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10年职业转型路,我确定:转型,不是放弃,你其实什么都没有失去

职场   2024-09-10 18:45   北京  

—— 用文字传递价值,让成长永不停息 ——

这是我的第 219 篇原创分享

全文6700字,读完约需 15 分钟


年初的时候我发了一篇《徐雷:不是周期性下行,而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学会主动转型,才是职场人对抗残酷现实的必备技能(完整版)》后,收到很多粉丝的正反馈。
之后,我又做了几场直播分享,将自己的转型思考做了更系统的解读。
但即便如此,转型仍然很难三言两语说明白。
毕竟,我自己从一个石油行业的工程师转到咨询顾问,然后进大厂,现在又自己单干,跨度近10年之久。
中间的坎坷、艰辛,付出的心血,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为了给更多希望转型,找到新的方向,或换种活法的朋友一些更具体的建议,我开了一个专栏,就叫《职场人转型指南》(介绍见文末)。
每周更新五篇,将自己转型中的心法、方法和干法,毫无保留的分享出来。
这个专栏像是自己的阶段性人生总结,希望未来可以出版出来。
前100名订阅的同学,新书出版后每人赠送一本,算是大家一起见证一本书诞生的纪念~
以下摘自专栏第1篇,希望对你有启发。

我一直想给职业转型下一个定义,我觉得很难,或者容易搞得很抽象。
倒不如,我们来说说转型不是什么吧。
因为,【不是】后面的内容,或许对每个渴望改变又不知所措的人更重要。

最近几年,因为大环境的原因,很多认遭遇了降薪、裁员。
我和很多处于困境中的朋友有过交流,也给一些人做过求职辅导。
当很多职业已经逐步消亡,或者岗位需求骤降的时候,我们会开始考虑转型的问题。
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比较担心的一点是:
如果我不做XXX了,过去的经验不都浪费了?
如果我换了一个方向,过去的一切不就相当于放弃了?
我想明确的告诉你的第一个【不是】:
转型不是放弃,你什么都没有失去。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得先从工作的意义开始说起。


一、工作的意义


我们对工作最基本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营生。
因为一份工作,你每个月获得固定的收入,并且随着你的能力提升或职位的晋升,你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
不论事实是否真的增加,你对收入的预期都会不断增长,并且你认为是合理的。
你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一定会一路向上的,直到你突然接到裁员的通知。
让你感到纳闷的是,你能力和业绩都不差,至少没有差到被裁的程度,为什么是你?
问题出在,我们对工作的理解和企业对工作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1. 工作对企业的意义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没有哪个工作是为了给谁养家糊口设置的。
一份工作,只是为了实现企业更大意图的某种尝试。
当这种更大的意图本身变得无意义的时候,你以及你的同事所做的这些工作,也就瞬间无意义了。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为自己的某个意图赋予意义时,会告诉所有与之相关的人。
无论是通过内部的宣贯、标语,还是外部的公共传播。
内部的宣贯,是为了给大家希望,从而促发所有人更多的时间、情绪和精力投入;
外部的传播,是为了吸引投资人或者更多人才的加入。
但当他突然发现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这个最早考虑的意图很难实现的时候,他不会告诉你这件事没有意义了。只会告诉你,我们不需要你了。
2019年的时候,我还在某互联网大厂担任管理者时,就曾经经历过这种裁员。
某天晚上,老板突然召集所有高管开会,逐个决策业务的去留。
每个业务的负责人只有3分钟时间陈述现状、价值等,然后现场就决策了。
一旦决策的结果是,某个业务不做了。那与这个业务相关的所有人就直接就地下岗。
这里面包含了很多能力强,绩效好的同事。
还有一些是为公司奋斗了很多年的老员工。
面对突然失去的唯一收入来源,大家都不知所措,惶恐至极。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在2019年说过一句话:
2019可能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真是一语成谶。
2020年疫情爆发后的故事,不正验证了这句话吗?
那我们要怎么办呢?


