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曾引起轩然大波,我不得不删除,修改后重新发出。
留学生回国潮从22年口罩结束就开始掀起,现在是越发严重。看图:
上图可见,从2020年口罩年开始,留学生回国人数反超出国人数。2021年回国人数已经达到100万人每年。
而由于离开国内环境太久,对于国内各大企业的业务、招聘岗位的要求,企业内的协作方式等一概不知。
对于各个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更是一头雾水,这成了当下留学生归国求职的巨大障碍。
今天介绍的这个case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
打开简历的那一刻我就很震惊,真是优秀的一笔。
某华大学法学、经济学双学士,一等奖学金,某奈尔大学硕士。
GPA3.8(最高4),几乎可以申请所有TOP30的大学了。
坦白讲,我还是汗了一下,要比当年,我差的可远了。
她要面试的是小米生态链的PMO,JD如下。
咨询诉求也很简单:拆解岗位职责的具体能力和经验要求,并帮助她理解具体工作内容,根据简历预测可能的问题和回答策略。
由于预约的时间是1小时,因此我根据她的情况,安排了以下辅导议程。
1. JD解读(20min)。理解工作岗位要求中的各项内容具体是指什么
2. 简历诊断(10min)。挖掘简历过往经历中与JD匹配度较高和较低的部分
3. 面试问题预测和回答建议(30min)。针对匹配度较低的短板部分,设置可能的问题并提供回答建议,重点解析回答思路。
如果你也有申请类似岗位的求职目标或意向,建议文末留言,说明你希望了解的招聘岗位JD,我会选择热门的拆解分析。
01 JD解读
关于JD先说两个关键点。
首先,JD的撰写在顺序上是有讲究的,一般按照岗位价值优先级排序的,越往上优先级越高,越是核心要求。
在我们做后续的简历匹配分析的时候,重点也是看这部分要求是否有较高的匹配度,而比较靠后的内容则更多是加分项,或优先级较低的项。
其次,每个部门的同类岗位,一般不会根据招聘人员的级别设置多个JD。而是用一个JD包打天下,再根据求职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面试和工作分配。
原因就是为了图省事。不然一个岗位从助理到资深,中间跨越5个等级,搞出来5个JD,这个工作量太大了。
因此,当你看到一个貌似得有100W的JD,却只有30W时,千万不要惊讶;也不要因为一个JD无比生猛而被吓住了。
这个岗位的JD包含了六条内容,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第一条其实是一个SUMMERY,涵盖了下面三条内容。而最后两条则是相对独立的内容。
我们也不难发现,前四条的要求是这个岗位最关键的。
这四条内容的要求进行拆解后,可以梳理出一下具体工作:
理解集团IPD的整体规划
基于集团的整体框架为所在部门设计符合部门实际的IPD体系
对于IPD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障碍及时解决确保实施效果,包括:
能够向执行团队进行IPD知识讲解和能力培训
能够对执行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
能够对跨部门协作团队进行IPD思想和方法的推广
能够引入和借助信息化工具提升流程整体运行效率
在部门内持续培养和建设IPD文化氛围
这些具体要求对求职人的能力要求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
专业能力部分:
1. IPD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
2. 流程设计和变革管理方法
3. 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和管理运营
通用能力方面:
1. 访谈、问题分析和培训赋能
2. 沟通、协调和冲突处理
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个岗位的面试问题大概率是考察以上专业和通话用能力是否能满足岗位的工作要求。
接下来看下简历。这部分为学员保密,不展示简历内容,其实简历中的实习内容还是非常NB的,四大中有俩都做过了。
这里只说诊断结论。
02 简历诊断
简历和JD匹配度较高的点包括以下三个:
1. 案例研究和市场分析经验
从简历中看,她曾经在实习中调研整理20+家公司数字化转型案例并形成报告,同时在某金融项目中对标的公司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市场竞争力进行过系统分析。
这些经历体现了分析研究和行业洞察能力,与JD中“监控业务健康度,洞察风险及机会”以及IPD中Charter撰写部分的技能要求相匹配。
2. 行业动态跟踪和沟通能力
曾经在某个课题项目中定期跟踪行业动态并进行团队分享,同时参与客户会议和提案准备等工作。
这些经历体现了保持行业敏感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软技能”的要求以及“IPD落地中需要的竞品分析、市场研究”等能力匹配。
3. 项目管理和数据分析经验
参与某财务软件开发项目,提出系统优化建议,同时可以运用多种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这些经历体现了项目管理能力和经验,以及通过数据进行分析和诊断的能力,符合“IPD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业务健康度诊断”和“数据分析能力”要求。
以上都是通过简历可以分析出的匹配度较高的点,接下来看看匹配度较低的点。
