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偶:宅兹周原·凤鸣岐山,西周文化溯源研学总结

文化   2024-09-20 06:00   陕西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炎帝陵合影

编者按:

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张岱年

周原是中国之源,是中国之根。——李伯谦

周原,是关中平原西北部海拔约900米左右的一片原面,因周族曾迁居于此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诗经》有云:“周原膴膴,堇茶如饴”。山川秀丽的周原,一直是繁衍生息、生产生活的好地方。三干多年前,古公亶父率领周族迁徙定居于此,筚路蓝缕,辛勤劳作,奠定了周人崛起的基石。曾经的周原,成就了礼乐文明,而今的周原,成为中国考古之重,成为文化追根溯源的枢纽。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周族迁徙示意图
2024年7月28日-8月4日,文化传统平台的师友们重走了周人迁徙的路线:从咸阳的沣渭之滨出发,经后稷所教稼的古邰国(游聚仙宫、姜嫄墓、教稼台、武功城隍庙),到公刘建国兴业的豳地(游紫微山、大佛寺、公刘墓),再深度走进古公亶父迁入的岐下周原(游法门寺、炎帝陵、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周太王墓、周原博物馆、周公庙),后前往丰镐京遗址参观,于周陵敬拜文王,最后在咸阳古渡边圆满结营。
此行所游文化遗迹和损卦的演易学习完美契合,可谓近年来文化追根溯源和易学研修领域的盛事。学友们各有所得,李守力老师也多有研究的突破,实可喜可贺。现陆续刊发研学师生的游记和心得,以咨爱好者们借鉴,也期待更多的中华儿女不断地走进周原,踏着前人的足迹,理清文化的源流,返本开新,修身治学,共同肩负新时代的文化担当。

文传君敬书

甲辰孟秋于溪燕山居

图: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教稼台合影

宅兹周原 凤鸣岐山 

 “西周文化溯源、文传演易游学”总结

安徽学友  高兴偶
(二O二四年八月十五日)


由西安“文化传统平台”李敬老师和“青州易经读书会”李守力老师组织和引领,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多位研习周易的学友齐聚古都咸阳,开展“宅兹周原,凤鸣岐山,西周文化溯源,文传演易游学”活动。其实,西周文明溯源,是我自开始学习《周易》以来一直梦寐以求的愿望,本打算独自一人花费半个月时间追寻先周古圣先贤的足迹,溯源西周文明。岂料这次李守力老师和李敬老师的精心安排,正好帮我实现了如此宏愿,可谓感激涕零、谢恩不尽。这次游学,四川成都的林霞学友携丈夫、江苏盐城的倪晖学友携夫人,还有河南的常坤、北京的贺兆星学友分别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游学,让我很惊讶。很多学友都排除了各种干扰、克服了重重困难前来游学,令人感佩。自七月二十八日晚开营至八月四日结营,历时七天,始终在《损》卦的时空下开展游学溯源,李守力老师为我们破译了太多的易学密码,让我们醍醐灌顶。现将此次游学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游学日记
第一天(7.28,周日)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传统平台”“青州易经读书会”的师友汇聚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的银河国际酒店,开启探源西周文明之旅。我作为安徽的唯一代表,独自一人自巢湖乘高铁到西安北,再乘公交到达酒店,下午四时入住。凭窗而望,一眼就能看见自西向东的渭河与自南向北的沣河在酒店西南不远处交汇,白水与绿树相互映衬,景色十分宜人,顿时心潮澎湃,我的思绪立马进入了文王渭水访贤遇太公以及建在沣水两岸的丰镐京西周都城,西周的历史故事一一浮现眼前。
图:沣河与渭河交汇处远眺
不一会,有人敲门,此次活动的组织者李敬老师送材料进房间,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装订成册的游学导读汇编了行程安排、游学点介绍、《损》卦诠释、《诗经》选篇,接到材料我们认真地阅读,沉浸在西周文明的熏陶之中。
                                图:与李敬老师合影
晚上六时,在酒店的秦汉厅举行接风宴,欢迎全国各地的学友,老师与大家共进晚餐,其乐融融,呼应了《周易·乾文言》那句名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晚宴后,举行此次游学开营见面会,由李敬老师主持仪式,首先礼敬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接着李敬老师介绍了游学意向和总体安排,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友分别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表明游学目的和态度,最后李守力老师作了讲话,他对这次游学在《损》卦的时空下找到或发现周先祖在《周易》卦爻辞中的密码充满期待。

