指南》合著者,独立咨询师+讲师。自媒体写作7年,专注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和项目管理。喜欢深度思考,坚决不写爽文,只写有价值的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