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晖:宅兹周原·凤鸣岐山,西周文化溯源研学心得

文化   2024-09-07 16:27   陕西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姜嫄墓合影

编者按:

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张岱年

周原是中国之源,是中国之根。——李伯谦

周原,是关中平原西北部海拔约900米左右的一片原面,因周族曾迁居于此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诗经》有云:“周原膴膴,堇茶如饴”。山川秀丽的周原,一直是繁衍生息、生产生活的好地方。三干多年前,古公亶父率领周族迁徙定居于此,辛勤劳作,奠定了周人崛起的基石。曾经的周原,成就了礼乐文明,而今的周原,成为中国考古之重,成为文化追根溯源的枢纽。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周族迁徙示意图
2024年7月28日-8月4日,文化传统平台的师友们重走了周人迁徙的路线:从咸阳的沣渭之滨出发,经后稷所教稼的古邰国(游聚仙宫、姜嫄墓、教稼台、武功城隍庙),到公刘建国兴业的豳地(游紫微山、大佛寺、公刘墓),再深度走进古公亶父迁入的岐下周原(游法门寺、炎帝陵、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周太王墓、周原博物馆、周公庙),后前往丰镐京遗址参观,于周陵敬拜文王,最后在咸阳古渡边圆满结营。
此行所游文化遗迹和损卦的演易学习完美契合,可谓近年来文化追根溯源和易学研修领域的盛事。学友们各有所得,李守力老师也多有研究的突破,实可喜可贺。现陆续刊发研学师生的游记和心得,以咨爱好者们借鉴,也期待更多的中华儿女不断地走进周原,踏着前人的足迹,理清文化的源流,返本开新,修身治学,共同肩负新时代的文化担当。

文传君敬书

甲辰孟秋于溪燕山居

图: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宝鸡周原博物院合影



宅兹周原,凤鸣岐山

——西周文化溯源及演易游学心得

倪晖

周原,位于陕西宝鸡扶风、岐山一带,是东西70余公里,南北20余公里左右的一片地势较高的平原。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周人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至于此,建立了岐邑,从此开创了周文化辉煌历程,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2024年7月28日至8月4日,在南山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文化传统平台的学友们跟随着老师李守力先生首次走进周原,开启了一场“周易文化”的寻根之旅。

沿着“姜嫄~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武王~周公”的周族文化脉络,徜徉在“损”卦时空中,演易与现场探源深深的融合在一起。学友们仿佛穿越了,置身于先祖生活、文化的场景中,感受到了血脉中流淌的华族基因文化。


第一部分:游学过程

这一次游学,邀请内子一同偕行。本意是这次出行的时间过长,怕她一个人呆在家里闷的慌,我们分了工,她负责游,我既游且学。当然了,其实也是有私心的,希望能够把她带入经学的大道上。

第一天

7月28日下午4点,我们在西安北下了车,半个多小时的行程后,到达咸阳宾馆安顿下来。晚上八点开营,大家相互简单的介绍后,老师强调了周易游学的意义:游学是一种身心并行的实修功夫,与后天的大脑学习知识无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每次游学结束后,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内,参与者都会感受那种文化于身心的变化。

易学史的发掘对于每一个易经的学习者都是意义重大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发现,从书本中是找不到这些的,这也是当下真正的易学者要面临的问题。所以,只有通过易经溯源,在穿越时空,零距离、零时间的连接中,才可以重新发现周易卦爻辞中隐藏的历代先王印迹。也才能固根抱本,本立而道通。

最后,南山老师交待了这几天的行程安排。

图:游学行程安排

第二天

今天的行程是杨凌古邰国遗址,武功姜嫄墓教稼台、城隍庙。

2.1古邰国遗址

古邰国初为姜姓,后为姬姓,有邰氏后稷弃的封地,遗址位于咸阳市杨陵区的法禧小区以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后稷弃是周族始祖,传说圣母姜嫄踏巨人脚迹感孕而生。

图:古邰国遗址

遗址左首,是旧聚仙宫,现改为三宵宫道观。传说姜子牙助武王灭商后建了封神台,道观就坐落于其上。

走进观内,后稷祠立于左后,内有后稷弃的坐像,墙上的一些图片记录了周始祖弃的一些生平事迹,祠前有一座新立的石碑,为后世邰姓纪念先祖后稷弃的碑记。

7月29日(农历6月24日)是道教神灵“雷祖大帝”圣诞。是上天垂象,感应而生么?我不禁想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邰遗址是我们周文化溯源的第一站,仿佛从这一刻开始,祖先之手又在指引着我们前行,去揭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密码。

果然,当我们走出三宵宫时,天空中开始飘起零星小雨,带着丝丝的温柔与神秘。

2.2圣母姜嫄墓

《诗经·大雅·生民》的开篇中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弃,后稷教人务农,推动了农业种植的发展,游牧业走向了农耕文明,作为农耕始祖,奠基了周文明的始初。

而没有姜嫄,何来后稷?作为源头,世人尊称姜嫄为圣母。

姜嫄古墓位于武功镇小华山,坐西向东,墓前有一座清代牌楼,走近于前,“姜嫄圣母墓”五个大字印入眼帘。

图:清代牌楼

背面是“母仪邰城”四字。大脚印赫然可见。

图:巨人足迹

沿着大脚印,我们拾阶而上。2018年墓冢重新进行了修饰,封土外形并以青砖加固。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友们上香祭拜,然后礼墓冢三周。这期间,感觉身体开始阵阵燥热发火,每礼一圈,加重一分。回墓冢前站立时,整个腰及后背象是无数气流卦印于此,开始是以为天气炎热,但试着来回走动后,发觉有所不同,应该是氣场感应,个中滋味难以说清。此后,这种感应在公刘墓、炎帝陵仍在发生,但是到了周公墓有所减弱,周文王陵时已没有。

老师对整个墓冢的风水格局进行破译。

整个姜嫄墓位于小华山顶,坐西向东,居高临下,与武功县同一坐标方向。放眼观来,东面岗峦叠嶂,群山呈半圆形环绕,似群臣手握“笏板”,格局宏大,形成万笏来朝之势,向经天纬地的圣母姜嫄行朝拜大礼。