图:接风宴及开营


第二天(7.29,周一)
早晨八点出发,乘坐中巴车首站来到位于咸阳市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古邰国遗址,并参拜后稷祠,武功县的姜嫄墓、后稷教稼台,下午赶到泾水之畔的彬州,在彬州宾馆室内演绎《损》卦,诵读《诗经·大雅·生民》,李守力老师破解了《损》卦初九爻辞诠释的千年困惑。

图:古邰国遗址合影

姜嫄乃后稷生母,为炎帝之后有邰氏之女,帝喾元妃,踏巨人足迹生后稷。后稷(弃),周人始祖,姜嫄之子,因教人稼穑,尧帝举为农师,遂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封于邰。古邰国遗址位于杨陵区李台街道法禧小区与永安小区之间的一片区域,原名疙瘩庙遗址,1986-1989年普查后更为现名,2013年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明清古碑存留。河南巩义有邰氏后人于2024年3月捐资在此建有后稷祠并刻碑述其功以示纪念,后稷祠大门两侧楹联用篆体书刻曰:“教稼穑诚宜称后,明农功即可名官”。
图:姜嫄墓
姜嫄墓位于被漆、湋水环绕的武功老城南侧小华山上,坐西朝东。墓前有清代砖雕牌楼一座,正面顶额篆书“姜嫄圣母墓”五个大字,左边横额镌刻“厥初生民”,右边“炎黄巨尊”,背面顶额有“母仪邰城”四字。往后是巨石脚印墓道,拾阶而上,山顶上便是墓冢。登高回望,正前方半弧形长塬崖壁委蛇,岗峦曡嶂,似群臣手握“笏板”,有“万笏来朝”之势,令人震撼。老师感悟正前方似有相应,疑为摩天轮,结果寻迹来到后稷教稼台,教稼台在姜嫄墓的东北方,只是被小城建筑和绿树遮掩而看不见。老师说,姜嫄墓坐兑向震,兑卦来山,朝向震卦,震为东方,帝出乎震。《损》下卦为兑为女为羊,羊即姜(姜塬墓),上卦艮为果蓏,引申为农业,艮在东北,这样正好构成损卦。

图:全体师生在圣母姜嫄墓牌坊前合影
图:“万笏来朝”来自姜嫄墓
教稼台景区内,古木参天,碑石林立,迎面是后稷的雕像,左手抱五谷,右手持农具,端坐于土堆上,昂首注视前方。教稼台高九米,为覆斗形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台四面各辟门洞一个,面朝四方,寓意四季。此台是关中四大名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古农业名胜古迹,为中国最早的“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的发祥胜地。老师说,后稷教人稼穑,标志着人类由茹毛饮血的渔猎野蛮时代总体进入了农耕文明的崭新时代,于是“损下益上”“酌损之”的税收政策出现了,老百姓为感恩天地之化育,敬献微薄的剩余农产品交由天子代为祭祀,《诗经·大雅·生民》有“后稷肇祀”。老师又补充说,《损》卦上艮下兑,“税”字从“禾”从“兑”,艮为果蓏,引申为农业(禾),兑为脱为悦,古代最早的农业税收即来源于此。

图:教稼台后稷像

随后还顺便参观了武功城隍庙,它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敕封,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庙内建筑结构独具,宏伟高大,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门前的街道,也是唐宋时期县衙的主街,至今传诵着苏轼任凤翔签判时关于磨盘街的故事。下午,天下起了雨,汽车行驶了约两个半小时,我们一路欣赏着关中平原一望无垠的高粱地以及大片大片成熟的苹果,充分体会到周先祖教民稼穑的丰功伟业,充分感受到了周秦之地的盈实富裕,不知不觉我们便来到了周先人最早的迁徙之地彬州(古豳地)。

