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坤:宅兹周原·凤鸣岐山,西周文化溯源研学总结

文化   2024-09-27 06:03   陕西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炎帝陵合影

编者按:

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张岱年

周原是中国之源,是中国之根。——李伯谦

周原,是关中平原西北部海拔约900米左右的一片原面,因周族曾迁居于此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诗经》有云:“周原膴膴,堇茶如饴”。山川秀丽的周原,一直是繁衍生息、生产生活的好地方。三千多年前,古公亶父率领周族迁徙定居于此,筚路蓝缕,辛勤劳作,奠定了周人崛起的基石。曾经的周原,成就了礼乐文明,而今的周原,成为中国考古之重,成为文化追根溯源的枢纽。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周族迁徙示意图
2024年7月28日-8月4日,文化传统平台的师友们重走了周人迁徙的路线:从咸阳的沣渭之滨出发,经后稷所教稼的古邰国(游聚仙宫、姜嫄墓、教稼台、武功城隍庙),到公刘建国兴业的豳地(游紫微山、大佛寺、公刘墓),再深度走进古公亶父迁入的岐下周原(游法门寺、炎帝陵、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周太王墓、周原博物馆、周公庙),后前往丰镐京遗址参观,于周陵敬拜文王,最后在咸阳古渡边圆满结营。
此行所游文化遗迹和损卦的演易学习完美契合,可谓近年来文化追根溯源和易学研修领域的盛事。学友们各有所得,李守力老师也多有研究的突破,实可喜可贺。现陆续刊发研学师生的游记和心得,以咨爱好者们借鉴,也期待更多的中华儿女不断地走进周原,踏着前人的足迹,理清文化的源流,返本开新,修身治学,共同肩负新时代的文化担当。

文传君敬书

甲辰孟秋于溪燕山居

图: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教稼台合影

宅兹周原 凤鸣岐山 

 “西周文化溯源、文传演易游学”总结

河南学友  常坤
(二O二四年九月十三日)


“宅兹周源·凤鸣岐山”西周文化溯源,文传演易游学在2024年7月28日正式拉开帷幕。由于本次游学时间跨度较长,为了方便学友参加,李老师和南山老师商定将游学安排了上、下两个半程。7月28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位师友在李守力老师的带领下,由南山老师组织,我们一起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三拜礼进行了祭拜,游学营在沣渭之滨——咸阳正式开营。