但是看不见“龙象”,思索片刻,老师恍然大悟,圣母姜嫄是源头,自然看不清来龙去向,只有明堂呈“万笏来朝”之象。

图:圣母姜嫄墓冢

从卦象来看,姜嫄墓坐兑向震,东北艮位有新气象,远远看去,有一个大的摩天轮立在那里,艮为儿童,摩天轮是儿童乐园,隐隐中“损”卦开始出现了。于是,我们又跟随老师向东北方向寻迹……

图:万笏来朝

2.3后稷教稼台

不久,我们惊喜的发现在东北位置有一个后稷教稼台,在同一轴线的再远处是之前看见的摩天轮。

教稼台是周祖后稷弃教民稼穑的地方,亦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所农业大学。

《诗经·大雅·生民》生动详细地描述后稷弃的功绩。他所倡导的农业文明让人类结束了饮毛茹血的游猎生活,周族也很快强盛起来。

图:后稷教稼台

登上教稼台,第一个损卦感应出来了。老师开心说到:“刚刚向这里走的原因是感觉到了这里的能量场,原以为是摩天轮,实质是这个地方。”然后,老师作了解释:

“后稷是姜嫄的孩子,姜嫄生了后稷。姜嫄就是先周之王的祖先,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所以姜嫄(兑卦)为体,后稷(艮卦)为用,姜嫄坐兑卦,所以下卦为兑,后稷(教稼台)在东北上,艮又代表农业,艮为果蓏,后稷(教稼台)当然是艮卦,这样姜嫄和后稷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个损卦。”

接着,老师兴致勃勃的继续解释了损卦的由来,就是粮食丰收了,然后老百姓拿出少量的余粮交给上古代时期的统治者(即神的代言人“巫”),让他们祭天感谢老天爷。慢慢的就演变为税收制度。“税”从禾从兑,而兑为脱,脱皮,艮为农业,为禾,损卦,损下益上,《周易》以民为本,交税则民有损,这也就是损道的由来。

而损卦彖传中的“二簋可用享”,是指用最节简的方式去祭祀的意思。损卦中已经隐含了先王之道了,就是要求只取少量的民末,不动根本,以求天下太平,国富民强。损益两卦并列,这也是所以孔子讲“损益”为易之门户。

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解释,一下子就会让人明白过来了而且也很难忘记。我不由感慨万分,这不就是简易之道么。

易经并不神秘、遥远,只是大家找不到一个开启的源头而已。

2.4武功城隍庙

武功城隍庙又称为都城隍府,也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的,居各地城隍之首。因为正好在磨盘街附近,所以中午简单的吃了点陕西特色面食,我们就顺随参访一下。

整个院落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牌楼、山门、献殿、正殿、寝殿,东西两侧有配殿。正殿传说为城隍爷的办公场所,古时府衙也会在此办案,所以也是一个阴阳相聚的场所,是一个很强的能量场所在,也是可以感通的。

图:城隍庙内景(献殿)

北为坎位,坎为加忧,为鬼神,符合正殿的位置。献殿前面的东为鼓楼,为震出,西为钟楼,为鸣金,城隍庙属于道教体系,所以不是佛教的晨钟暮鼓,这也正符合后天八卦的传统方位,走到门前,一副后天八卦图跃然眼前。

震为动,位于东方,为出,而东方也代表了日出,所以震鼓而出;而兑为悦,位于西方,为鸣,而西方也代表了落下,所以鸣金收兵,这是多么的形象生动呀。

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易之文化在生活中随处可拾,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有心,就可以感应到,可以连接到。

图:城隍庙前八卦图

2.5“损”卦第一场演易

下午4:30,我们在彬州宾馆豳风苑·新民厅进行第一场损卦演易。

图:第一场演易

结合在姜嫄墓、教稼台的发现,老师提出损卦初九爻就是后稷的结论。《诗经·大雅·生民》里讲,用农产品祭祀上帝,“后稷肇祀”就是后稷祭祀上帝,这样损卦的初九爻,后稷是一个奠基人。(在7月31日,老师替换掉了损卦初九爻中原来引用的诗经的内容)

“经史子集”中“经”是最具权威性,诗经与易经中内容的互参更是增加了这种权威性的特色,这也是老师经常强调的部分。在这次演易中,我注意到损卦中有很多诗经与易经的互参的内容,这不仅增加了对易经中这部分内容的深入理解,也让原本生涩难明的诗经部分,一下子就通透了,真是一举两得。从复杂中寻找简单,简易之道不断地重现。

损益对应于泰否,泰卦为生,损卦为成。而关于损卦的发展与由来,老师描述了一个立体化的过程,简单来讲,就是泰卦下阳上阴,上下相交,一旦欲望升起,没有节制,发展的结果必然要经历否卦,危险就降临了,所以如何去解除呢?就是通过税收的调节作用,具体到(泰卦)九三,作为民末,通过上行(取之而不动根本)充盈到宗庙,从而可以解决。

第三天

今天的行程是大佛寺、公刘墓。

儒、释、道是不同的文化体系,尽管表现形式不一样,但骨子里它们是相通的,中国文化是最不僵化的,是可以依据环境而灵活变化运用的,在世俗社会中,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按儒家走;在个人修身上,在医药上,在生命探索中,按道家走;在灵魂工程中,在生命体系中按佛家走,三者并行不悖。当这几个体系弄清楚后,根据各自的需求去学习、研究探索就不会犯迷糊,就不会显得神神叨叨,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迷信怪圈了。这也在“损”卦中的“致一”,也就是近道,就是法。

3.1大佛寺石窟

咸阳彬州大佛寺石窟始凿于北朝,建成于贞观二年,共有130多个石窟分布于约400米长的崖面上。

图:大佛寺石窟

石窟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崖面上。共有大佛窟、千佛窟、罗汉洞、丈八佛窟、僧房窟五个部分,1980余尊佛像。

大佛窟为天然石洞加工而成,24米高的阿弥陀佛坐像威严肃穆。

千佛洞遭到了一些人为破坏,部分佛像的头被凿去,尽管少量修复,但是不复原貌,实在是令人惋惜,文明若是不能延续,那将是华夏子孙的一场天大的浩劫,大树连接不到深扎于地的根,那么死亡也就不远了。