2. 工作对你的意义

如果我们不对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义,企业就会帮你定义。
既然企业将工作的意义,定义为实现更大意图的某种尝试。
那你为什么不可以也这样来定义呢?
你可能会反问我:我作为一个个人,能有什么更大的意图呢?
如果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改变就悄悄开始了。
我先跟你说一个我的故事吧。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国企某装备设计制造的企业做市场经理。
说是经理,其实是没有职级的。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跟各大油田、设计院对接,来推销我们的产品。
由于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应酬,再加上我并不喜欢国企的氛围,当时萌发了跳槽的想法。
人生的任何第一次都是紧张惶恐的。
特别是,从作为铁饭碗的国企中跳出来,那意味着我要自己面对未来的所有风险。
但我还是对自己有信心,因为我当时已经是某个大区的负责人,年销售业绩达到了1500W以上了。
于是,我开始浏览各大招聘网站,并开始写简历。
当我开始写简历的时候,我发现,除了常规的各种任务之外,我什么能力都总结不出来。
我当时非常想去类似于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外企做市场营销类的工作,但他们的JD要求,我连看都看不懂。
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当我在求职的时候,简历这张纸就代表了我。而我希望在这张纸上写什么,取决于我平时做了什么,积累了什么。
这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觉醒,我领悟到一个重要的观念:
我不是在为公司工作,而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工作。
虽然我还并不清楚未来的方向,但我知道,我所做的所有努力、学到的所有方法、尝试的所有领域,都是未来可以在简历中为我加分的东西。
至于这些努力、方法和尝试在当下是否能为业绩加分,不重要!
是否能让老板赏识我,不重要!
是否能让我评上个优秀员工,不重要!
是否能让我在这个公司晋升加薪,不重要!
只要是能够加诸吾身,让自己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稀缺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
我讲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有所领悟,
工作对你的意义,只是成就自己的一种手段,是你未来变得更强大的一块垫脚石而已。
它不应该成为一种依赖,虽然你真的,现在就在依赖它。
但如果你想摆脱这种依赖,或者掌握未来选择的主动性,你就必须将它看成一种手段。
你依然要认真工作,甚至比过去更认真。
但信念上,你需要先找到自我的主动性。
如果你理解我的话,我们接下来说说转型为什么不是放弃。


二、为什么转型不是放弃


注意我上面标黄的四个字:加诸吾身。
什么是吾身呢?
不是你的职位,也不是你的名头。
不是你一切的外在标签。
而是你自身的心智、能力和资源体系。
是你可以随身携带的武器弹药库。
这里面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问题,是很多人被迷惑且不自知的真相:
那些让你沾沾自喜、引以为荣的标签,Title,奖章都不是你,而是制约你的枷锁。

1. 为什么是枷锁?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过,就一定知道,公司会为员工设计各种奖惩、激励、晋升机制。
如果你把这一切看成是一种游戏,你会发现,你的一切都在这个游戏规则的框架内。
当你做的符合他的标准时,他就奖励你;当你不符合时,他就惩罚你。
他对你所有的评价,都是基于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你的利益。
他对你所有的要求,都是基于自己的发展,而不是你的发展。
你也可以将这一切看成一场赌局,但遗憾的是,你并不是庄家,他才是。
庄家有足够的资源和优势来左右你的输赢。
这是一场不平等的博弈。
如果你因为获胜了一次(获得了某个奖章,或奖励)而沾沾自喜,这正是庄家希望看到的,否则你怎么一直玩下去呢?
为了让你一直玩下去,还有很多招可以用。
比如,给你一个远期承诺(股权激励),每年给你解锁一部分。
而你呢,需要持续的将自己的精力、时间按照他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投入。
你觉得很合适啊,有股权就有分红,我可以分享到公司的财富。
但你有没有想过,是你先将自己的资源、时间、精力进行了支付,而你所拿到的收益其实与你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完全不成比例。
更狠的是,公司想要取消你的股票分红,简直是易如反掌。比如:将股权置换成期权。
跟你说个真实的例子吧。
我在某互联网大厂的时候,有一部分同事就因为组织架构调整,被迫转岗,然后公司将原有的股权转换成了等额期权,这是合法的。
股权和期权的区别是什么呢?
简单而言,股票是上市之后,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价格也是市场确定的,只要你卖就一定有人买。而期权呢,并没有上市交易,他的定价是通过市场评估出来的,而你要卖就必须公司回购。
公司回购不回购这个你说了不算。说白了,你是否能获得这部分期权的变现收益,取决于公司是否愿意回购,以及以什么价格回购。
即便是股权也有风险。公司在给你股权分红的时候,一般是要代缴所得税的。而有的公司不会缴纳这部分税,而是将所得税转移到了个人身上。
等有天你被裁员之后,会突然接到税务局的电话,让你缴纳过去所有的所得税,这可是一笔巨款啊!
我说的都是我遇到过的真实案例,我的同事在讲述这段经历时的愤慨和无奈,一直历历在目。
总之,公司所设计的各种游戏规则,目的就是让你持续付出更多,但给你的却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且与自身创造的价值不成比例。你会被深深套牢,难以脱身。
更要命的还不是这个。
更要命的是,你已经执着的将自己的身份标签等同于你自己了。
你是一名优秀的开发人员、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你获得过很多荣誉,其实这些都不是你。
我在2017年,坐飞机的时候读了采铜写的《精进》,之后写了一篇文章:
《项目经理只是一个角色称谓,你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如果你并不是一名项目经理,而是其他职位,可以进行替换,比如:
产品经理只是一个角色称谓,你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或者,
品牌策划只是一个角色称谓,你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等等。
那什么才是你呢?