图:开营仪式祭拜先师孔子
开营仪式上南山老师介绍了这次游学的筹办始末以及未来一周的行程。本次游学相对来说时间跨度长(7月28日—8月4日),地域景点涉及较广。第一天:开营;第二天:杨凌古邰国遗址、武功姜嫄墓、教稼台、城隍庙;第三天:彬州大佛寺石窟、公刘墓;第四天:法门寺及博物馆;第五天: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宝鸡炎帝陵;第六天:周太王陵、宝鸡周原遗址博物馆、宝鸡周公庙;第七天:西安沣京镐京遗址、咸阳周陵(周文王墓、周武王墓、姜太公墓);第八天:总结,结营。具体行程根据特殊情况会作微调。这些地方都是先周先民、先王选择的都城或生活过的地方。我想通过对西周文化的溯源,实地游学的感通,增强与古圣先贤的连接,这次游学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图:开营仪式上学友们相互介绍
开营仪式上,李老师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
到了《周易》下经最关键的一个节点上,孔子对64卦做了一个提炼。64卦的门户就在损卦和益卦,损、益是《周易》的门户,也就是关键,他说可以从这两个卦来打通所有64卦。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周易》周文化的发源地。同时我们的演易时空就恰巧在损、益卦《周易》的大门这里。这个大门一个是我们学习者进入的关键;一个是它的源头,从里边出来,我们从里边进去,这是一个时空点。这个时空点就赶到了先周文化溯源这个点上来了。
根据我们以前的游学,我们很可能会发现在《周易》的卦爻辞里已经尘封了4500年到3000年的后稷、不窋、公刘、古公亶父、季历这些先周先王他们在《周易》里的历史痕迹。这些都失传了,因为在《周易》的演绎史上没有这些人。这是因为文王、周公把这些先祖名字隐去了,为了显示他们公天下,不能以自己家族的一丝来影响经典的永恒性和公理性。实际上我们在游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感通中,我们会重新发现《周易》卦爻辞里的历代先王。这个在易学史上没有发现,我们一定会发现。
因为从2017年游学以来,我们每次都会有重大发现,大家都会有惊喜,这些惊喜整个历史书上都没有,我们直接通过历史文物现场,超越时空的跟他们零距离感通,空间是零距离,时间会回到3000年到4000年去。这种游学的好处和学习是不一样的,学习往往是一种文字功底、文字功夫。游学是身心并行的一种实修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我们后天的大脑去学习,是大部分无为的、不言的、身心潜移默化的一种学习。
这种学习跟我们以前大多数人的感觉一样,学完以后它会持续一个月的时间,明显的在你的身心上一直在发酵,大部分人是一个月以后才感觉不到了,回家以后一个月是时时刻刻的在大脑中不断地迸发出新东西,你就会感觉到文化的力量,文真是会化。这种力量,我们参加过游学的好多学友都有这种感受,一般是一个月时期的发酵,实际上一个月本来就是一个感觉敏锐期,后边实际上是时刻的有作用,只是感觉不到了而已。
我们去年大概也是这个时间,我们是走的伏羲的晚期半坡文化,然后到黄帝这段文化的一个渊源。我们这一次正好是从黄帝以后,黄帝以后就是帝窖,帝窖的元妃就是姜嫄,正好跟去年是有一个连接的。去年跟今年的这种连接,去年的一个重大发现是发现了历史上近代有人抓到了一个谜语,但是没破译,就是“崖山之后无中国”!大家听说过这句话,为啥南宋之后就没有中国了?中国实际上从南宋以后就一直走下坡路,一直到鸦片战争到了最低谷,现在才开始抬头,一直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祭拜黄帝陵的时候发现,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夬卦,我们发现整个黄帝陵的第一个碑就是夬卦,他就叫王扬庭,他的名字就是从夬卦来的。而整个黄帝陵的风水就是从北宋奠基的,按夬卦奠基的。而且当时奠基以后,后来就是说它断了,在赵匡胤之前黄帝陵是早就没了,荒废了,他重修的时候没有把前面的那个根完全连上。就是赵匡胤时期叫王扬庭来这里修的时候,只有一半接上了,另外一半完全断掉。我们说黄帝陵的历史实际上已经1000年没有人发现断掉。我们正因为回到了《周易》的原典中去,因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密码。我们把这个密码打开以后,再对照黄帝陵终于发现了黄帝陵1000年的迷案,中国的龙脉在那里就断掉了,所以中国文化从那里是一个最高点。
王国维说两宋到了顶峰了,后来再也上不来了,为啥?因为黄帝陵那里断了。这也是《周易》文化溯源,《周易》文化的根源的破译,这种使命落在了我们的肩上,因为历代也没有用《周易》的原典去破译黄帝陵的。这一次我们也是会带着这种发心去溯源,这种溯源不是理论上的溯源,是实实在在的能量、信息完全的感通。这种感通是老子说过的“行不言之教”,这种教化是超越时空,大家有这种心,在这里以后就可以知道中国的古代经典是怎么学的,中国古代经典的学习方法不同于现代学术体系,是心学。
实际上从子思到孟子到陆象山到王阳明,他们一直紧紧抓着这种心学。为什么?王阳明说你看那么多书干嘛?能学到真东西吗?尧舜时期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呢,他们还没有书呢,黄帝以后有文字,但是尧舜没有读过什么书,他怎么知天下,知道大同,世界治理得那么好呢?他得到的是先王之道,得到了先王之道以后,三坟五典那是一看就通了。如果没有得到他们的这种智慧,诸子百家现在我们是无法联系,诸子百家已经离开了大道,但是也无法去记录。我们溯源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固根报本,就是本立而道生,去跟那个根、源去连接。
所以在学术上他们叫源头叫根,这是一种理论的逻辑推理,历史断代了就没办法续上,只能叫他们神话传说,或者是现在搞新石器文化考古。但是这种考古根本无法连接的,为什么?因为去年就出现过一个事情,有一本书关于二里头的书下架了,为什么下架呢?明明是面对同样的二里头文化,不同的历史学家对他的解读完全相反,有一个学派是顶级的大腕,他的书为什么下架?他是一个权威为什么下架?因为他的结论全是西方来的,这些青铜器在河南的,这些文化都是西方传过来的,西方的人来教导我们做出来的,那三星堆都是欧洲的,就是文化西来论。
从民国以来,西方的这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给我们开启了现代考古学,同时把他的西方殖民主义的思想也带给了我们。而现在好多教授,好多文物学家还在搞这个,这几年中央特别重视这个,你没有中华民族主体性,接着就用权力给你下架,实际上虽然有点强权,但是也是天道所然。因为他们脑子里就没有我们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脑子里还是过去100年前的这种西方文化主体,对自己的祖先的文化他不自信,还是在陷入的那种疑古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那种状态下,还是对110年前中国经学道统崩溃以后的那种认识,他们不屑一顾的对中国的经典的这种态度实际上跟我们当下的这种中华文明的复兴,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背道而驰。实际上在现在这个大运,这个气势,这种大背景都是在指向这种文化溯源的。
所以我们有很大的天命的指引,有时代的担当。虽然现在是刚开始,是很小的一部分人在走向溯源之路,实际上这也是未来的一个大的方向。因为经典还没有进入学科体系,中国的教育部,中国的学科体系现在没有这些学科,大家知道没有,整个经学是没有的。他说大学里不是有《周易》吗?那个《周易》不是《周易》,它叫中国哲学,中国没哲学它为什么叫中国哲学呢?他要用西方的哲学的理念去解读这本书。
也有《诗经》,但他那个《诗经》叫“诗歌总集”,中国历史上我们的士大夫从来没有把《诗经》叫诗歌的。大家记住千万不要把《诗经》讲成诗歌总集,如果叫诗歌总集的话,他不如唐诗宋词水平高。唐诗宋词的诗歌水平最高了,都带着那种谱。它不是歌,也不是诗歌,它是经。经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人的灵魂。它直接化成一种周代礼乐文化,是一种永恒的教化体系,不是诗歌。
看到学术界虽然也在研究这些书,它是郭沫若、顾颉刚、胡适之所说的史料,它不是经学,我们现在学科体系里没有经学,我们现在正在从民间到官方到学术界,有一部分人在爱好经学在研究经学,在推动经学的学科化。大家一定要清晰,而不是学校里都有这条判断,那我们为什么做这个?这是不同的路,这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路,不是一个要解构中国文化的路,这完全不是一个体系。面对的同一本书完全不一样,所以大家可以读一读教材里的书,你读到的东西只能是生硬的文史训诂,没有这种灵魂,也没有价值关怀价值体系,更没有民族文化的荣耀担当,那种体系都读不出来。所以我们期待下边的游学会有更高更深的一个升华。我总结到这里。