但从总体来看,女性般优美的身体轮廓,扭动的胯部,加上舞蹈的风姿,大唐的人文风格还是可见一斑的。

图:千佛洞佛像

洞中可见的易经文化迹象,前人泽山桑溥留刻洞壁“继至”几字。泽山为咸卦,反过来看又是一个山泽损。

图:前人石刻

3.2豳州公刘墓

公刘墓在彬州市东约40公里的土陵村南,中午12:50一行人从大佛寺石窟抵达于此。

从远处看,整个墓陵略呈梯形平面,就象是一条长龙,由北向南而去。东、西两边是高山峻岭,植被葱郁。

夏朝后期,不窋也担任了农官一职,因统治者不问农事,为避免战乱,就率领族人迁徙到了北豳(今甘肃庆阳地区),并定居了下来。之后其孙公刘继续致力于耕种,并在勘察周围的土地性能后,又将部落迁徙到了豳州,在此落脚并创建发展自已的部族。在他的带领下,为将来周朝的兴盛继续打造基础。据诗经《大雅·公刘》等记载,“……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周道之兴自此始。

图:公刘墓陵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众学友们敬香拜祭公刘,缅怀华夏文化的先祖。

跟着老师察看陵地环境,当转到西边时,一清代宫殿左侧出现了一棵细细长长的大树,循着小道绕过,终于又有了新的发现,宫殿位南,前有两棵树,东面一棵粗矮,西面一棵细长。正应了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之象。我们又察看了地图的形状,与树正好相应。

老师进一步解惑:从卫星地图来看,整个公刘墓1.83公里,呈由北向南的走向,这是一条直龙,头为陵地,脖子是在宫殿的位置,而龙爪就是开始进来的那两个门阙位置。向南而去的意味着未来周族会向南发展(果然,古公亶父迁于岐山)。宫殿是清乾隆年间所修,因受周围场能的影响,大杨树才会基因突变,呈现收缩聚拢的景象。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图:清代的献殿

图:公刘墓陵卫星地形

站在大殿向北看去,前面山峦环抱,正前方右侧有一尖塔,象极了方案上的一支笔。老师说这也是一个象,明堂文案,说明当时的治理水平已经初具国家的雏形了。

图:大殿前景

众师友人与老师在殿前门阙处合影留念,驱车回岐山宾馆休息。

今天是周二,晚上照例参加线上演易。

第四天

今天上午去法门寺。

4.1法门寺

今天又陆续来了七八位师友,研学队伍又壮大了。

法门寺建于东汉未年,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因舍利而置塔。塔下设有地宫,存放有佛祖中指指骨舍利,原为木制塔身,并因塔而建寺,原名是阿育王寺,唐高祖时改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多次遭遇劫难成为废墟并重建。

塔前所立的碑文记载了法门寺的一些经历,师友们跟着老师仔细阅读,并了解这段历史。

地面一层的塔身四正面有精美石刻,分别是“浮屠耀日”、“真身宝塔”、“舍利飞霞”、“美阳重镇”,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四隅面则以艮、乾、坤、巽八卦符嵌入其中以记方位。

图:阿育王塔

文革期间,红卫兵曾欲挖地开塔,住持良卿法师以点火自焚的方式用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1981年9月,塔顶已自行跌落,残余半个塔身。1987年4月9日,地宫洞开,其内珍宝重现于世。

细细思量,当年塔身毁坏,之后地宫中的珍宝又重现人间,为国家研究唐代以来的文化提供非常多的实物证据,这又是一个损卦之象,损益并行,损后而益。

图:阿育王塔毁损

图:舍利宝函

4.2上半程总结

下午3:30进行上半程的总结并进行线下演易。

从姜嫄墓到后稷教稼台再到公刘墓,我们的溯源行程过半。其间也去了大佛寺石窟和法门寺。老师在总结中强调,这是两条线,寺庙与心法、宗庙有关联,目前还没必要展开,到了周易的高端“心性”层面,这两条线可以合并了。

老师的归纳与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诗经与易经的互证。《诗经·大雅·生民》:“昴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从中可以看出后稷时代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先民开始从游牧转向了农业生产,这也是五谷祭祀的开始。损卦卦辞及彖传中亦有“…二簋可用享…”,其是最简约的祭祀之礼。损卦隐藏着“后稷肇祀”的历史。

经史子集中,经是最具有权威性的,而以经证经,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相互印证,还可以互为补充。我们对诗经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法门寺的龙天护法之象。林霞学姐在上午参观法门寺时感应到塔身被损时那一股气脉所在,仿佛一条直龙从塔顶直入而下,百思而不解。老师告诉大家,从风水学来看,应该公刘墓的龙脉能量与此处相感应,在佛学经典中龙是守护佛法的八部之一,所谓龙天护法。龙就是天子,对应起来,就是公刘来此。来做什么呢?因为有佛指舍利在此,他是来护持的。

有学友惊喜的指出回宾馆时也看见了天上的云幻化为龙的现象。老师告诉大家显象与迷信要有所区别。显象是一种时空感应,比如自2017年开始游学后,每到一处实地之后,经常会有神奇的发现,也破译了很多的难解之迷,这就是天地人之间的感通,但是过了那个时机就不再是了,所以不可执着于此。

三易之道随处可见。易有三易,即简易、变易、不易。当我们讨论损卦之“与时偕行”之时,老师进行了延展。

图:上半程小结

易之变。6500年前的伏羲时代有了上古易的演化与发展,接着就到了5300年前的神农连山初经(易),然后又到了4800年前的黄帝归藏初经(易),这是前三王易经的演化。到了4000年前的大禹时代,连山中经有了发展,3500年前的商汤伊尹时代归藏初经有了发展,而3060年前的文王又开始了周易(中)初经的演化。这是后三王时代易经文化的演化。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是与时代的发展有关的。也是符合易中“生生不息”之道。

