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信述》:谏诤章第十五

文化   文化   2024-10-09 06:01   陕西  

仇英图 文征明书《孝经图


《孝经信述》: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释词】
谏诤章为人子对父母、为人臣对君上进行劝谏。诤,古文本作“”。正义曰:“此章言为臣子之道,若遇君父有失,皆谏争也。曾子问闻扬名已上之义,而问子从父之令。夫子以令有善恶,不可尽从,乃为述谏争之事,故以名章,次《扬名》之后。”
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若夫”,句首语气词。“慈爱”,邢昺疏:“者,接下之别名。者,奉上之通称。”孔安国传:“慈爱者,所以接下也。”汉代贾谊:“亲爱利子谓之慈。”《管子》:“慈,父母之高行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偏服曰顺。”《礼记·祭义》:“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恭敬”,刘炫曰:“慈是爱亲也,恭是敬亲也。”“安亲”,“故生则亲安之。”正己以安人,正己以安百姓,正己以安天下。“扬名”,“扬名于后世。”实至名归,名副其实。
则闻命矣古文本作“参闻命矣”。参,曾子自称。闻命,听到老师的教诲。
敢问子从父之令令,古文本作“”。孔安国传:“夫亲爱礼顺非违命之谓也,以为于谊有阙,是以问焉。”
是何言与这是什么话。是,代词。与,语气词。古文本前有“”字。连续两个“是何言与”,表述夫子在此处语气强烈。
天子有争臣七人郑玄注:“七人者,谓太师、太保、太傅、左辅、右弼、前疑、后丞,维持王者,使不危殆。”《白虎通义·谏诤》:“臣所以有谏君之义何?尽忠纳诚也。《论语》:“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郑玄:“天子置左辅、右弼、前疑、后承,以顺。左辅主修政,刺不法。右弼主纠,纠周言失倾。前疑主纠度定德经后承主匡正常,考变失,四弼兴道,率主行仁,去阳变于七,以三成,故建三公,序四诤,列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杖群贤也。”
无道不遵守先王礼乐之道。孔安国传:“无道者,不修先王之至德、要道也。”
诸侯有争臣五人孔安国传:“自上以下,降杀以两,故五人。五人谓天子所命之孤卿,及国之三卿与大夫也。”孤卿是周天子派往诸侯辅佐诸侯的师、傅、保一类的官员。《周礼·天官·掌次》:“孤卿有批事,则张幕设案。”
大夫有争臣三人大夫有三位敢于直谏的家臣。孔安国认为三人是指家相、室老、侧室。王肃说三人无侧室,而有邑宰。
士有争友友,甲骨文写作,从二又(手)。“友”字的含义在殷周时期,专指同宗族之间的兄弟。西周末年之后,逐渐演变为志同道合者为友。
令名美名、善名。郑玄注:“令,也。”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者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曲礼》:“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曾子·大孝》:“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论父母以道。”《曾子·事父母》:“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曾子·立孝》:“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
臣不可以不争于君郑玄注:“君父有不义,臣子不谏诤,则亡国、破家之道也。”《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郑玄注:“委屈从父母,善亦从善,恶亦从恶,而心有隐,岂得为孝乎?”孔安国传:“从命不得为孝,则谏为孝矣。”
 
【白话】
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内容,弟子已经听到老师的教诲。斗胆问一句,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以称得上是孝了吧?”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位专门负责进谏的忠臣,天子施政若有偏离道义的情况(忠臣进谏使天子的举措重新回归道义),而不失去天下;诸侯身边有五位负责进谏的臣子,即使诸侯为政有偏离道义之时(因忠臣的进谏,使得诸侯行为重新回到道义),而不会丢掉国家;大夫身边有三位负责进谏的臣子,大夫若有偏离道义(臣子谏诤使得大夫言行回归中正),而不会失去自己的家族;士有进谏的朋友,帮助他行为合乎道义成全德行,士便不会悖弃道义而失去美好的声誉;父亲有直言进谏的儿子在身边,那么父亲的行为处事就不会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因此,面对长辈上位言行有不合时宜的情况,子女不可以不向父母至诚进谏;同样,臣子也不可以不向君上直心进谏;面对不合道义时宜的事情一定要去直心进谏。盲目地、没有原则地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又怎么能称得上孝呢!”
 