7月29日游学
第一站来到古邰国遗址,遗址上只有几块碑屹立在那里。古邰国是唐虞夏时期的一个古老诸侯国,最初为姜姓,后为姬姓;其位置在华夏九州的雍州武功县西南22里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时期。

图:古邰国遗址
遗址旁是三霄宫道观。在观内设有后稷祠,是现代河南巩义邰姓后人所立,碑文上有对后稷的记载,这是第一次在除了书本以外的地方看到关于后稷的介绍,与《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基本相符。李老师带领我们在后稷祠前进行了祭拜。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
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在进三霄宫前,老师说今天好像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一会出来你们就知道了。我们参观完三霄宫出来的时候,老师发了一个链接在群里,说今天是雷祖诞辰,农历六月二十四,为道教尊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宝诞。老师话音刚落,就听到了打雷声音,同时有雨点落下来了。老师笑着说你们看这是雷祖有感应了,我刚说完雷祖就打雷下雨,这是给咱们示法呢。老师还现场教我们取象,遗址是在一个田园里,农作物非常繁茂,老师说象也符合,雷雨作,百果草木甲坼,这是解卦与损卦时空的过度,今天刚好是周一。周围农作物很是繁茂,也正应后稷,后稷乃农官,耕种之始祖。咱们现在农作物的种植技术都是后稷传下来的,他是农耕的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