易之简。大象传是连山易的思想,也就是象思维,特点是简单明了,一步到位。如山泽损,象曰:山下有泽,损,君以惩忿窒欲。掌握了它的思维方式,一下子就明白了。联系当下,AI技术的发展很迅速,那么发展推进不是问题,但能源的耗费可能是比较麻烦的。就象是孔子时代的著书立说,刻字不是太大的问题,但竹简太珍贵了,所以文言文才会简约,辅以口传心授。所以,运用连山易的思想,就是一步到位,把多余的部分省略,单刀直入。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规律,这又是显现了不易的特点。

易之不变。“道”是什么?就是总的世界观、方法论。得一而群毕,抓住根本,一通百通,万变不离其中。比如损卦的宗旨,就是“损下益上”,然后我们可以化出三大法则:从性质层面看,可以损刚益柔,到现实中就是富人加税制度;从方向层面看,可以损下益上,现实中就是阶段分层;从数量层面看,可以损溢盈虚,在现实中就是免税制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之则是归于一。所以,致一之道应该就是不易吧。

与时偕行,把握系统观、整体观。

我们知道,黄帝时代的归藏主述生命科学,神农时代的连山主述自然科学,而文王时代的周易则是社会科学。而今主要是周易文化。那么,其他去哪里了?

由此老师提到了损卦中的“与时偕行”。《归藏易》、《连山易》、《周易》的发展,不同时代,不同文明,有所偏重,亦是损益之道。这就要把握好系统观与整体观的思维。我突然想到在安阳游学时羑里城中的考古中显示的文化层,土质颜色显示出不同的文化时代的发展变化,但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土。所以本质上“易”文化是一体的,不变的。

图:安阳羑里土层文化

整体观

从发展中看整体性。

老师在《周易密钥》中的“周易经传中的《归藏易》兼连山易”等文章论述已指出易传对连山、归藏的继承。这亦说明,它们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融合了,是一个整体。

从部分中看整体性。

比如大象传是易传的一部分。但是,它继承了连山易的思想。作为连山易的遗留,我们完全单独可以运用“象”思维的方法。损卦中的“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多么形象的呈现。

大象传的特点就是“损”道,现象即是本质,中间省略了分析、判断的过程,从而达到“体”、“用”不二,体用一体也体现了系统观、整体观。这完全可以用于以后科技的发展中,一点也不过时,一点也不落伍。

平衡观

从损卦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泰极之时就是失去节制,而损卦以有孚节俭对治之,是一种平衡之法。广而扩之,从《序卦传》的乾坤两卦到既济未济,六十四卦也是一种不断的生演变化,平衡往复的过程。平衡就是守中,易经中得到了这些智慧,才能让我们“反身自躬”、“修德寡过”,从达到“洁净精微”。

次序观

从归藏到连山再到周易,这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从六十四卦来看,《序卦传》本身就有一个次序的发展;从对卦爻辞的理解,进而到每一卦的掌握,遵循着“卦辞决定于爻辞,爻辞决定于彖……”而从爻际之间来看,亦有这样的联系,比如从初爻到上爻的发展。所以,我们也是要从中学会掌握主次,学会掌握时机,才能学会学通学活易经,明白易经的智慧。


第五天

今天去探访炎帝陵、岐山青铜器博物馆。

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常羊山。

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发展。炎黄二帝部落联盟之后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炎黄子孙由此而来。

5.1炎帝(神农)陵

张导游在前半段给师友们作向导。人又很谦虚,解说很认真,但是对中有错。比如开始就着石碑介绍图腾文字,石碑是真的,但是其实所谓图腾文字是王大有的艺术字,再比如介绍炎帝的历史,但神农与炎帝其实并不是同一时期的人……

图:拜祭炎帝(神农)

之后我们进入大殿参观。中间是身披黄色大氅手握农作物的坐像,周边是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介绍。

张导的讲解在祭祀广场前结束,我们跟他道别,特别记得他说过的两句话说:第一句是“历史不能断”,我想起了越南用所谓国语字(脱胎于拉丁语表音)改造中国汉字,结果导致自已的文化断层,1800年的历史文献资料已搞不太清楚了;第二句话是“我是照本宣科”,这也勾起笔者一些记忆,很多时候,看到的、听到的、读到了一些知识、理论等等,明明知道对方说的这个味不对,但也无法说清不对在哪里。

脑中不由闪过一丝念头:沿着错误的方向,加上时间的积累,那不就是一路错到头了?突然感觉到心里沉甸甸,文化传播的使命感又加重了……

老师说张导的讲解是官方的,指出了其中的一些硬伤:

王大有是艺术家,所谓的图腾字是自已创造的艺术字,但从导游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其仍在以假乱真的传播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种文化造假对文化的危害性是巨大的。

炎帝与神农氏的混淆,这种错误,看似无伤大雅,但是就象假话说多了连自已都要信以为真了,随着时间的发展,对历史来讲会形成很多的矛盾性,所以一定要去伪存真。历史是不能断的,就象大树不能没有根,所以一定要寻找真正的源头,那也是我们溯源的目的。

5.2找到陵地的主人

历史上的炎帝与神农氏经常被关联在一起,称为神农氏炎帝,但是关于炎帝与神农是否为同一人,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神农氏部落,称为炎帝,也有说是同一部族的不同首领。对此,老师作了澄清。

首先,从《易经》与《史记》的考证中,我们得知神农、炎帝所处的年代是不同的,神农时代始于5300年,而炎帝是4800年,这是混淆不了的;《系辞下传》第二章中也可以发现,神农氏先于黄帝、炎帝;其次,陵地石碑等记载有黄帝祭祀炎帝的文字,而炎黄是同一时代的,所以这里也是错误的;再次这里叫神农镇,应该是神农的封地,并且是衣冠冢,而一般只有在自已的封国才会建有衣冠冢;最后,这次游学演绎损卦,损卦的下一卦就是益卦,初九爻“利用为大作”,“大作”为农耕,而农耕即为神农氏。通过现场考查得知这里就是神农墓陵,与炎帝没有关系。