【先贤精义】
刘沅《孝经直解》:从父之令,不问是非,惟父令则从之。争诤同,谓非义言行,必谏劝之,似与争论也。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必有争者,而亲为尤要。盖人必欲其亲为圣人,而后可以全天之性,受天之眷,安乐寿考,全受全归;若亲有不义,则从容几谏,《内则》所论、夫子所言,又敬不违等,是其遗法。从父之令,陷亲于不义,反为不孝。世俗往往昧此,所以多不孝欤?然非己有至德,又安能论亲于道?故曰不诚乎身,不能事其亲。争臣争友,亦爱敬其君与友而然也。
黄道周《孝经集传》古之为礼者,未有谏诤之礼也。史为书,瞽诵诗,士箴谏,大夫诲,士传言,官师相规,工执艺事。然而记礼者,未之取也。取其扬觯者,则犹诸侯卿大夫之礼也。然则《易》有之乎?曰:纳约巷遇,是亦未之有也。然则《春秋》有之乎?曰:滥渊祈招,《春秋》未之书也。《书》杀泄冶,未知其何以死也。然则《书》有之乎?五子之歌,则犹之诵诗也。微子王子私讨焉耳。然则古皆未有谏诤之礼也。《孟子》曰:有故而去反覆而不听则去,是近于礼矣。然而未显则犹是列国之事也。贾生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撤膳之宰,天子有过,史必书之,史之义不得,书过则死,宰必撤膳,宰之义不得,撤膳则死,是则可谓谏诤之礼矣,然犹是史宰之事也。天下之司谏者,独史、宰乎?伊训曰:臣下不其刑墨。《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剭与墨皆刑也。礼失而后入于刑,入于刑,则礼可不设矣。夫为领臣之子,则亦犹此乎。然则君父皆圣明者也,而亦有不义,何也?曰:圣明之过,不裁于义,则亦有不义者矣。裁而后显之,裁而后安之,然则显亲之与安亲有别乎?曰:安亲者,当日之事。显亲者,异日之事也。刘生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所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轻君之危亡,忠臣不忍为也。三谏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身亡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以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羇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羇合礼,然则臣可去也,子不可去也,去而无所逃,则若何伋寿之乗舟,申生之守其则,孰为义乎?皆义也。然则古有子谏其父者,无有乎?曰:未之有也。周子晋之谏灵王也。曰:无底于祸败。然而已细犹之无谏也。则是子未有正谏者也。然则曾子锄瓜而伤其根,是亦谲谏与?曰:是谲谏也。倚门之歌,是为捐本。捐木伤根,其实不延以曾晳之逹也。而不可以讽或非其事也。不然,则过在曾子。子言之,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曾晳之美足以蔽过矣。而曾子犹歉然,喻亲之未能。故谏者,孝子所不讳也。
曹元弼《孝经集注》上论孝道已备。曾子更欲显谏诤之义。以尽爱敬之诚。使安亲扬名之道无时而穷。夫子为详说之。故以谏诤名章。
若夫。从上转下之辞。慈爱,爱也。恭敬,敬也。安亲,天子不毁伤天下,诸侯、大夫、士不毁伤家国,庶人不毁伤其身,生则亲安之也。扬名,立身行道,行孝有终以显其亲也。上文所言孝道不外此八字。曾子言若夫尽慈爱恭敬之道以致安亲扬名,则既闻夫子之教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盖爱则不忍拂意,敬则不敢违命。而父之令设有不善,从而不谏,或致亲身危而名辱,又非所以为爱敬,二者两难。欲夫子明示其义,故发此问。上言爱敬详矣。曾子更以慈恭二字足其义。对文:子爱亲为孝,亲爱子为慈。散文:则慈即爱,上下通称。故《内则》言子事父母慈以旨目。恭者,敬之貌。
两言是何言欤,盖深见曲从之不得为孝,为深爱笃敬者发其疑。郑子云:“孔子欲见谏诤之端是也。”
昔者天子有争臣以下,详论谏诤之义。争者,诤之借,故郑注释为诤。或郑本经字亦作诤。
夫子言昔者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陈善纳诲,勉以先王之道,惕以亡国之戒。虽或无道,不至大恶于民以失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戒以天子之削黜。百姓之怨叛,邻国之侵伐,虽或无道,不至骄溢以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勖以法言德行,敬恭君命,无旷官守。虽或无道,不至事君无义败国病民以失其家。士卑无臣,有能直言谏诤之友,或仕或学,以孝弟忠顺之道相切直,则身不离去于善名。自上至下,为父者有贤智能谏诤之子。先意以迎机,承志而归美。至诚恳恻,弥缝变易其失以谕之于道,则亲之身不陷没于不义之中。故当不义,将至身危而名辱,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不诤是漠视其亲之陷也。臣不可以不诤于君,不诤是漠视其君之失也。于爱敬之心,必不忍出,必不敢出。故当不义则诤之,所以安荣其君亲也。若徒从父之令而不顾亲之安危荣辱,又何得为孝乎。
盖《孝经》大义,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保其天下国家身名。君有争臣,士有争友,父有争子,则虽有失道而不陷于兵刑乱亡。故当不义则不可以不争。呜呼!臣子睹君父危亡将至,而秦越相视,不关痛痒,朝廷之上,唯诺泄沓,持禄保位。遂使蛮夷猾夏寇贼奸宂之祸,日甚一日,安危利菑,欺饰如故,至于河决鱼烂沦胥以亡而后已。此又与乱贼之甚者也。
荀子曰:“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王符《潜夫论》:“君子夙夜箴规,蹇蹇非懈者,忧君之危亡,哀民之乱离也。故君子推其仁义之心,爱君犹父母,爱民犹子弟,父母将临颠陨之患,子弟将有陷溺之祸。岂能默乎哉。”此臣子所以当谏诤之义也。《论语》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礼记·内则》曰:“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里。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曾子曰:父母有过,谏而不逆。”又曰:“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
白虎通曰:“人怀五常。故谏有五:其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窥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讽谏者,智也。知患祸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此智之性也。顺谏者,仁也。出辞逊顺,不逆君心,此仁之性也。窥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郄,悦则复前。以礼进退,此礼之性也。指谏者,信也。指者质也。质指其事而谏,此信之性也。陷谏者,义也。恻隐发于中,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身,此义之性也。”此臣子所以致谏诤之礼也,皆《孝经》之微言大义也。五谏,盖因事轻重而为之。
曾子云:“达善而不敢争辩。”此尤足明经所云,当不义则争之者,谏止君父之失。一出于爱敬之诚,而不敢稍涉于意气。此经争字,与在丑不争之争,异读异义,绝不相涉。彼争胜之争,在侪辈且不可,而况于君父乎。曰:“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可谓深得圣人立教之旨。为万世臣子大为之坊者矣。达善不敢争辩,事亲如此,事君亦然。苟以至情至理,恳诚规谏。自非桀纣之昏暴。当无不见听。若稍近意气之争,则本意虽善,所言虽当,而或激之使变本加厉。其去孝经争之,使不失不陷之道远矣。经文争字皆诤之假借。白虎通引正作诤,而近世乱贼乃或诬借争字以饰逆节。岂知经所谓谏诤,务以安利其君亲,忠孝之至也。彼乃敢肆行争夺以危害其君亲。此孝经所谓五刑之罪莫大,春秋所必诛之乱臣贼子也。邪说诬民,大乱之道。故详申经义以塞逆源。
 