图:姜嫄墓巨人的足迹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姜嫄墓。姜嫄,作为炎黄子孙的圣母,是农业始祖后稷的母亲,其事迹在《史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姜嫄,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在渭河岸边发现巨人的脚印,踏着脚印后怀孕,生下一男婴,视为不祥,因三次抛弃未果,取名“弃”,即后稷。后稷因发明耕种技术而被尊为农神,姜嫄因此被誉为“圣母”。

图:姜嫄圣母墓
在姜嫄墓老师现场给我们讲解姜嫄墓的风水格局以及取象,姜嫄墓座兑向震,在艮位有一座摩天轮(儿童游乐园),艮为儿童,这正是咱们这周学的损卦,这里出现了损卦的象。老师当时还说摩天轮那里好像还有东西。姜嫄墓在一个山顶上,此山被称为小华山,一圈放眼望去是很深的沟壑,远处是一圈山。老师讲这形成了万国来朝的象,也就是武功县八景之一的“万笏来朝”。老师讲如果是在3000年前这些沟壑的地方都是水,只有这墓地所在是山。我向老师请教,如果在3000年前这里一圈都是水,在当时那个时候这也是一个损卦的象吧?“山下有泽,损。”老师说:对的,在那个时候这里就现损卦的象。
在姜嫄墓现场有人与天通的示现(根据视频整理):
李老师:太阳就在这里,太阳就在头顶上,太阳现在出来了,出来了,我说太阳出来它就出来了,因为你只要说他就感应。
学友:出来了,出来了!
李老师:你只要说,他就出来,而且一露头就又缩回去了。大家体会一下,这种人天沟通是客观存在的,你说它一定跟你沟通的,我一提它接着就往外冲。

图:姜嫄圣母墓及“万笏来朝”
学友:你想提的时候,实际上是它让你提的。
李老师:太阳是没有意识的,唯有人有意识。你要知道,太阳只是宇宙的一个分子。
学友:不是说太阳,就是说这个宇宙让你提这个事儿。
李老师:不是宇宙让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要做什么?你这个思想、价值观体系一定要搞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它要我们干什么?是我们要干什么?“人顺道行,道随人心”这个主体是一样的。如果是它要让我们干什么的话,希特勒不会杀那么多人了,希特勒不会把犹太人灭了,以色列现在也不会报复过度。道由人行,道不行人,但是道是由人而行,这个一定要搞清。
老师对人与天通这一现象更合理的解释,让我对《周易》中的人与天通的理解更深刻了。而不是大家一说到这个现象就理解成封建迷信的说法。
我们从姜嫄墓来到了教稼台,来到教稼台才发现旁边就是那个儿童乐园,教稼台和儿童乐园在一个方向。老师才明白在姜嫄墓的感觉,他说一直感觉这里有能量场,原来是教稼台的所在。更合损卦的象了,艮为果蓏,后稷就是教人稼穑,故为教稼台,后稷又是耕种之始祖。姜嫄为兑,后稷为艮;姜嫄墓兑向,后稷教稼台艮向;这都指向损卦的象。下面是根据老师在教稼台的部分讲话录音整理:
下卦为体,上卦为贞,这是体用关系。刚才在姜嫄墓我不是说这个摩天轮嘛,实际上不是摩天轮,是这里。因为我感觉到这边有能量场,但是我不知道“教稼台”在这里。教稼台就是艮卦,因为艮为果蓏,为粮食,艮代表粮食。
损卦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今天下午就开始学损卦,损卦是粮食丰收了,老百姓丰收了,大家把一些余粮交给统治阶级,让他们祭天,感谢老天爷,这叫损卦,也就是损卦是税收的意思。那为什么叫损呢?因为过去人以老百姓为大,天大地大,老百姓大,老百姓如果拿出来东西来给上边儿,这就叫损。为什么呢?也就是说老百姓的血汗动不得,动一点就得真正的为老百姓服务。老百姓为什么给我们吃的?我们要给他服务,这叫损。
实际上这个“损”,不是“损”,是老百姓的余粮,是多余的部分。但是这也叫“损”,警惕统治阶级以后绝对不能动老百姓的利益,因为你拿一点就叫“损”。就是不动一针一线,你动一针一线你都是损失,给老百姓造成损失,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报恩,报百姓恩。不能随便取他们的东西,取他们的东西一定得还报。损卦的意思就是过去的先王给统治者立的一个大道,未来的这些接班人都得这么做,都得爱民,这就是损卦的本意。 
图:教稼台后稷像 

