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0岁人大硕士,项目经验丰富,却不知未来在哪(真实案例)

职场   2024-07-19 10:29   北京  

—— 用文字传递价值,让成长永不停息 ——

这是我的第 215 篇原创分享

全文5400字,读完约需 12 分钟


点击预约直播,如已结束,请预约下一场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在我上次做完《重新思考职业转型》的分享,一名同学找我聊天。

在此之前,我们在群里有一些互动,因为要开直播所以没有深入交流。直播结束后,他给我发了很长一段情况介绍。

经过本人同意,我把他的困惑和我的答复都附在这里,希望对有同样困惑的朋友也有帮助。

以下化名小A。


朱老师好,以下是我的个人经历和困惑。

我的职场经历:

大学毕业后,前两年比较不稳定。我是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统招本科。虽然是本科,但是学校水平不是很好,所以毕业后,就想考个硕士,弥补一下。但是没考上,后来才出来工作。所以前两年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稳定的工作。

后来自己学了开发,然后,投简历找工作,在非IT类公司做技术开发,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化平台,维护系统等等。做了几年。后来就是因为没什么发展前景,就想跳槽了,当时年轻,想的也简单。
之后其实是比较偶然的机会,一家电信下属的三产公司找项目管理,做实施。因为我做过技术,需求这些,所以没想那么多,就去了。
一呆就呆了五六年,期间,第一年考取了PMP证书,后来自己读完了在职硕士,拿硕士学位。也想弥补自己大学毕业后最初的遗憾。
其实就是为了把硕士学位拿下来,在公司的最后两年多,一直摸鱼。拿到学位证书后,就做了跳槽的打算。
当时,这家公司的总部在广州,北京的业务就慢慢撤掉了。
我入职的时候,北京这边有七八个人,等我离职的时候,包括负责人在内,都走了,就我还继续呆着,后再在广州部门的领导也说我呆的时间太长了,PUA无所谓,因为我当时正在拿硕士学位前的论文答辩阶段,就死扛着。

我跳槽投简历的时候,其实就能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其实乙方驻场实施项目经理这个岗位,限制是比较多的,有些我比较想去岗位,我都去不了。
而且我在电信这家三产公司做项目经理的时候,一直没回过广州公司总部,也没有什么归属感。虽然北京有分公司,我也偶尔回北京分公司办事,但是毕竟不是一个部门的,再认识,也没用。人家才是可以无所不谈的同事,甚至可以作为朋友。

后来比较动荡,找工作花费了好长时间,期间有我自己工作经验能力受限的因素,也有其它因素。期间两三家公司都没呆久。

后来又在一家公司做项目经理,这家公司严格来说是属于丙方了,是乙方公司的子公司。
因为给了乙方的名额,而且项目模式也好,风格也好,比较趋向于互联网风格,也接触了一些新的内容。后来因为去乙方公司的事情不了了之了,觉得也没什么意义,就想离开了。

现在回想,项目管理,可能我的水平确实达不到市面上的平均要求,这个和每家公司的水平,业务,环境都特别有关联。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后来,三年前,我来到了现在的XX公司,做PMO和质量管理的工作。
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很感激招聘我进来的领导(她已经离职一两年了),因为我做过项目管理工作,也懂技术,她愿意给我机会和平台让我发挥,而且,我也坚持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做了实践,提升还是挺快的。

来之前一年半的时间,我依次在几个大的项目上配合项目经理和团队做一些事情,推动进度,一起抵抗风险,业务线总监也看到了,而且确实是有效果了,得到了领导认可。
至此,我忽然觉得,我的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达到了。后来,我一直看一些公开课,然后朱老师您的公众号我也是后来关注来着,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时才发现,之前做驻场实施项目经理,知道的东西太少了。
我看护业务线项目的时候,项目经理们和我之前的状态其实是一模一样的。我下到项目现场的时候,和几个资历比较老的项目经理也聊天过,确实,一个客户趴几年,一条道走到黑。这不是我想要的。

招聘我的领导离开后,来了新的部门领导,后来呆两个月就走了,不过我和她一直保持比较好的联系。

因为这两年业绩不行,而且,BU的领导是老人,和他在一起的几个总监,也都是老人。所以,很多事情再往下开展,或者想做些什么,是不行的。这也是招聘我的领导走的原因,也是第二个领导走的原因。
而且,我不是BU的这个领导招的人,不是一个派系的,他是看不上的。而且论资排辈,我也不可能有机会。因为按照目前的行情,他们领导想退休可能都不容易。每家有每家的活法,不多评论。

无论是好是坏,总体来说,我来XX公司后,好多事情一下都开了,我自己抓紧时间多看项目管理方面的资料,一些技术动态,产品研发是怎么做的,业务是什么样的,等等各方面,我都自己尽最大可能多了解,诚然这些都不是我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而且,这种事只能靠自己想办法。