【附录】
《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颜渊》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子路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礼记·曲礼下》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礼记·祭义》: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
《礼记·文王世子》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礼记·表记》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吕大临评论:“臣之事君,富贵、贫贱、生杀,唯君所命,其不可夺者,吾之理义而已。凡违乎理义者,皆乱也。”君臣之间的政治伦理当为“理义”,君王之命如果不符合理义,臣子可以拒不执行,所谓“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
《曾子·大孝》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谓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曾子·立孝》曾子曰:“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着心于此,济其志也。”
《曾子·事父母》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争辨者,作乱之所由兴也。由己为无咎,则宁;由己为贤人,则乱。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弗讯不言,言必齐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为人子之道也。”单居离问曰:“事兄有道乎?”曾子曰:“有。尊事之,以为己望也;兄事之,不遗其言。兄之行若中道,则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则养之;养之内,不养于外,则是越之也;养之外,不养于内,则是疏之也;是故君子内外养之也。”单居离问曰:“使弟有道乎?”曾子曰:“有。嘉事不失时也。弟之行若中道,则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则兄事之,诎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后舍之矣。”
《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有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其爵视卿,其禄视次国之君。
《荀子·子道》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白虎通义·谏诤》谏者何?谏间也,因也,更也,是非相间革更其行也。人怀五常,故有五谏:谓讽谏。顺谏,窥谏,指谏,伯谏。讽谏者,智也,患祸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此智性也。顺谏者,仁也,出词逊顺,不逆君心,仁之性也。窥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则复前,以礼进退,此礼之性也。指谏者,信也,指质相其事也,此信之性也。伯谏者,义也,恻隐发于中,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身,义之性也。孔子曰:“‘谏有五,吾从讽之谏。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去而不讪,谏而不露。’故《曲礼》曰:‘为人臣不显者。’纤微未见于外,如诗所刺也。若过恶已着,民蒙毒螫,天见灾变,事白异露,作诗以刺之,幸其觉悟也。

 

 

本周六晚线上共学《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欢迎扫码入会参与

《孝经信述》,综合参引唐玄宗注、邢昺疏《孝经正义》,刘沅《孝经直解》,黄道周《孝经集传》,曹元弼《孝经集注》等历代注本,旁通四书五经等典籍中相关章句,深挖原典内涵,力图还原古意,以启发今之学者行孝悌之基,明至德要道。每章体例由原文、注释、白话、先贤精义及附录组成。
自2024年3月起,第一版《孝经信述》将在文化传统微信公众号(wenhuact)首发连载,以供广大《孝经》研习者,文化爱好者研读。文化传统微信公众号(wenhuact)所发《孝经信述》稿件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收藏,个人朋友圈及相关经典学习群转发分享,其他平台转载或用于公益经典传习之外用途的,敬请联系文传君(微信号:wenhuact001 或 wenhuact002)获得授权和相关支持。


修己·仁爱·自觉·利他

解悟经典 修身治学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道德经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 | 养生修身

点击关注订阅,获取经典学习内容

文化传统
守正经典,诵解修悟志大道。 开设有《道德经》《易经》《论语》《管子四篇》《黄帝内经》等经典学习活动,以及四季养生修身,经典正音诵读等文教活动。 人生路漫漫,经典常相伴,内化于心田,外化于行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