图:教嫁台师生合影
而损卦就是从这个粮食开始,拿出点儿余粮来,因为我们是靠老天爷的,所以叫那些统治阶级,他会祭祀,他会感通天地,给他们拿点余粮。“二簋可用享”用最少的,最简单最节俭的一种方式。这个“二簋可用享”就是用节俭,不要奢侈。祭祀神灵在心,在感通神灵的本质,而不在于你多么奢侈。“二簋”就是最节俭的祭祀,因为二簋是元士祭祀,二簋就是要用最节俭的方式来祭祀神灵。因为你动的是老百姓的利益,你动了老百姓的蛋糕了,你必须要节俭,你必须要薄税收。税收是多少呢?是十分之一,过去先王规定了是十分之一,全世界都是规定的十分之一。《圣经》上上帝定的是十税一,十税一是在5000年前,4000年前,3000年前,全世界统一的税收,这个很奇怪,全世界这些先王之间都没有约束,都没有沟通,他们怎么都拿十税一呢?因为这是来源于河图洛书,因为河图是十,就是取十之一,它是来源天道。
十分之一人都感觉不到,他们拿出10%来感觉不到。我们要知道这个就是过去先王之道,把这个写到宪法里,《易经》是宪法。那未来总有一天要回归到根本大道上来,因为这是根本大法,是天道,有这些天道的大法,有这些轴心的理论,有这常道的理论,人就不会走偏,偏了以后还会回来,就是这个原则。这就是今天到现在开始这个损卦就出来了,这就是天地感通了!
通过老师现场取象并讲解,结合姜嫄墓的风水、现场取象、教稼台现场讲解,让我对损卦的成卦与卦义一下子就明白了。
出来教稼台我们去吃了当地的特色面食,扶风一口香旗花面。之后我们来到了城隍庙,没到之前一直以为城隍庙就是小说里或电视里的样子,很小的一个小庙,供俸着城隍爷的那种。来到城隍庙前发现不是那个样子的,原来城隍庙也可以这么气派。
在都城隍庙有人问门口的钟鼓楼不该是晨钟暮鼓吗?老师解释这里是道家传统文化而非佛家的,一定是按《易经》思维来的,震为东方,震为鼓乐,所以鼓楼在东侧,钟为兑为说,向四周发声,兑为西方,所以钟楼在西侧。

图:城隍庙和正殿前的鼓楼和钟楼

图:城隍庙的太极八卦图
在城隍庙门下有一幅太极八卦图,老师又现场讲了讲今天一天的行程与方位。姜嫄墓在兑位,教稼台在艮位,城隍庙在坎位,今天游的这几处与八卦的方位,卦象都能对的上。这也是一神奇之处。
结束了室外计划的景点,下午要赶到彬州,晚上在彬州入住。车程大约两个小时,我们一上车就开始下雨了,而且一路上雨都下的很大,我们又一次完美的避开了大雨。