就因为业绩不行,成本养不了太多人,部门撤了,8月份合同到期的我,也被提前解约。

6月份的时候,有一家公司想让我去做项目经理,我没答应,因为是外包。
路子这样的:
A公司需要做一些信息化项目,指定了B公司做,但是B公司人手不够,就找了好多C公司,让他们找人,然后以B公司的名义,给A做项目。其实就是人力外包。
后来想着试试的态度,就去了一周。后来才发现,人家要的是对A的系统和业务等等非常熟悉的人,我到了项目现场后,因为是售前阶段,需求梳理,各种汇报,两个售前的同事根本顾及不到我,我根本没法立刻了解实际情况。这和客户的初衷不一致,后来就算了。

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几个事:

1. 我在电信的下面的三产公司的时候,和几个年龄比较大的老员工聊过,搞项目实施,年龄越大越干不动。有家有孩子,就先干着,能到哪就是哪里,后来都离职了。

2. 在XX公司的时候,我所在的部门,有一个年龄和司龄都比我大很多很多的老大哥,他人一直在武汉。也是因为公司成本问题,他也走了。后来我和他聊了很多,感触很多,我特别接受同意的:

  • 软件(驻场)实施,如果没有干到能和客户发生利益交换,并且说了算的地步,都没有必要再继续了。年龄越来越大,有妻儿老小,加班实施根本干不动,精力也不够了。

  • 要多尝试跨界的东西,不要害怕。

3. 我在电信三产公司上班期间,拿下了硕士学位,是对的。

4. 我在XX公司上班的时候,坚持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能付出实施,且有效果了,这个是对的。

5. 我在XX公司上班的时候,自己尽最大能力了解了力所能及的一切,这个是对的。

6. 我其实一直接触一些微创业的事情,其实隐隐约约就能感觉到,你能做成哪些事情,和你实际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特别有关系。这也是决定你做这些事情的难易程度。不过在没办法的时候,也只能一个人扛着忍者。

我现在在做的事情:

投简历,面试,总结,更新简历,再投。

看资料:LTC,IPD,NPDP等项目管理,产品管理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供应链,人工智能等这些。

我的诉求:

跳出IT外包交付圈子,不再只关注驻场实施。希望能往产研,运营,业务方面走走,把路走宽。

我在投简历的时候,除了我自己简历可能前几版写的比较烂,再加上有面试发挥不好的时候,或者各种奇葩因素导致不要我这些客观因素。确实有觉得工作背景,或者一些能力没有导致的。
说白了,我觉得自己都能干,但是人家不认为。我相信肯定有一些缺失的。我想趁着空窗期弥补上来,然后能找到和自己预期最大匹配的岗位。希望能有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 迷茫的小A


以下我的答复,之后我们又线上1-1了一次,整理如下。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建议,也请在评论区留言,他会看到。谢谢~

你好,小A:

你的情况我已大致了解。
从过去的经历可以看出,你很努力和上进。也做出过很多成绩。

你的诉求目前看还是希望找一个工作。

但正如你所说,很多企业可能对于外包PM是不太接受的。

而目前几乎没有一个行业是需求过剩,蒸蒸日上的,所以现状并不是你的原因造成的,而是企业的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刻意收缩了招聘规模,这必然导致竞争进一步加剧。

基于你的年龄和诉求,接下来给你几个建议:


1. 不要依赖传统的求职路线

无论是哪个招聘平台,传统路线已经基本没有太多机会了。

如果把求职看成一个市场,那这就是一个红的不能再红的红海。

连HR本身都在被裁的范围内,很多小的猎头公司都倒闭了,所以很多工作机会看起来是机会,其实后面可能已经没有人管理了。

目前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通过一些人脉关系给你做推荐。

这些人脉关系,包括你之前的领导、同事、还有在学习中结识的朋友,都可以。

越是了解你的人,在推荐的时候越有底气。

越是有一定话语权的人,在推荐的时候成功概率越大。

如果你之前并没有维护这些人脉,那现在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来重新建立。

比如社群学习,或者加入一些论坛组织等等。

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在社群还是在哪学习,你要尽可能做一些利他的事情,这样才能跟别人有深度链接,才有记忆点。

过去的能力和积累都不白费,这些都是你可以创造价值的基础。

只有让大家感觉到你的价值,这种人脉关系,才有可能成立,否则再多的微信联系人,也只是一场有头无尾的萍水相逢。


2. 尝试对过去的经验做系统的梳理

我之前一直写文章,大家误以为我是为了做自媒体。

我从2015年开通公众号开始,就纯粹是为了写给自己看,一点商业化的想法都没有。即便现在开始有这个想法,那也不是我写东西的主要目的。

我真实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学习系统,而写文章只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环节,顺便发出来给大家借鉴而已。