图:彬州开元寺塔

晚饭后,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到夜幕下的市民广场散步。经过数千年泾水浸润、豳风化育的小城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炎热的天气没有削减彬州人的热情,广场上唱歌的、跳舞的、弹琴的、健身的,热闹非凡。我们在北宋名相范仲淹座像前伫立良久,范公曾知彬州,安边抚民,务本兴学,深得百姓爱戴。灯光照耀下的开元寺古塔,金碧辉煌,老师与我们在塔下合影。我们一边听着老师给我们讲豳地文化,一边拾阶而上,远远地看到山顶上“丝绸明珠、山水豳风”八个灯光大字特别醒目。只可惜,还有甘肃庆阳的周祖文化园,那里飘逸着《诗经》里的七首“豳风”,因路远而无暇顾及,遂成遗憾!
图:范文正公塑像

第三天(7.30,周二)
一早,我们便来到彬州的大佛寺,因寺门未开,学员们便利用空闲时间在车上齐声诵读《诗经》。参观完大佛寺石窟,顺道考察了泾水的太极弯风景区,最后拜谒了公刘墓。午饭后,赶赴西周的肇兴之地周原,入住宝鸡市岐山县天缘酒店。晚上7:30线上演易。
图:彬州大佛寺
彬州大佛寺位于城东,始凿于北朝,兴盛于唐代。原名应福寺,北宋仁宗为其母刘太后庆寿改为庆寿寺。大佛寺石窟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现存窟龛361个,其中有造像的窟19个,保留造像1498尊。其中大佛窟内的大佛,是我迄今见过的最大洞内巨佛。该寺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彬州大佛寺石窟造像

从大佛寺出来已是上午快十一点。我们沿着国道312转国道342,下高速后沿着县道310转入乡道161,最后进入盘旋弯曲的农村无名小道,行驶两个小时,来到人迹罕至、沉寂已久的公刘墓。此时已是午后一点多,烈日当空,又没吃午饭,大家依然非常兴奋,聚精会神地聆听李守力老师的破译和讲解,似乎什么都忘记了。
公刘墓位于陕西省彬州市龙高镇土陵村泾河北岸的山谷之间,风景优美,格外安静。南有泾水萦洄,山谷倒映,草色浮动;北为连绵不断起伏隐显的丘陵与村落,就像是一串穿起来的珍珠逶逦动人;东、西两旁峰峦层叠,形状奇特似蟠龙。公刘墓分为两块:一块是2012年新建的公刘祠,坐南朝北,中间为宽阔的广场,广场前有两座阙楼,广场后面拾阶而上是公刘祠祭祀大殿,殿内耸立着公刘塑像。另一块是西侧保存着明清时期所建的享殿和碑亭,享殿因失修未开放。当地拟将公刘祠打造为公刘教稼苑景区,整个景区规划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浑然天成。据当地人说,公刘墓虽沉寂千年,但当地村民为先圣守墓从没停止过,目前快八十岁的豆彦武老人守墓已逾三十年。
图:公刘墓

图:向周文王先祖公刘行三拜礼 

公刘乃周文王十世先祖,夏后氏当政之时,其祖父不窋(zhú)失后稷官职,出走戎狄,数年后传至公刘。公刘由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宁县)迁豳(今陕西省彬州、旬邑县西南一带),他是整个豳地疆域的开拓者,古豳国的建立者,我国农耕文明的奠基者。《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因此,公刘是继后稷之后恢复弘扬农耕文明的又一圣王,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四天(7.31,周三
我们由岐山县来到扶风县,参观了法门寺及法门寺博物馆,下午回到岐山天缘酒店继续演绎《损》卦,并进行上半程结营仪式。
法门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扶风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为八角十三层,高47米,1988年仿明代塔形所建,工艺精湛,蔚为壮观。也许是佛法无边、天人感应,文革中红卫兵多次欲毁塔开挖地宫,良卿法师点火自焚以死护住了地宫内的珍宝不被破坏,然而正当文革终结,传统文化处于恢复之时,明代寺塔于1981年被雷劈一半,形似刀切,神奇异常。于是,在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决定重建寺庙,地宫恰当其时被发掘面世,整个世界为之震惊。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前佛协主席赵朴初先生为此专门写下了一首长诗以赞盛况,也珍藏于馆中。现在的法门寺文化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图:老师讲解十三层明代宝塔突然蹋蹦一半的神奇故事