2. 什么才是真的你?

马克思对什么是“人”有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定义:
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换句话说,脱离社会关系,我们无法理解人这个概念。
那对每个具体而言,比如正在看文章的你,如果我们下个定义的话,我认为是:
你就是一切社会经验的总和。
当然,这里的社会经验,特指的是你自己的社会经验。
它包含了你过去看过、听过、想过、学过的一切事物。
这些社会经验形成了什么呢?
它形成了你独有的心智、知识和资源体系。


1) 心智

【心智】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了,但你未必清楚它真实的含义。
【心智】是一个人内在的认知模式,它会被作用在你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事物中,并形成属于你的判断。
举个例子:
你被公司委任了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远超出你现有的能力,此时你会作何感想?
可能有以下几种:
  1. 这事儿太难了,我肯定搞不定。
  2. 拿着卖菜的钱,操着贩毒的心。
  3. 最近一个项目没做好,这次肯定是老板故意刁难我,想让我自己离职。
  4. 这么重要的事情让我做,可能是老板要给我一个历练的机会。
  5. 这个任务很难,但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刚好我希望弥补自己某方面的短板。
    ……
以上这些想法的背后,就隐藏着不同的【心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判断。
这里没有对错的问题,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每个人都是基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在做判断。
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其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这种判断,并进而影响我们自己的选择。
比如:
你看到老板叫一个同事进了办公室,关上门在说事儿。
你看到自己的爱人魂不守舍地隔一会就看看手机。
你看到公司茶水房里,两个同事在窃窃私语。
……
你的心智就像是一个藏在暗处小人,手里拿着一个叫判断的章。而生活的场景就像是电影胶片,一帧一帧的划过。这个小人会在每一帧上都盖一个戳。
这个戳就是你对这一帧画面(或声音)的判断,而这个藏在暗处的小人,就是你的心智。
我们常常讲一个人心智不成熟,是什么意思呢?
有两层意思:
一个是对事情的判断,总是和事实不符。
比如说,前面前面说到的场景,你看到自己的爱人魂不守舍的隔一会就看看手机。你的第一反应,是这家伙是不是有外遇了。
而实际上是,这个中年男人被卷入了互联网PUA的漩涡,被各种KPI和OKR搞得焦头烂额。
另一个是对一件事未来的走向判断,总是出现较大的偏差。
比如说,你被安排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你觉得干不好天就要塌下来了。各种负面的情景在大脑中一遍遍演绎。
而实际上,工作中的任何事没做好,天都塌不下来。
如果你有过几年工作经验,可以回头看下那些曾经让你惶恐的事件。作为过来人的你会发现,当年觉得怎么怎么滴,现在看来其实都是浮云。
我刚上班的时候,有一次陪客户吃饭,费用超标了。
我并不知道我的权限只有1000,那次花了2000。
结果在给经理汇报的时候,被痛骂半小时。甚至扬言要把我工作调走。我当时在公司走廊的长凳上坐了半天,感觉前途尽毁。
后来我并没有被调走,几乎什么都没有发生,我想象出来的恐怖比实际情况要严重许多倍。
经理确实很生气,但他生气的点不在于超标,而在于我没有跟他提前汇报。
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之后就没有再犯过同样的错误。
后来因为业绩出众,还成了大区负责人。