摘引(老师原话):司马迁认为神农氏是黄帝之前的古帝王,而黄帝、炎帝、蚩尤都是神农之末世的诸侯,因为神农氏衰落了,没法控制诸侯,所以黄帝才出来击败了炎帝、蚩尤,代替神农氏为天子,显然司马迁也不认为神农氏是炎帝。所以,清代学者崔述就详细论述“神农氏非炎帝”,[1]言之有据,他的看法是正确的,杨宽先生也说“以炎帝、神农为一者,本刘歆之妄说,《世经》以前无此说也。”[2]炎帝和神农本没有什么关系。

再次感应到损卦的出现。

图:炎帝(神农)坐西南面东北

神农有好多代,现宝鸡炎帝陵至少有神农一代或二代的墓。这两天演易答疑中讲过损卦的下一卦益卦就是指的神农。“大作”,益代表耕地,代表农业,代表农业的祖师。神农姓姜,是姜嫄的祖先,他是在后稷之前更早的农业祖师。神农他的墓在全国有四五处,不管在哪里,山都叫常羊山,河都叫姜水,这一点是不变的。因为他姓姜,所以叫姜水。这是不变的,常羊山还有这个姜,都是羊。他的来龙,祖先也是一个兑卦,兑为羊,而神农氏,农业就代表艮卦,她又是坤山艮向,面向东北,很有意思的是,在武功县姜嫄墓的东北方向,也是有一个摩天轮,在神农氏的东北方向也有一个摩天轮,就这么巧合吗?摩天轮就是儿童幼儿园,代表艮卦六一儿童,在神农墓这里,基本上也是一个损卦。即然农业发达了,牲畜不多了,他就用农作物搞祭祀,当然也是损卦。这是第二次发现损卦。

图:炎帝(神农)陵卫星方位图

摘引(老师原话):为何自西汉以来,文献中多把炎帝与神农氏混淆呢?分析原因,大概是炎帝原为末代神农氏近臣宠臣,而且都是同族姜姓,炎帝几乎是末代神农氏的接班人。而黄帝是基层诸侯中威信德能最高的,于是炎帝想要降服黄帝,打压黄帝,可是经历三年炎黄大战,黄帝活捉炎帝后又释放炎帝,最终炎帝口服心服,投降黄帝,而黄帝尊称炎帝为兄长,曰“炎黄”,于是炎帝的称呼传送至今,否则不能称为“帝”。炎帝的大臣们与末代天子神农氏的大臣们也都继续跟着炎帝做事,这些贵族们继续在黄帝朝廷做事,文化势力的惯性很大,以至于继续传播神农氏炎帝的功德,于是导致神农氏与炎帝的混淆。

图:衣冠冢

上香拜祭,围绕炎帝(神农)衣冠冢三圈,礼毕,一行人随老师下山。

下午休息后,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周原是周王朝早期的都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浩若繁星的遗迹与遗物,记载了周人崛起的点点滴滴,大量的青铜器及周原城址的重现,向世人展示了岐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5.3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讲解员介绍完毕,我们又重新游历,其中一些重要的没有讲对没有讲透的部分,老师又一一向大家进行了解释。老师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本溯源的治学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

宅兹中国,出自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一词的实物来源。“中国者,即天下中心之都邑。

图:博物馆中的“宅兹中国”

损卦中“二簋可用享”与周代鼎簋制度连接起来。记得出发之前补了一些青铜器的知识,搜寻到的一个视频中讲到了鼎簋制度,认为是天子可以吃九种肉食,诸侯可以吃七种肉食,以此类推……礼乐的文明一下子倒退千里之外。

也确实如老师所说,知道了这些知识,才能够明了进入博物馆里会看什么,文化是有形的,它被承载在众多的器物之上,文化又是无形的,只有明白了,寻根溯源,然后又会激活我们内在的文化基因。这也就是体、用之道吧。

图:周代鼎簋制度

今晚周四线上演易,正好也是心理分析梦小组的活动时间,有冲突了,思量一会,决定先参加小组活动,等待回听演易答疑。很有意思的是,这次进入腾讯会议室,但是就是没有声音,连着用手机与平台分别试了好多次,都是这样的,可以自由进入,但是就是听不到声音,这在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与组长林霞通了电话,我们都觉得这蛮特别的,注定只能进入演易中。等演易答疑结束后,我又试着进入到梦小组的腾讯会议室中,这时有声音了。我不禁一笑,这又是个“损”卦之象,是否又应了为道日损呢?


第六天

今天的行程是周原博物馆、周公庙。

6.1周太王陵及三王庙

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上古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bīn)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

古公亶父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周太王墓”。

其碑文上仍可以看见文革期间遭受到的毁损印迹,实属可悲可恨之举。

图:师友合影留念

焚香拜祭绕墓三周后,众师友陵前合影留念。

常坤师友发现这里的树都是分叉的,查看地图后发现又是与这里的气脉走向相吻合。

图:一棵棵树枝象

随老师继续查看,果然走向是与法门寺连接到了一起,至此,公刘陵、法门寺、周太王陵三者气脉完全连接到了一起。

附近的三王庙,里面供奉的是古公亶父、季历、文王姬昌三代周王,祖孙三代如同传递接力棒一般,引领周族强盛壮大。

图:追念周王先祖

6.2岐山县周原博物馆

宝鸡市岐山县周原博物馆是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专题性博物馆。位于扶风、岐山二县交界的京当等村,是先周居民的生活栖居地。馆址设在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

周原博物馆陈列展出分室内室外两大部分。室外展览有西周宗庙和西周宫殿两处大型建筑群基址;室内展览是4座展厅内,有周原历史文物陈列、西周书法艺术展览、西周酒文化展览及周原珍贵文物特别展。

图:周原博物馆(室内)

老师对周原博物馆内部分青铜文物及相关的周代文化进行讲解。

周原博物馆收藏着大量从周原遗址中出土的陶器、蚌器、原始陶器、生产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三千年以前周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政治、经济状况。同时也为周原这块宝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图:周人建筑结构图

“钟鼎彝器甲天下,金甲陶文冠古今”,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华夏文化的源。

图:与老师合影留念

6.3周公庙

地处城西北六千米处的凤凰山南麓,面积约62万平方米。《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是中国同类建筑中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

图:周公庙(正门)