在扶风县城自由午餐后返回宾馆开展线下演易,并举行上半程结营仪式,上下半程的全体师友会聚在周兴之地岐山,大家都非常激动。晚宴,李敬老师安排一个大桌,让大家一起欢聚,特地招呼我说,“损卦,三人行则损一人”,初九爻“酌损之”,就请高兴偶学友破费去买两瓶酒共享之,我便飞快地跑去超市买了两瓶当地略显高档的西凤酒,李守力老师从不许学友游学期间饮酒,但于此良辰也破例喝了点白酒,让所有学友感动不已。
图:上半程小结

第五天(8.1,周四)
早饭后,我们驱车来到了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常羊山,拜炎帝陵。下午,参观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晚上7:30,继续线上演易。
汽车行驶大约一个半小时来到炎帝陵,我们进入大门穿过“华夏始祖”牌坊来到炎帝大殿,钟鼓楼位于两侧,殿内炎帝坐像,高大魁伟,肩披兽皮、手握谷穗,中间立着炎帝牌位。大殿后面的祭祀广场,呈垭口凹陷状,我们站在大殿后面俯视广场上的炎帝塑像,牛首人身,手捧谷穗。塑像后面是祭祀大殿,宏伟气派。穿过祭祀区,我们再拾阶而上拜炎帝陵,两边排列着远古至汉唐以来圣君名帝的石雕。不一会,我们来到了山顶炎帝墓,老师领着我们围绕墓冢转三圈,然后大家伫立在墓碑前,以至诚至敬之心向人类始祖炎帝行三拜礼。
图:老师讲解碑记

图:山顶上的炎帝陵墓

《周易·系辞下》第十二章曰:包牺(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没,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就说明,上古神农氏,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神农氏没,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统一了华夏。至此,炎黄联姻,成为常事,西周姬姓始祖后稷(弃)为黄帝后代,其母姜嫄(姜姓)为炎帝后代,便是例证。在炎帝陵,我们发现很多文字宣传以及当地张先生的解说,皆不乏谬误之处。事后,有学友提问:神农氏就是炎帝吗?老师根据大量的史实为我们澄清了炎帝并非是神农氏,而是与黄帝一样,都是神农氏的后代,只不过黄帝的血缘与当世神农氏末代更疏远一些。于是,使我们丰富了上古史知识。
图: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合影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位于宝鸡市区东郊的石鼓山上,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展厅1.1万平方米,文物库房5000平方米,荟萃了宝鸡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金器等文物48万件,珍贵文物3245件,其中有何尊、逨盘、秦公镈等百余件国宝重器。通过实物展示了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等一系列重大史实,折射出西周文明之光。
图:西周逨盘铭文

第六天(8.2,周五)
围绕西周文明的集大成之地“周原”,上午拜周太王陵、周三王庙,参观周原博物馆。下午拜谒周公庙,登凤凰山。这一天是整个游学的重中之重,太多的古迹和实物,目不暇接;太多的知识信息,无法照单全收。晚上7:30,继续线上演易。
图:周太王陵合影
周太王陵、周三王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陵与庙紧紧相邻。周太王陵由墓和碑组成,墓地平坦,周围柏树拥簇,碑上右侧刻有: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题。左侧刻有: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周太王陵墓碑为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文革期间被毁,残碑被农户收藏,现拼接而成,碑文左侧中间“丙申”的丙字散失,下部包括“陵”字的碑石无法找回,只能用水泥拼补。据查相关资料,陕西巡抚毕沅当政时,溯源西周文化,组织专门班子对先周名人墓冢进行普查考察,然后统一于清乾隆四十一年立碑建祠,以便后人祭祀。
周三王庙原为周太王祠,由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岐山知县韩庭芳重建,并增附王季、文王塑像,后人名之曰“周三王庙”,经历代修缮维护至今。抬头细看大殿门楣上方有“绵绵瓜瓞”四字依稀辨识,但已看不清为何人所书。       