2)知识

关于知识,可能是你最容易理解的概念。毕竟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各种知识。
而实际上,大多数人的理解也是错的。
我们所学到的所有所谓的“知识”,其实都是“常识”。
常识是被广泛认可的结论。比如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我们感知不到是因为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从而和地球保持了相对静止。
常识通常无法直接解决你的现实问题。
什么是知识呢?
知识通常来自实践的抽象总结,是可以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的东西。
比如说,你上了一个课,叫《结构化思维训练营》(这就是我的一个品牌课)。
这个课上会告诉你看待信息、处理信息和优化思考表达的各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用在阅读学习上,也可以用在工作汇报,问题解决、数据分析等方方面面。
这就是知识。使用它可以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但并非人人都知道并能很好掌握。
知识本身可以分3个层次。
最底层的叫思维方式。
这属于元知识,或者叫元方法。他是一切方法的方法。
中间层叫专业知识。
比如你是做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源中包含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一套工作方法,或者我们叫套路。
最末层叫工具或技术类知识。
比如:如何用EXCEL数据透视表分析一些数据,如何使用PPT等等。
为什么思维方式是元知识呢?
以结构化思维为例。结构化思维看待任何事物的起点,是维度。
所谓维度,就是你的视角。
比如:作为人力资源可以有哪些维度来看待公司的员工呢?
至少三个维度。
按照入职时间长短,分为新员工和老员工。
按照绩效好坏,分为超预期、符合预期和低于预期。有些公司可能会按照ABC三档来看。
如果把价值观和绩效一起看,比如京东,可能分为钻石、黄金、钢铁和铁锈。
你看,虽然你没学过结构化思维,但是只要你从事任何一个专业工作,学习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方法,都会用到结构化思维。
而你从哪些维度来看【员工】取决于,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你要构建什么样的方法论。
这就是为什么称其为元知识的原因。
当你按照以上三个层次将自己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拆分,就能直观看清自己的知识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你的一部分。
那你可能会问:我应该学些什么知识更有用呢?
从对转型的价值看,越底层的知识越有用,因为它的适用面更宽。
你可以观察下那些牛逼的人,你发现他们学什么都很快。
他们并不会受到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制约和限制,就是因为底层思维能力很强悍的原因。
这一点我在后面的内容里会再详述。

3)资源体系

最后一部分是资源体系。
资源是所有能帮助你产生价值的事物。
比如,如果你开了一家公司,雇佣了一些员工,那他们就是人力资源。
如果你是做和大健康相关自媒体的,你有很多养生的书籍、资料甚至认识一些懂得养生的专家,他们就是你把自媒体做起来的资源。
假设你什么都没干,你在帝都有5套房子,每个月收租,这些房子就是你的资源。
如果一个东西,他不能给你带来任何价值,就不是资源,而是累赘。
比如你家里囤了很多的书,但是你几乎从来不看,那就不是资源,是该被断舍离的东西。
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把书变成资源呢?
答案又回到了【心智】上面。
比如,在简书上火起来的读书达人,彭小六(你可以搜一下)。
当年一无所有,只有一屋子的书,每个月2000元的工资。
他通过学习和创新,自己搞了一个洋葱阅读法并开始做社群阅读。
现在已经是全网粉丝百万的读书达人。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你置入彭小六一样的境地。
一个月2000元钱,除了一屋子的书,其他什么都没有,你会怎么想?
造成你这种想法背后的东西,就是你的【心智】。


3. 为什么转型不是放弃?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节的核心问题。
如果我前面的内容你都理解了,你应该不难回答这个问题。
转型,是以一种新的身份,在新的场景中实现自我价值。
这个身份不是别人赋予你的,而是由你自己创造和定义的。
只要场景需要,你可以是任何身份。
你可以是脱口秀演员,也可以是英语老师,也可以是创业公司老板,也可以是个网红。
对,我说的就是老罗。
没有人给老罗任何身份,他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就去做,从不关心自己的身份。
重点是,他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想要做什么。
另外,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都只是个皮儿,不是瓤。
你的瓤,是你的心智、知识和资源体系。
这些都系是你随身携带的,不会因为身份标签的变化而失去。
换句话说,有助于你未来成为任何人的东西,是你过去经历中所形成的【心智】,积累的【知识】和【资源】。
当你不再执着于一个身份标签,而是专注于这三个方面的时候,转型就不是一件难事。
它需要一个过程,但只会让你更丰富,以及离真正的自己更近。
- END -

我的专栏,每周更新五篇,篇篇用心写,欢迎订阅~
↓↓

项目管理ACADEMY
互联网大厂前PMO总监,《互联网项目管理实战指南》合著者,独立咨询师+讲师。自媒体写作7年,专注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和项目管理。喜欢深度思考,坚决不写爽文,只写有价值的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