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7.28
述而篇——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大概有那种自己不知却妄自造作的人吧,我不是这样的。多听闻,选择其中善的来接受它,多看并且记在心里,这种就是次一等的知啊。”
知:有生知和学知之别。生知即天生知之。
作:即“述而不作”之“作”,指创作,即自我的新创作。
朱子:“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包咸:“时人有穿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李炳南:“不知而妄自创作者,当时盖有其人,孔子决不如此。”
多闻、多见:见指亲见,闻指传闻。见指近事,闻指远事。所以孔子修《春秋》,“分十二世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
钱穆:“古人之嘉言懿行,良法美制,择而从之,谓传述。见指近,当身所见,是非善恶,默识在心,备参究。”
刘宗周:“多闻则善恶并投,故须择;多见则不贤亦在内省之资,故心识之而已。”
识:通“志”,记。
次:次等。“学而知之”,是第二等的知,仅次于“生而知之”。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无穿凿也。言时人盖有不知理道,穿凿妄作篇籍者,我即无此事也。人若多闻,择善而从之;多见,择善而志之,能如此者,比天生知之可以为次也。言此者,所以戒人不为穿凿。
《论语正义》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夫子自居学知,故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是次于生知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自叙求知之功以示人也。夫生知安行如孔子,而谦冲自勉如此,则知闻见、择识乃求知之法,而讲学穷理之功,诚不可或废也。
蔡节曰:夫子犹不以生知自居。多闻而能择,多见而能识,自处于知之次而已,此盖圣人之谦辞也。
张栻曰:又言知之次者,使学者有所持循,由其序而至焉。多闻择其善而从,多见而识其善,此虽未及乎知之至,然知之次也。择焉识焉而不已,则其知将日新矣。
陈祥道曰:君子之于学也,远则闻而知之,近则见而知之。多闻患于不能择,能择则知所从;多见患于不能识,能识则知所辨。此特知之而已。“吾道一以贯之”,则知之上也。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则知之次者,学者之事也。曾子、子贡皆闻一贯于孔子,曾子能唯而不能辨,子贡知听而不知问,则知之上者,圣人之事也。
蕅益大师曰:知便不作,作便不知。
《焦氏笔乘》曰:《淮南子》曰:“精神已越于外而事复返之,是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也。蔽其元光而求知于耳目,是释其昭昭而道其冥冥也。”噫!世之言学而不蹈此者几希。(按:内求,而不要外求。)
《四书反身录》曰:多闻善言,多见善行,藉闻见以为知,亦可以助我之鉴衡,而动作不至于妄。然去真知则有间矣,故曰“知之次也”。知闻见择识为知之次,则知真知矣。真知非从外来,人所自具,寂而能照,感而遂通,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心思言动,莫非天则,未尝自私用智,虽作非作,夫所谓真知非他,即吾心一念灵明是也。天之所以与之,与之以此也。知此则知真知,真则动不妄,即妄亦易觉。所贵乎知者,在知其不善之动而已,此作圣之真脉也。
刘宗周曰:不知而作,冥行也。孔门重躬行而先致知者,知到然后行也。阳明子言良知,而曰行到然后知。见知行合一之学。
钱穆曰:孔子以师道自居,则决非仅属多闻多见之知可知。本章上半节,乃孔子之自述;下半节,则指示学者以从之入门。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正义》《论语新解》《癸巳论语解》《论语全解》《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学案》《论语点睛》《论语讲要》《四书反身录》《笔乘》《四书解义》《春秋繁露》。
修己·仁爱·自觉·利他
解悟经典 修身治学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点击关注订阅,获取经典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