图:与当地讲解员杨水怀先生合影

周三王,兴周克商的奠基者,即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季历、文王姬昌三代先王。周太王,姬姓,名亶(dǎn),后世尊称古公亶父。武王灭商建周,追谥“周太王”。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据《史记·周本记》载:因屡遭犬戎威逼,古公亶父率领族人由泾水之畔的豳(bīn)地迁于渭水之滨的歧下周原(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筑城郭以防戎狄之扰,“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周太公“仁德仗义”,“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王季季(姬)历,古公亶父第三子,文王之父。年少即显才德,颇得古公亶父的器重,且季历之子姬昌更有圣瑞之兆,于是季历之兄太伯、仲雍便逃奔江南,建立吴国,以便季历立为储君,再传位于昌。季历继位后,笃行仁义,诸侯归顺,随后对西方戎狄展开了大规模的征伐,受商王文丁封赏,任命为“牧师”。周族日渐坐大,引起商王戒惧,直接导致季历被文丁囚杀。于是季历之子姬昌继位,是为周文王。
周原博物馆位于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在地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周初明堂(辟雍)的用途和结构,它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其建造结构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易学原理,圆顶方基。然后走进地下室参观考古发现。周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是太王、王季、文王三代筹备翦商之地。馆内周人世系表告诉我们,自后稷、公刘、古公亶父至文王建都丰京为先周。武王克商始建西周,都镐京(前1046),至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杀,共历十一代为西周。公元前770年,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东迁洛阳直至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取代,这一时期为东周。东周只是名义上的周天子,无法担当天下共主之重责,其中又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划分为春秋和战国。周朝共在位791年,是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其中成康之治,乃周之鼎盛。
图:周原博物馆合影
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凤凰山南麓,古地名为卷阿。《诗》曰:“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是中国同类建筑中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从正门进入,可以依次看到乐楼、周公像和八卦亭等,在八卦亭的后面是周公殿、召(shào)公殿和太公殿,分别供奉着周公旦、召公奭(shì)和太公望,在这三座殿的对面还有一间介绍各自人物史迹的展厅,这是周公庙景区的中心。再后面是姜嫄殿、后稷殿,旁边还有玉皇殿、老君洞、哪叱殿等一众殿堂,历史与神话相融,形成了一片数目众多的建筑群。除此以外,这里还有一座润德泉,下面是泉眼,上面是唐碑亭,但是泉眼基本上没水了,北宋苏轼任凤翔签判时来此写过一首七律诗《周公庙》,诗前有小序云“庙后百许步,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
图:周公像
周初三公,乃西周开国功臣,国之栋梁,功德盖世。周公旦为太傅、太公望为太师、召公奭为太保。周公旦,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佐武王克商建周,封于鲁。由长子伯禽适鲁,自己留在镐京辅政。成王时,周公东征,平三叔之乱,营建成周洛邑。又制礼作乐,奠西周典章之基。主张“明德慎罚”,开“成康之治”。周公还是《周易》的主要作者,李守力老师首次提出“文王以大同之道作卦辞,周公以小康之德作爻辞”,有“元圣”之称,为中国儒学之先驱,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图:在周公元圣殿前合影
召公奭,文王庶子,武王同父异母弟。《史记》载:武王克商,“周公把大钺(yue),召公把小钺,以夹王”进入朝歌。召公封于燕,但与周公一起留京辅政。平三叔之乱后与周公分陕(陕塬,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而治,召公居皇都,周公居洛邑。召公敬德保民,廉勤为政,常在甘棠树下断案听政,深受百官和庶民的爱戴。成王卒,受遗命辅佐康王,享高寿,成就“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太平盛世。
图:慈禧题光绪帝御赐“甘棠遗爱”匾额
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后世称姜子牙。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韬略家,西周开国元勋。太公通晓天文地理,深谙治国安邦之道。因生当纣王之时,才无所用,“尝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后周文王遇之于渭水之阳,延请姜太公,“拜为师”。周武王即位后,尊之为“师尚父”。他是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谋主,在牧野之战中立下首功。战后,太公因功封于齐,都于营丘,遂成齐国始祖。李守力老师说,召公奭为太保,是《讼》卦的原型;太公望为太师,是《师》卦的原型。
图:太公(姜子牙)殿
参观过周公庙,沿凤凰山南麓一路向上,便来到周公的墓葬区。拜过周公墓,已是傍晚酉时,我们忽然放眼望去,发现不远处凤凰山顶上有凤鸣铜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似乎在鸣叫,让我们立马感应到《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这也许就是我们这次筹备已久的“西周文化溯源”最好的注脚。岐山,周人的精神家园,《周易》经文中多次提到岐山、西山祭祀。我们能否这样说?岐山,就是西周文化之魂;渭水,就是西周文化之源! 