图:室内学习老师现场画卦讲解
下午4点赶到彬州,4:30分开始室内演易学习。老师通过现场画卦讲解,结合上午室外游学,讲解损卦的成卦之由,讲解损卦如何由泰卦而来,泰卦如何由二元论到了损卦的一元论。
晚上跟随老师散步来到了开元寺塔,也叫彬塔。此塔建于北宋,也是现在彬州的中轴线所在,在塔的对面就是彬州市政府。在那里老师讲了彬州的来龙与风水格局。

7月30日游学
第一站来到了彬州大佛寺。彬州大佛寺始凿于北朝,兴盛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在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中阵亡的将士们而修建的。原名“应福寺”,明代景泰年间因寺内大佛而被当地人称为“大佛寺”,遂沿用至今。
大佛寺包括:大佛窟(全寺规模最大的洞窟,内有高24米的阿弥陀佛坐像,是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

图:大佛寺及合影
中午我们来到了公刘墓。公刘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龙高镇土陵村南,泾河北岸的山谷之间,是周文王姬昌的十代祖先公刘的墓地。公刘是历史上一位通晓风水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寻找风水的第一人。他将都城由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沿泾河迁至豳,并奠定了周王朝800年的灿烂辉煌。公刘墓不仅是周朝的龙兴之地,也是风水格局的典范。 

图:公刘墓前合影
刚到这个现场的时候,老师说我们都以为门阙是西汉才有的,结果在山西临汾陶寺遗址考古发现,在尧舜时期就有这种门阙了。

图:祭拜公刘
《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kū)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
刚来到公刘墓,老师就感叹到:这地方好啊,大气,一看就是帝王规制。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向周的先祖公刘进行了祭拜。祭拜以后老师领着我们进行现场堪舆,公刘墓坐南朝北,从卫星地图来看,整个公刘墓1.83公里,呈由北向南的走向,这是一条直龙,头为陵地,脖子是在宫殿的位置,而龙爪就是开始进来的那两个门阙位置。向南而去则意味着未来周族会向南发展(果然,古公亶父向南迁于岐山)。
在清乾隆年间建的公刘祠旁发现了一棵长象奇特的大杨树,因受周围场能的影响,大杨树发生基因突变,呈现收缩聚拢的景象。形状与卫星地图上公刘墓龙脉成象几乎一样。老师说: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图:公刘墓(航拍截图)
7月31日游学
当天行程是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座寺庙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在舍利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
法门寺在唐代达到鼎盛,成为皇家寺院,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1987年,法门寺地宫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出土了包括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在内的2000多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与文化。
老师为我们解读普光明殿的楹联,以下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楹联:华雨香云供养毗卢能仁佛,藏经贝叶宣说文殊普贤心。
老师现场解释:“能仁”大家往往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能仁”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翻译成汉语叫能仁寂寞,就是能做好事,能行善德,然后自己甘于寂寞,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叫释迦牟尼。是这个意思。
他们就是能仁家族,就是释迦家族,为什么叫释迦家族呢?从老祖宗建国开始,他是一个诸侯王,建国开始国君就做好事,所以人家叫能仁家族。
“毗卢”翻成汉语,就是“法身”的意思,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贝叶”是佛经的载体。过去佛经在贝叶上。“宣说文殊普贤心”指的大乘佛法的意思。这里为什么不叫大雄宝殿叫普光明殿?因为这是佛舍利塔的寺庙,代表舍利放光。