据考古专家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卷阿一带就有先民傍山临泉而居。周兴起时许多著名事件都发生在卷阿附近,凤凰是姬姓周族崇拜的神鸟,古卷阿附近至今有许多与凤凰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如凤凰山、凤鸣岗及“丹穴凤迹”等。周公旦晚年归隐于卷阿,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

图:飘风自南

乐楼又称戏楼,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明清曾重修,仍保持着元代建筑风格。

八卦亭为平面正方形,重檐阁亭,中顶悬挂八根,连为八角形,彩绘藻顶,装饰精美,为纪念周公作爻辞而建。

图:八卦亭前的周公像

周公正殿是周公庙主殿,位于周公献殿之后,始创于唐高祖李渊武德(618—626年)年间,初名周公祠。

周公辅兄武王,武王逝后又辅佐成王。主持建立了周代的礼制,成为儒家礼法制思想的起源,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因此,后世儒生尊其为“元圣”。

众师友跟随老师在殿内重温周公的一生。展板中出现多处错误,有白话文翻译的原因,有对重要历史舍本取末的,有张冠李戴的。老师在讲解中进行了更正与补充。

图:周公殿献殿

结合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故事,老师告诉我们谦卦就在这里体现了,一谦四德出现在彖传里,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的素材就是来自于先王的经典,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了。

召公正殿位于周公殿右侧,最早创建于宋代,以配周公,以后累代重修。

姬奭(生卒年不详),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西周宗室(一说周文王庶子)大臣。姬奭佐武王灭商后,封于燕(今北京西南琉璃河乡),后由其子就封,自己留于王都,成王时任太保,为三公之一,曾掌理东都的修建,又与周公分陕(今河南陕县西南)治国,成王卒,受遗命辅佐康王,享高寿。

姬奭治政很得百姓爱戴,常在棠梨树下判断案件、处理政事,上自侯爵伯爵,下至普通百姓,各得其所,没有失职和失业的人,《诗经·国风·召南》作有《甘棠》一篇,称颂此事。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这样评价道:“召伯作相,分陕而治。人惠其德,甘棠是思。”

所以,召公是讼卦的原型。

太公殿位于周公殿左侧,创建于宋代,以配周公。

姜子牙(?—约前1015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太公望、师尚父、吕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灭商后受封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齐国开国之君。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

后世对于太公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所以,太公是周易中师卦的原型。

姜嫄殿创建于元代,为祭祀周部族始母姜嫄而建立。

图:姜嫄殿

后稷殿创修于明代,为纪念周部族先祖后稷而建。

图:后稷殿

周公殿居前,姜姬祠居中,后稷祠居后,当地群众把这种布局总结为"姜姬背子抱孙"。

图:圣元殿

图:周公墓

整个周公陵坐西北向东南,乾山巽象,而东南的位置也是周原所在,这也喻示周公一直心系周原。在陵地的左侧是略高一点的山峰,正好环抱墓,形成祖龙抱子之象,右侧是水,这也喻示着周公以德治天下,白虎之象被化为水,法律归零了。翻开历史,成康之治也正好符合。

图:面向周原

从山上下来后,我们在正门西北位置远眺周公墓,祖龙抱子的象就更加的明显了,这个风水局很难有人可以看明白。

损卦再次出现。

对于周公庙、姜嫄殿、后稷殿形成抱孙背子的说法,回去的路上老师又进行了仔细思考,认为这里又是一个损卦的象,为什么呢?姜嫄在前在下方,姜为羊为兑,而后稷在后在上方,后稷为艮,正好是山泽损卦。这又是在实地发现的秘密。

摘引(老师原话):岐山周公庙,内有太公、召公、周公,三公都有了。周公庙再往后,它不是一轴线。在左边的轴线上又出现了姜嫄祠,后边又是后稷祠。这里有一个疑问?母亲的祠在前面,儿子怎么跑后边去了?众说纷纭,解释不了。后人就搞了一个附会,姜嫄前面是她子子孙孙的周公,抱孙背子:抱着她的后代子孙,后面背着她儿子。这么一个说法,实际上不对呀!后稷有十五代,她背着十五代孩子吗?不讲。这是民俗的说法。

实际上,今天刚回来,我突然明白了。因为姜嫄,姜是羊,羊是兑卦,兑卦就在下边,后稷是艮卦,艮在上边,又是损卦。这明明就是损卦的源头。又是在姜嫄后稷这里,同时再往前溯源,在连山易这里,在神农时代,在《周易》原始的奠基时代,文王作《周易》的时候,就是把姜嫄后稷的历史功绩,最后浓缩到了损卦里边了。所以我们游学三次实地考察,三个实地的文化遗址中都再次验证了损卦初九之间的关系。“后稷肇祀”这是《诗经》文献的一个应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现场实证。

周五的晚上继续线上演易。


第七天

今天是最后实地游学,我们去了丰镐京遗址以及周陵。

遗址位于一个不大的院落内,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什么派出所之类的机构所在地。

7.1丰镐京遗址

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历史上较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图:丰镐京版图

实际上,从版图中可以看出,西周的丰镐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以西安西南的沣河为界,丰京在西,镐京在东。

7.2周陵

周陵就是历史上的周文王、武王的陵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

文武柏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树冠呈圆稚形生长,枝干上出现了刺柏与侧柏两种树叶,且成团生长,泾渭分明。文王陵与武王陵是在一条轴线上,可能是感应到了文武之道,柏树发生了变异,呈现如此称奇之象。

图:文武柏

周陵的陵园,在明、清多次重修的基础上,经过1929年、1934年两次大维修和扩充之后,柏林环绕,殿屋辉映,在郊原营造了可与山东孔林相匹的、被称为“咸阳祭周,曲阜祭孔”的祭祀和游览胜地。

走进陵园大门过牌楼就是享殿,在献殿的正北面,东西两侧是配殿和碑廊。大家在阅读牌楼后面的石碑上所刻的八卦图卦爻辞,字迹清晰可见,独独损卦下面又出现了损毁之处。这一周是停留在损卦的时空中,而损之“象”不断的呈现。

图:《周易》石碑,损卦缺损

享殿里供奉着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泥塑彩绘像。在大殿前,殿前的两颗柏树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拜谒周陵时所植。