图:凤鸣岐山


第七天(8.3,周六)
由宝鸡市驱车来到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参观了丰镐遗址车马坑和丰镐二京的考古展览厅。文王迁都于丰,武王迁都于镐,分别位于沣河西岸和东岸,现长安区马王街道、斗门街道。
图:丰镐京遗址 车马坑
随后赴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拜周陵,周陵位于周陵中学内,现存有文王、武王陵墓各一座,木牌坊戏楼一座,献殿一座,配殿一座,历代帝王祭祀碑石40余通及姜太公等西周陪陵墓等,为咸阳八景之一。下午在咸阳湖滨国际大酒店进行线下演易。

图:周文王陵   清陕西巡抚毕沅谨书 咸阳知县孙景燧立石

周文王姬昌,商时为西伯,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周朝奠基者。姬昌任西伯后,礼贤下士,关心民间疾苦,身边聚集了一众贤士能人。曾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羑里城)七年,作《周易》,后由周公演为《易象》,连同文王《周易》一并作为不传秘本,只存于周王室与鲁大史氏。五百多年后孔子归鲁撰《易传》系统地阐释《周易》,《周易》方才面世,被后世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姬昌在任五十年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晚年,东进翦商,建立丰京,为武王灭商打下基础。卒于程,葬于毕(今陕西咸阳),享年97岁。姬昌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孔子赞其为“三代之英”。姬昌被后世誉为“内圣外王”之典型。
周武王姬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崩逝,姬发继位。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诸侯部落会于孟津,与商朝展开决定存亡的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正式建立,武王定都于镐京,营建洛邑。克殷三年后(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安葬于周陵。成王姬诵继位。

图:周武王墓道
图:跟随老师冒雨察看墓地周围气势
由于我们住的酒店就在渭河边,而第二天都要各奔东西,返回故里。晚饭后老师又和我们一道散步在渭水边,眼看波光粼粼的河水和岸边依依不舍的垂柳,有位学友忽然吟诵起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家的鼻子都感到酸酸的。

图:走在梦幻般的渭水堤岸

第八天(8.4,周日)
上午,“西周文化溯源,文传演易游学”在咸阳湖滨国际大酒店结营。参加游学的学友在《损》卦的时空下畅谈周人之德、周族之兴,最后李守力老师进行评点。午饭后,各地学友陆续返程。
游学七日,收获满满,大家感想良多,依序发言。余亦有思焉!《周易·系辞下》第十一章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损益二卦,易之门户。《孔子家语》载: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喟然而叹。子夏避席问曰:“夫子何叹焉?”孔子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吾是以叹也。”周人深悟损益之道,自始祖后稷弃被尧帝举为农师,教人稼穑,经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百姓怀之”,到古公亶父“迁岐贬戎狄之俗,营筑城郭宫室,而邑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再到文王受命治岐,断虞芮之讼,渭水访贤,拘羑里而演《周易》。周人之仁德大义,上下传承近千年,无不损己而益人,以至西周夺得政权仍能坚持“君子以惩忿窒欲”自损而益天下。文王作《易》,更是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历代明君治国安民奉为不二法宝。