图:法门寺普光明殿
随后又介绍了十三层佛舍利塔的由来,以下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在古代这是超级建筑,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塔。最早这个塔是秦始皇那个时期阿育王命令天地鬼神建的,它是突然出来的,因为他要求是一日一夜把这个塔完成,如果完不成杀头,就把阎王爷杀了。阿育王建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84000舍利,在地球上建84000个佛塔。这是阿育王统一世界以后,他是转轮王,他能管天、管地、管鬼神。那个时候中国没有佛教,所以它慢慢的也在荒废,几百年以后慢慢的消失了。佛教兴了以后再修。
佛塔最高的是13层,它为什么是13层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在第13层世界,一层里有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就是一个宇宙。我们这个世界有13个平行宇宙,阿弥陀佛那个宇宙也是个宇宙,它跟我们的宇宙不是一个宇宙,但是是平行的。因为他是在13层宇宙里,所以他的塔是13层,只要是他的舍利塔都是13层。
所有的阿育王塔都是同时有的。浙江宁波阿育王塔,南京阿育王塔,山东济宁法相寺佛牙塔……只要是释迦牟尼佛的塔,最初都是在秦始皇那个时候,也就是阿育王那个时期同时出现的。由于那个时候是秦始皇时期,又不是我们的皇帝的行为,当地政府是不记的。当地政府认为是个神异事件,不知道怎么回事,也只是往上报,后来那个书也烧了。但是有的地方记,这个地方就有记录。这个地方秦始皇的时候有往上汇报的,说这里出现了神异事件。这里离秦国中央政府很近,报了中央政府,说这里出来神奇的现象,怎么突然出来一个塔,不知道咋回事儿。上边也不知道咋回事儿,上边就找这些懂《易经》的宰相看,说这是西方圣人的能量。他们知道,能测出来是西方圣人的能量,他们知道将来再过几百年这个法就传过来了。
孔子也看出来了,因为孔子在世的时候整个西方一直在放金光,大家感觉到很奇怪,问孔子怎么回事?孔子观了观天象说:“西方出现圣人了,500年后他的法就传过来了”。孔子亲自目睹过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西天放光的。

图:老师现场逐字逐句为学友们解读碑文
法门寺功德布施碑记
古刹三秦塔室之祖也,据内典记载,昔天竺阿育王回心向善,弘扬佛法,役使鬼神遍造八万四千释迦摩尼舍利塔,于阎浮提神州得十九,此其一焉。东汉年间,因塔创建寺院即名曰:阿育王寺。元魏二年,岐守拓跋育初启圣塚,果见佛指舍利藏于石臼之中。隋仁寿二年,岐州牧李敏加以扩建,更寺名为:成宝道场。唐初复更名曰:法门寺。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鉴于塔无顶覆,表奏太宗构方形四级木塔,功德圆满,舍利顿现瑞光。贞观末年,住持惠公大师启塔供养,复观舍利圣光流溢。高宗初塔身改建,纯用柏木编石为基,芳香四播,定名曰:大唐护国真身宝塔。高宗武周曾迎舍利于洛阳宫中供养。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均迎舍利于长安宫中供养。沿途王公士庶、黎民百姓莫不顶礼膜拜,奔走施舍,甚且竭尽奉佛,唯恐后人,佛法鼎盛于焉为最。僖宗继位,将舍利及八帝珍贵贡品二千余件封入塔下地宫私藏,以防不测。昭宗时大兴土木修成二十四院,规模空前。五代李茂贞复加修葺。后来木塔朽蚀,明万历三十七年,改建为八棱十三级砖塔。惜乎明朝末年,寺院毁于战火,祇宝塔仅存。清光绪十年,十方信士缅怀圣迹,乃建小殿三间作为塔院。民国二十八年,慈善家朱庆澜募修殿宇宝塔,敦请大乘法师住锡于寺,正法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良卿法师主寺,常惠、澄观、静一、惠明、真环、果照等法师相继来寺弘法利生,晨钟暮鼓,香火复盛。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宝塔中裂,半壁崩塌。一九八七年,人民政府按原貌彻底翻修,发现唐地宫所藏佛指舍利及大批珍宝,历时一千一百一十三年竟完整无缺,不仅大大光辉佛门,亦为旷古未有之奇迹。一九八八年农历十月初一,法门寺正式对外开放。午夜时分,舍利再放异彩,实乃国泰岁丰之征兆也。自此而后,法门寺一跃成为世界佛徒僧俗瞻仰朝拜之圣地。有时万头攒动,摩肩接踵,仍觉佛土狭隘,难以满足要求,于是扩大寺基二十七亩五分八厘,增添禅房客寮一百五十余间。后又拆除三间清代小殿,重修仿唐七间大雄宝殿,一新气象,造福人寰。承蒙国内外大德高僧,三宝信众,中外专家,社会名流慷慨解囊,捐资襄助,使其法轮常转,佛日增辉。深植未来之善根,用培现生之福慧,功德无量,人天同赞。窃闻拳石日积泰山可作,涓水汇流沧海可成,信不诬也。仅将布施人民币百元以上者,树碑立名,得使流芳千秋云尔。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二日立石。(根据碑文整理)
老师为我们逐字逐句解读碑文,以下内容是根据录音整理:
阎浮提神州得十九,此其一焉。就在中国的大地上有十九处,这是其中一处。
东汉年间,因塔创建寺院即名曰:阿育王寺。大家知道东汉因为有佛教,佛教徒一看这里有阿育王塔,他们就要建。不是说东汉才有了阿育王塔,是看到阿育王塔才建的寺,因为阿育王塔是秦始阿育王时期的。
僖宗继位。僖宗是唐朝的末代皇帝。这个时候已经国运大衰了,因为这个时候要将舍利及八帝珍贵贡品二千余件封入塔下地宫私藏,以防不测。要封了,为什么?国运衰了,保不住了,赶紧放下去,黄巢要起义了,赶紧保护。这就是从那个时候到现在的那个过程,然后这1000年就保护住了。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宝塔中裂,半壁崩塌。就是突然一半塌下来,完全是垂直的一半塌下来。它不塌不会被发现。
一九八八年农历十月初一,法门寺正式对外开放。午夜时分,舍利再放异彩,实乃国泰岁丰之征兆也。我们看这里放光的时候是1988年农历十月初一,大家记住,中华民族复兴就是从88年复兴的,复兴多少年的呢?30年是没有下坡路的。大家加一下30年是什么时候?2018年经济开始滑坡了吧?中美贸易战开始了吧?为什么?为什么2018年美国开始打我们?因为30年太平盛世舍利已经保完了。佛是保你30年,除非你再去供养他。30年这个时间是很紧的,我舍利一放光,你30年就太平。所以大家要跟我们的现实结合起来看,一般人他不会结合起来看。因为这都是法运,法运和国运是连在一块儿的。
88年佛指放光的时候,当时有录像,放光的时候人都变成透明体了,照下来了,人都变成琉璃体了,就是你身后的人那个影子完全能照出来。我们现场的娑婆世界的凡夫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琉璃体的。因为那一瞬间佛放光,我们这个平行的娑婆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变成了一个能量频道了,放完光,那个频道又回来,又回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那个世界大家就可以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是怎么样的。88年是龙年,今年龙年,因为龙是护法。 