殿门楹联:耿光大烈启西周表海诘戎稼穑贻谋十五世,俊德敉功崇懋飨据泾浮渭葱笼佳万千春,横批:文治武功。

南山老师奉上供品,因为人多,殿内显得狭小,大家跟随老师在殿门外祭拜文王、武王。

大殿左面有门可以通往殿后。殿后面就是周文王、周武王的陵墓,陵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书“周文王陵”碑;1958年3月咸阳县人民委员会立的石碑,碑文书刻着:周陵系文武成康四王之陵及周公太公墓。

图:文王陵石碑

文王陵的东侧是姜太公的陵墓所在地。

周文王陵后以北100米处就是周武王的陵墓,墓前也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石碑“周武王陵”。

图:周武王陵

当我们从文王陵开始向后走时,天空又下起了小雨,到了武王陵地,已是淅淅沥沥的大了起来。

站在武王陵前,和老师一起感受着这天地化雨的浸润,不禁然别有一番滋味:当时只道平常事,过后思量倍生情,可贞!

当我们往回走时,到达文王石碑处时,雨也差不多停了。突来而至的小雨不正是因为感应到了拜祭文王、武王的众师友后生化而来么?天地交感,万物化生。

下午4点30分,周六线上演易答疑完毕,众师友齐聚302包房,继续讨论并聆听老师的讲解。

图:演易答疑

对此进行了一些归纳:

1、普及了周易的发展与传承。

文王、周公完成卦、爻辞还属于初级阶段,所以又用了一百至二百年左右进行验证,成康盛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到了东周时开始将之用于一些占卜,并没有传出很多的真东西,而孔子晚年终于看到了这些密而不宣的内容,也就是易象。孔子从而也明白了文王、周公的心。孔子一生坎坷,也正是应了损益之道,也因此而进入易道,开悟成圣。

文化的溯源不仅是要找到源头,更要从中寻找发展的轨迹,比如从文王、武王的奋斗史中,我们要看到他们为什么会胜出,因为它印证了道,所以,他们留下的文化才能证明是大道之首。

2、为什么每次游学都会有相应的卦象。

这次损卦从姜嫄墓开始,“损”象不断的出现,到了文王陵,直接在石碑上的“损”卦下现了损象。之前的游学也是会出现类似的情形,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人随道行,道遂人意。我们行走在大道上,这就对了。在游学的体验中,游与学、实与理,二重证据法,相互印证中,也可以看见“与道同行”。这样也就更加坚定了我们行走在易道的信心,为道日损,把道变成生命的一部分,自然会生出智慧,自然会不走弯路。

3、如何更好的做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从孔子当年整理文献时的删减行为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其间的变易之道,有所损益,才能轻装成行,才能抓住重点。文献发展到现在,更是多的一辈子读不完,怎么办呢?抓住时代的脉博,与时偕行。这也是易经致一之道,得一而群毕。当下,我们可以由易经入手,一通百通,万变不离其中。

4、从王财贵事件中看如何学习经典。

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是从中找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寻找智慧。那还是要联系到当下的时代,要与社会接轨的。所以,如果只是读经,而不甚了了,就会变成了复读机,失去了解读经典的意义所在,而只教经不去解经,不能够用于研究生产力,用于社会的发展,那么又会让人失去了灵性,文字背后的般若就没有了。

图:演易答疑

晚上回到房间时,突然灵光一现,损卦就是税收,而我的工作不就是服务于此吗?原来此次成行之始,我就自带“损”象了。同时,内子姓姜,我冲她一笑:“原来你这些天这么重要……”从游学开始,这两个象就伴随着我一路成行,但是愚钝的我竟然就一直没有注意到。


第八天

吃过早饭,众人310包房进行结营总结,一行人有感而发,纷纷谈论了这几天来的游学体会。

图:结营总结

8.1部分感悟摘录

从师友们的感悟中获益良多,特摘录一二。

崔彬彬:诗经的了解要通过易经的解读才能更好的完成。经经互证,相互可以找到其间的源头。

王纪刚:出行前的投标经历让自己深刻的理解了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文王墓下雨是阴阳相合,天降甘露。学习易经,心灵感应是更为重要的。

高兴偶:首先是庆幸,对西周文明的溯源学习是学易的一个根本性,所以本想一个人花半个月时间来转转,结果南山老师组织这次游学;其次是感慨,一个是对周文化的部分。从姜嫄到周公都实地研学,没有落下,周人很伟大。历经了791年的历史,而秦朝统一全国,但只有15年的历史,是因为丢失了道统。到目前为止,周人讲话仍是算数的,有巨大的影响力的。另一个是关于老师破译了“损”卦的难题。“以经证经”以史解经,经文互训也是很好的方法的运用。

南山:这次有几点感悟,首先是知几其神乎,可以贯通,这次是三次踩线,结合了经史之后形成了这次的线路,经过这次游学后,发现人文、经史才鲜活起来;然后是感慨损益之道,这次的线路我们知道是鮮有人知,人迹稀少,但一定是光明大道。

李老师点评:感通要从易象上去看,不要迷信。比如文武柏,文为东,武为西,文武在一条线上,两种阴阳就合在一起,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树种。这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感受不到。这种能量要维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连续性的进行,那就可以得到长久不失。文武相合是一种应,能量场是很强的,也就会出现了文武柏这样的形了。每个地方的能量场是活的,会起作用,天地离不开人,这是三极之道。

天地的意义是人的意义,人的意义就是天地的意义,人是天地之丹,天地结合形成的人。泰否也是指的宇宙,离开了人就是黑洞。每一个卦中都有损益。学什么卦就感应什么事,人在道中,是客观意志。人与道离开很远了,所以碰到一些事,天人感应的,都会认为是很神奇的事。宏道的愿力就会让人有天地感通。易经是经典,是用生命来学,可以改变生命。我们有圣人的基因,要激活,反之就会堕落。游学是一种激活,最快。游是身体在其中。生命的进化必须要有经典的推进。