图:满载而归

第二部分:演《易》所得
“西周文化溯源、文传演易游学”始终是在《损》卦的时空下开展的,游学期间线下演易三次,线上演易也是三次,大家都想通过游学和演易,在老师的答疑释惑中寻求更多破译《损》卦的密码,思考损益二卦对人生的哲学意义。
(一) 破译了初九的源头密码
《损》“初九:巳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象曰:巳事遄往,尚合志也。”在2024年7月29日、31日两次线下演易后,老师就将初九的解读修改为:“损卦初九可与《诗经·大雅·生民》互参:“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8月2日线上演易答疑,守力老师又特地向未能游学的学友阐释说:这个是我们这几天在西周溯源游学中破译的。破译经历了好几个过程,首先是在武功县姜嫄墓(座西朝东)的东北(艮卦)方看到新的气象,于是我们到那里,果然发现是后稷的教稼台,而后稷是姜嫄的儿子,周人的始祖,所以姜嫄坐兑卦(兑为西方,兑为羊为姜),下卦为兑;后稷在东北艮卦上,艮为果蓏,代表农业,后稷当然是艮卦,这样姜嫄和后稷的关系正好就形成了一个损卦(上艮下兑)。新修改的初九爻解读《诗经·大雅·生民》里讲了,用农产品祭祀上帝,这是祭祀的一项重大改革。“后稷肇祀”就是损卦初九,肇,始也,说明后稷是用农产品祭祀的奠基人。
8月1日,往宝鸡拜炎帝陵,我们历史上就有人认为神农氏和炎帝是一个人,通过现场考察得知,神农姓姜,是姜嫄的祖先,他是在后稷之前更早的农业祖师。神农墓在全国有好多处,河南有,湖南也有,但不管在哪里,山都叫常羊山,河都叫姜水,这一点是不变的。常羊山,还有这个姜,都是羊。他的来龙,祖先也是一个兑卦,兑为羊,而神农氏,农业就代表艮卦。宝鸡这个墓我认为是正宗的,因为这里有他的血脉,还有这个镇的名字就叫神农镇。后稷继承神农氏的农耕文明,教民稼穑。农业发达了,就可以用农作物祭祀,这也与《损》卦初九“酌损之”契合。这是第二次发现损卦。8月2日上午去周原博物馆,下午去的是凤鸣岐山,拜周公庙,内设太公、召公、周公殿,三公都有了。周公庙再往后向上,又出现了姜嫄殿,再后边是后稷殿。后人有疑问?母亲的殿在前面,儿子怎么在后边?众说纷纭,解释不了。守力老师说,他在回来的路上突然明白了:姜嫄,姜是羊,羊是兑卦,兑卦就在下边;后稷是艮卦,艮在上边,又是损卦。这明明就是损卦的源头,文王作《易》,就把姜嫄后稷的历史功绩,浓缩到损卦里边了。李老师说,三次实地考察,三个文化遗址,都再次验证了损卦初九之间的关系。“后稷肇祀”这是《诗经》文献的一个应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现场实证。
(二)找到了六三的诠释钥匙
《损》卦六三爻辞“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历代大儒众说纷纭,难以理解。在7月31日的线下演易中,李老师说六三是损卦的成卦之由,并在小黑板上用画笔演绎如何由《泰》卦“三人行则损一人”到《损》卦的,非常形象生动,并强调这是对泰极必否的对治。为什么要损下乾之上爻呢?因初爻为根本,上爻为枝末,这也符合初九爻“酌损之”诫语,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民本思想。《小象》云“一人行,三则疑也”,一人行则成《损》卦,损下益上;三则疑之,是言泰极生否。《系辞传》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李守力老师说,《周易》上经,从开始的乾坤、中间的泰否,再到最后的坎离,是天地化生万物的阶段,故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天地无心(一元论),二气氤氲,自然化一得精醇;下经,从开始的咸恒、中间的损益,到最后的既济未济,是人类参与天地之化育的阶段,故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男女有心(二元论),需以损益,两精相搏而神者生。“致一”,即一元论。一者,诚也,不二也,故损卦曰“有孚”。
(三) 弄清了《周易》的卦序要诀
《周易》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除去下经的震、巽、艮、兑四经卦,与上经相对,故下经开头咸恒两卦对应上经乾坤两卦,下经中间的损益二卦对应上经的泰否二卦,下经最后的既济未济二卦对应上经坎离二卦。上经是天地之道,为自然属性,以泰否二卦为枢纽,泰极生否,否极泰来。下经是人文之道,为社会属性,那么我们怎样对治上经的泰否,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呢?于是下经损益二卦便成为了周易之门户。《杂卦传》曰“损益,盛衰之始也”。圣人作《易》,损下益上谓之《损》,损上益下谓之《益》,这就充分体现了周人血脉中的民本思想。损卦告诉我们,损下益上需“酌损之”,这就要求君主节欲节约、为民着想。《尚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者圣君明主、有德凡夫,皆深谙“损益”之道。历史上,凡是轻徭薄赋、养民生息的朝代便天下太平,周初“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就是生动的实践。
    
