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7.29
述而篇——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的人,难以与之交往。一位少年被孔子接见了,门人很疑惑。孔子说:“要赞许他上进,不要赞许他后退啊,为什么要过分呢?人家修养自己进前受教,我们赞许他能自我修治,不用保证他离开以后的行为啊。”
互乡难与言:其乡之人习于不善,难与之言善。互乡,地名。《集说》:“难与言,盖风气之未纯也。”
童子见:一位少年求见孔子,被孔子接见了。《礼·杂记》注:“童,未成人之称。”见,音xiàn,请求被接见。
惑:疑惑于孔子接见此人。
与:赞可、赞许。《正义》:“童子来见是求进,故宜与之。”
进:上进。何休:“去恶就善曰进。”
退:后退。
唯何甚:甚,过分。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
洁:清除污秽,使清洁。此处“洁己”指修治自己。
以进:进前受教。
保:担保、保证。
往:去、离开。郑康成:“往犹去也。人虚己自洁而来,当与之进,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教诲之道也。孔子以门人怪己,故以此言语之,言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也。人若虚己自洁而来,当与之进,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
李炳南曰:孔子有教无类。孔子注重其人当前求进之诚心,故许其洁己以进。至其受教以后,是否故态复萌,则不能保证。否则世间可教之人无乃太少乎?
朱子曰:人洁己而来,但许其能自洁耳,固不能保其前日所为之善恶也;但许其进而来见耳,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盖不追其既往,不逆其将来,以是心至,斯受之耳。(朱子将“往”释为“过往、过去”,亦可通。)
张栻曰:若于进而志善之时,以其退而不善而拒之,则何甚也?圣人之心,天也,其有已甚乎?
伊藤仁斋曰:圣人待物之仁,犹天地之造化。
钱穆曰:此章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其已往,不逆揣其将来,只就其当前求见之心而许之以教诲,较之自行束修以上章,更见孔门教育精神之伟大。
子张曰:君子嘉善而矜不能,于人何所不容?
刘宗周曰:夫子以身为天下万世之身,即以其学为天下万世之学。互乡之见,正欲以天下同归于善,转污为洁之机深致意焉。又何忍以已甚阻人之进乎?“仲尼不为已甚”本诸此,乃知不为已甚,即圣人之仁也。
《论语述何》曰:《春秋》,列国进乎礼义者与之,退则因而贬之。此其义也。诸侯卿大夫所行多过恶,而有一节可以立法,圣人所不遗,亦其义也。(故而圣人不拒童子之进,且有以提携之。)
程子曰:圣人待物之洪如此。
李卓吾曰:天地父母之心。
《困学纪闻》曰:阙党之童,游圣门者也;夫子抑其躁,是以知心之易放。互乡之童,难与言者也,夫子与其进,是以知习之可移。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与人为善、不为已甚之心也。立教贵于公,而待人则本于恕。孔子欲化导愚顽,以移易其风俗,故不为已甚如此。若在君师之位,则无论贤愚不肖,自皆在其陶铸之中。《书》曰“敬敷五教在宽”,此帝王教人之法也。
云门隐者按:圣人劝善,点滴不弃,循循善诱,仁也;圣人做事,不为过分,从容有余,中庸之道也。
《论语后录》曰:互之言午;午者,牾也。互乡犹寝丘耳。
《论语竢质》曰:互读与午同。午,牾也。互乡之人性多牾,难与之言,故乡得互名。
《孟子》《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新解》《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讲要》《论语述何》《论语点睛》《论语后录》《论语古义》《论语竢质》、《礼记》注、何休《公羊》注、《四书解义》。
修己·仁爱·自觉·利他
解悟经典 修身治学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点击关注订阅,获取经典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