姜亚:作为随行家属,腿脚比较懒,一直没有跟随,这次因为是古都,就过来了。这次印象最深是姜嫄墓,万国来朝。感受到了气势磅礴,太阳也出来了,很震憾。炎帝姓姜,摸了摸祖宗的脚,磕了头。老师讲了损之税收,结合现实,又想到了八荣八耻。而且,姜氏三代祖都碰到一起了,算是一个完满。

……

第二部分、个人的感悟总结

回顾这八天行程,我们在损卦的时空中随着老师现场观象,观风水。从姜嫄墓气势磅礴的万笏来朝,到公刘墓震憾人心的南向直龙风水格局;再到法门寺塔被劈了一半的损象;接着是从炎帝陵中溯源了神农与炎帝的关系。好象穿越了时代,亲身经历参与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过去、现在被折叠在同一个时点上。

现场对于“损”的讲解所感受到的那种时空相印,相较于文本中演绎(易),体验感完全是不一样的。从文王、武王墓之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人”三才在那一刻也是完全合一的,这也是损卦中的“致一”。与道同行,天地自然与之感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第五轮的学习,老师加大了演易的量,也将文本缩小了很多的内容,为的就是让很多的学友能够更快的学习并感悟到“象”思维的方法方式,通过现场游学的方式,加强加快了对于感悟之道的通达,同时,也要学会不能死守经典,要能够让之活起来,学以致用是根本。这也是老师在游学中不断强调的“要学会与时俱进,把道用在当下,守住经典是体,用在当下是用,体用相结合,”的意义所在。对行程的进一步总结如下:

1、体悟简易、变易、不易,轻松学易经。

从生活中学易,从历史文化,如青铜器等去寻易,从历史的发展中去领悟其中的简易、不易、变易之特点。

简易:易经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如二簋可用享;不易:易经揭示的道、理是不变的,从损卦之损下益上,从益卦之损上益下,从恒卦之动恒守常等都可以进入,都可以是门户,既可以致一,亦可以感通,化生万物;变易:易经是随着时代发展的,从连山、归藏到周易,这本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运用来,要学会灵活掌握与运用,如几个不同的风水格局,都是依环境要有所不同,但本质又是相同的。

2、掌握整体、平衡、次序的特点。

从归藏易、连山易到周易,时代的发展,部分内容有所失传(或者隐藏了,融合了),主流也有所侧重。这就是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与时偕行、有所损益。孔子在整理易传时亦是有所扬弃。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所有的信息都在那里,道是不变的,道是在那里的,道是通过不同的象呈现的,也许归藏是象,连山亦是象,这是根本,也就体现了整体性。归藏主生命科学,《黄帝内经》体现了这部分,连山主自然科学,在易传中的大象传仍然保留着,而周易是社会科学,偏重于社会的治理,不同的侧重点让我们在具体运用时也要分清主次,掌握灵活度,也是体现了次序性。三者就象是三乘马车,在车夫的掌控下,一路前行,这就是平衡性。

3、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原型与意象去看见易经中的象思维(限于篇幅,简单介绍)。

在荣格的理论中,经常运用原型及意象的概念,通过意象扩充、积极想象等方式去进行心灵层面的工作,简单的讲,运用原型意象进行象征化的呈现,从而不断的整合,也就是一种自性化的过程。

所谓原型,是一种没有内容的先天倾向,是可以被赋予了非常多样化的内容的,具有形成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而原型通过原型意象的象征性将自身呈现出现,让我们可以意识到。比如母亲原型,每个人给出的意象是不同的,有好的,有坏的,有可爱的,有讨厌的,诸如此类,它就表现出来了。所以,我们是通过意象去感知到原型的。

那么,回到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象是一个个神秘的原型,其间的爻象与卦象就是在中应比正、妒合体例、矢量法则等十二公理化体系中及与当下的环境等相互碰撞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当我们用象思维的方式去感知时,“象”背后的存在自然会被我们获取,正所谓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学易应该是这个样子。

4、守住文本的重要性。

在每一轮的学习中,老师总是反复告诫大家“要守住文本”,这是让我们有根,扎根于下,枝叶才会繁茂;是让我们不进入外道,就象佛法修行中的幻象与真像的分别,我们得有辨别力,才不致于走丢,这又是一个致一的过程;弗洛伊德用了自由联想,就象是一个手电筒,是一个发散的过程,而荣格用了积极想象,是围绕着某个意象去不断的感知与呈现,这两个又要有所结合,才能更好的学易,进入到光明大道!

倪 晖

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

注:以上部分是整理游学实录及老师的观点,但是过程中发现,就算是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亦是非常难达到的,错误之处,请老师与诸位学友指正。

你或许还感兴趣同行学友游学心得

陈建梅:西周文化溯源研学小结

相 关 链 接

经学专著《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简介

群贤毕至,共襄盛举:《周易诠释》《周易密钥》发布

让所有人都轻松读懂《易经》

轻松学《易经》:学《易经》好比骑三轮车——《周易》的公理化体系

轻松学《易经》:论《周易》卦辞“元(N)亨(X)利(N)贞(Y)”范式

卦爻演绎共读在京启动:西木《易经》读书会

戊戌年首期《周易》研修游学班图文回顾

己亥年天水演易游学图文回顾

第三轮64卦演易小结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最新修订及传习情况

喜欢上青州,记辛丑年首期《周易》研修游学

崔彬彬:壬寅年巴蜀游学心得——正心修本

回望来路,“文化传统”平台近十年开展的主要实践

李守力:记2023年经史溯源西安演易游学

9月25日开学 | 文化传统第五轮演易共学安排及报名

7月6日起 | 第十一期文化传统《周易基础教学班》线上开班,安排及报名

7月28日-8月4日 | 西周文化溯源,文传演易游学@西安、宝鸡、庆阳,安排及报名公告


修己·仁爱·自觉·利他
解悟经典 修身治学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道德经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 | 养生修身
点击关注订阅,获取经典学习内容

文化传统
守正经典,诵解修悟志大道。 开设有《道德经》《易经》《论语》《管子四篇》《黄帝内经》等经典学习活动,以及四季养生修身,经典正音诵读等文教活动。 人生路漫漫,经典常相伴,内化于心田,外化于行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