1. 缺乏流程设计、变革管理和IPD(整体产品开发)理念和实践经验
简历中未体现业务流程设计、变革推动,以及IPD理念的理解和实际落地经验。
2. 缺乏跨部门协调和文化建设经历
简历侧重个人工作,未涉及跨部门推广IPD或其他方法论和建设文化氛围等方面内容
3. 信息化系统和工具应用经验有限
简历提及的工具使用仅限于数据分析,未涉及导入和运营信息化系统等工具。
4. 组织能力培训和赋能经验缺失
有内部分享的经验,但未体现识别组织能力缺陷并开展赋能培训的相关经历
其实她的简历有很多可以优化的部分,但是由于未涵盖在这次的咨询主题中,且她已经获得了面试机会,因此我就不在此介绍了。
接下来,面试的问题设置和回答建议。
03 问题和回答建议
首先,我非常反对背面经。
因为面试是个性化非常强的互动过程,每个人的经历、特色、风格都不同。在保持自我特色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出符合我们自己经历和特点的回答才是最好的。
其次,我也反对过分包装。
因为这个原因我拒掉了一些单子。因为每一种经历都是需要切身经历才能有所体会,过分包装相当于给一个台词去演另一个人,很容易漏出马脚,且也不符合我的辅导原则。
对于她而言,优势和短板都非常明显,面试就是要扬长避短。同时,她的身份是校招生,相较于有若干年职场经验的人,我们更看重的是他的未来发展潜力,而不是当下创造价值的能力。
毕竟招聘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投资,我们投资的是她的未来价值。
基于以上JD解析和简历诊断,聚焦短板,我设计了五个面试问题。
这些面试问题可能在实际场景中的表述不同,但大概率是会涉及到的,也是对她而言更有挑战性的。
1. 您对IPD(整体产品开发)理念的理解是怎样的?它与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有何不同?
2. 在设计一个部门级的IPD体系时,您会考虑哪些关键因素?如何将集团IPD规划与部门实际相结合?
3. 您之前是否参与过类似的IPD体系设计和落地?遇到过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
4. 在推广IPD理念和做法时,您预计会遇到哪些阻力或障碍?将如何应对?
5. 如何有效获得各业务团队和资源团队的支持和配合?您将采取哪些策略?
由于她并没有IPD的实践经验,所以她对于IPD是什么完全没有概念。因此,我首先对IPD的整体框架进行了介绍。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容易被一个方法论的名字误导,以为IPD就是只跟产品开发相关的过程,其实不是。
集成产品开发只是IPD框架内的一个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RM,MM,Chater等部分。这样才能构成端到端的系统能力。
对于上面的五个问题,你也可以思考下怎么回答。我这里重点说下针对她的回答原则和思路,并以第一个问题为例。
总体建议:简历中没有直接的IPD体系设计经验,但可举例阐述参与过的类似流程优化和系统落地项目,并分享其中的挑战和应对之道。从自身相关的项目管理、流程优化、系统落地等经验出发,并结合对IPD理念的理解,努力展现出相关的综合素质。
对于职场新人,未来的潜力比当下的能力更重要。而岗位只是一个title,关键是它背后的能力要求是什么。
如果您是IPD从业者,可能会比较容易回答,但显然你的回答并不适合一个校招生。因此她的回答必须和她的身份和经历相符合,才有更多的灵活性,才不会是过度包装的结果。
以第一个问题为例:
您对IPD(整体产品开发)理念的理解是怎样的?它与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有何不同?
我建议的回答和原因如下:
1. 虽然我没有IPD相关的经验,但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和参与一些专业论坛,对IPD的整体框架和理念有一定的了解。
解析: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体现自身的个人成长潜力
2. IPD理念强调产品开发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不同于传统的线性开发模式。它要求从产品战略制定到最终交付,各个环节相关方都参与其中,贯穿始终,实现高效协作。
解析:这句话是在我前面跟他讲了IPD的框架后,她自己总结出来一些区别,然后润色出的一个答案,这样回答简洁而且清晰。即便不背下来,他依然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明白,这也是我最希望的辅导结果。
3. IPD注重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只关注产品本身,还重视产品运营和持续优化。
解析:这句话是她遗漏的点,我用实际某产品开发的例子帮他进行了理解和补充。
4. 我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深入实践中学习IPD的操作方法,我相信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实践,才能体会到一个方法论的真实内涵。
解析:这句话是我建议增补的,目的就是体现自身的学习意愿,并且与其他面试者在认知上进行区分,同时给自己对与IPD相关的问题留下一个余地,避免因经验的缺乏而被过度挑战。
对于剩余的四个问题,如果你想知道回答的策略,可以加我的微信(在最后),备注:回答策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