而这个过程的价值是让我自己看的更清楚我能做什么,什么事情想的很清楚了,还有什么不清楚的。

我们常常执着于一个title,比如我做过产品经理、我也做过项目经理,而忽略了这个title背后的能力和体系是什么。

很多事情如果只是在脑子里想想,会觉得自己做过了、会了,但只有写明白了才证明真的想清楚了,真明白了。

这也是为什么亚马逊开会要用文字而不是PPT的原因。

PPT很容易隐藏很多逻辑错误,而写出来之后就一切都无处遁形。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一开始写东西,就会发现,其实这里也不清楚,那里也并不完全了解。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时候就是倒逼自己重新学习的时机。

如果是做成一门课讲给别人听,那就更挑战了。因为我们做过的事情大多是一个体系中的某些环节而已。

这样顶多只能做一些最佳实践分享,却很难变成体系化的课程。

我自己在写课的时候,都是先写文字,然后再做课件。这是表面上看起来最笨的方法,但却是最扎实的方式。

我写明白了,我就必然能讲明白。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建议你对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无论是过去的项目管理工作,还是你未来想选择什么新的方向。
看看那些是你真的清楚的,那些其实还不明白的,哪些是一知半解的。
虽然,求职有很多外部因素制约,但能力与要求的匹配度还是权重很大的一部分。
这方面你其实做的比很多人已经好很多。你通过接触外部信息,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拓展了自己的认知,从而可以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
由于空窗期往往让人焦虑,因此,建议先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对照目标的要求,再梳理自己的差距,而不是盲目的报班学习。
我们的时间很宝贵,经不起反复折腾。职场学习的目的性,要非常强才行,不是为了提升修养,培养情操,而是为了学了管用。

3. 选择一个半年内可以坚持的方向

你跟我说也考虑过创业,做自媒体等等想法。
这个得看选择的方向,以及你个人当下的经济情况。
创业和就业本身并不冲突,都是用自己的能力创造价值获取应得的收益。

从难度上来说,原本创业比就业难很多,但这两者之间的难度开始越来越逼近。有就业和创业经历的人应该不难感知。

特别是对于年龄上没有优势的人(虽然求职问年龄并不合法,但这是现状),就更难说哪个更难了。

因此,如果处于空窗期,同时自身经济压力并不大(家有余粮,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型的),可以考虑轻创业的尝试。

如果创业,选择某些你喜欢做的,至少可以获得内在愉悦感、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靠是否有收入激励自己,否则扛不了太久,内心就崩溃了。

如果创业,尽可能不要单打独斗,找一个合得来的小团队,做一些大家都认为有意义且确实有社会价值的事情。

给自己半年的时间,这半年内不要三心二意再想着找工作。如果当下难找工作,半年后也不会更差到哪里去。

如果经济压力大,或者尽快结束空窗期,那就先别琢磨创业的事,因为会把你的身心全部占据。

选择与过去经历最匹配的方向,通过多平台投递简历,每天刷新确保可见率;同时遵循建议一,通过一些人脉关系来内推。

短期目标,就是有面试的机会,然后再考虑如何通过面试。

除此之外,其他什么都不要想。想太多,只能让你陷入内耗,只有行动才有结果。


4. 最后才是学一些你觉得对你有帮助的东西

学习是一项投资行为,虽然我也有自己的课程,但也并不鼓动你来学什么。因为钱是小事,时间和精力的占用是大事。

在前面的选择确定的情况下(找工作或创业),看看学什么是对你有帮助的,最好是学完马上能用的。

很多人问我要不要学各种证书的时候,我都会反问:

你想要的是知识,还是身份?

如果要身份,那就去考,如果要的只是知识,那短期就没有那个必要。

因为,我们花在一个认证上的费用,80%购买的是身份,只有20%是知识和服务。

问题是,要是一次没考过呢?那80%的钱和过去的时间不就打水漂了么?

无论找工作还是创业,身份能起到的作用都是微乎其微的。

另外,无论学什么,在哪学,请坚持第一个建议。

学习圈一般都是比较积极上进的一波人,和他们建立关系,比你在网上大海捞针般的找工作概率要更高一点。

总之,不要想太多,确定自己的方向,然后尽快行动起来,不要让内耗荒废了时光。
祝一切顺利,尽早上岸。

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希望给我留言,或者预约直播,我们下周一晚上聊聊。

点击预约,如已过期请约下一场


关注我,好文不错过
如果感觉有收获,请转一转
加入我的学习交流群
请扫码备注:我要入伙

项目管理ACADEMY
互联网大厂前PMO总监,《互联网项目管理实战指南》合著者,独立咨询师+讲师。自媒体写作7年,专注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和项目管理。喜欢深度思考,坚决不写爽文,只写有价值的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