总结:两点感悟
其一,易道之深铭吾心。易之门户在《损》《益》二卦,损益之道,盛哀之理。损下益上谓之损,损上益下谓之益,何也?下为民为本,俗话说“本固枝荣”,《尚书》曰“本固邦宁”。《损》卦辞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初九爻辞云“酌损之”,圣人顺乎天应乎人,体察生民惟艰,深悟减损之道、节俭之理,故能勤俭治国、生息安民。君有盛德,民皆顺之,故《论语颜渊》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凡夫俗子,虽无“治国安邦平天下”之志,然损益之理亦为“修身齐家”之必须,损,出也,舍也;益,取也,得也。有德之人皆知以损为益、损而有益,西汉贾谊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其二,习易之法近吾身。通过一年多的“青州易经读书会”线上演易,三次跟随守力老师游学,渐入佳境,收益良多,明显感觉到三年苦读不如一朝跟学。老师不仅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传授给各位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们读懂《周易》经文的三把钥匙:一曰经文互训,这里包括卦爻辞互训、爻辞与小象传的互训以及卦爻辞内部的前后互参。二曰以经证经,易经为群经之源,而诗经又是五经之首,两经并读,有条件五经通读,周易之理尽在其中矣!三曰以史释经,经史子集,融汇贯通,只是凡人无力遍览。然以史释经,尤为重要,《尚书》《春秋左传》《史记》乃经典史籍,结合参读,定会大有裨益。哎!书到用时方恨少。人生,总有读不尽的书,走不完的路。
总之,七天的游学,《易经》、《诗经》、《尚书》、《史记》这些经史典籍,全都用上了,书本与实物的相互印证,经学与史学的相互贯通,知识与思考的相互激荡,精彩纷呈,收获满满,对自己的学习和修养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由《损》卦又记起了老子《道德经》的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以明损益之道为修身齐家之要。可以自信地说,这次游学,真正是中华文明的探源之旅,是诠释易经的求是之旅。最后,我要感恩李守力老师的辛苦付出,感恩李敬老师的精心策划,感恩学友的有缘相聚!
  初稿于 2024.08.15    8656字
  第一次修改 2024.08.18   9232字
  第二次修改 2024.08.19   10317字
  第三次修改 2024.08.22   11051字
  第四次修改 2024.08.25   12838字
  第五次修改 2024.08.26   13114字
  第六次修改 2024.09.19   13146字


您或许还感兴趣同行学友游学心得

陈建梅:西周文化溯源研学小结
倪晖:西周文化溯源研学心得


相 关 链 接

经学专著《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简介

群贤毕至,共襄盛举:《周易诠释》《周易密钥》发布

让所有人都轻松读懂《易经》

轻松学《易经》:学《易经》好比骑三轮车——《周易》的公理化体系

轻松学《易经》:论《周易》卦辞“元(N)亨(X)利(N)贞(Y)”范式

卦爻演绎共读在京启动:西木《易经》读书会

戊戌年首期《周易》研修游学班图文回顾

己亥年天水演易游学图文回顾

第三轮64卦演易小结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最新修订及传习情况

喜欢上青州,记辛丑年首期《周易》研修游学

崔彬彬:壬寅年巴蜀游学心得——正心修本

回望来路,“文化传统”平台近十年开展的主要实践

李守力:记2023年经史溯源西安演易游学

9月25日开学 | 文化传统第五轮演易共学安排及报名

7月6日起 | 第十一期文化传统《周易基础教学班》线上开班,安排及报名

7月28日-8月4日 | 西周文化溯源,文传演易游学@西安、宝鸡、庆阳,安排及报名公告


修己·仁爱·自觉·利他
解悟经典 修身治学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道德经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 | 养生修身
点击关注订阅,获取经典学习内容

文化传统
守正经典,诵解修悟志大道。 开设有《道德经》《易经》《论语》《管子四篇》《黄帝内经》等经典学习活动,以及四季养生修身,经典正音诵读等文教活动。 人生路漫漫,经典常相伴,内化于心田,外化于行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