图:老师讲解舍利塔的倒蹋与佛指舍利的发现
我们去的那天地宫没有开放,没能瞻仰佛指舍利,但是老师通过视频、图片给我们生动的讲解了佛指舍利的由来及佛指舍利对佛教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史实的讲解,述说了法门寺的兴衰过程。
第一天晚上和老师散步来到太平塔,和老师在这里合影。第二天晚上我带孩子散步又转到了这个地方,儿子说:“我要在昨天李老师坐过的石头上感受老师的能量”。女儿也不甘落后。

8月1日游学
行程安排是宝鸡炎帝陵、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在一些文献的记载中和一些人的认知里都把炎帝说成是神农氏,这一次的宝鸡炎帝陵之行,老师还原了历史真相,老师在现场用《易经》、司马迁《史记》以及当地神农镇的地名和现场的风水格局等多重证据法证明并分清了神农氏、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老师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另人敬佩!

图:重修炎帝陵碑记和炎帝陵墓(应为神农衣冠冢)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这里又出现摩天轮了,摩天轮是在东北方向。现在不是朝北,是朝东北。大家看指南针,东北26度,在东北方向,所以我们这是西南方向。它的来龙是坤龙,是终南山来龙,然后朝向龙山,坐西南朝东北。下边借渭河,渭河是它的明堂,渭河环抱。大家看我群里发的这个图,看这个来龙。我们后边就是终南山,终南山过来,这样抱过来。从这里收进来这是回龙,再拉出去,拉到摩天轮。因为终南山能量很强能收进来,这里就适合练功。直接收进来,然后一下子推出去,前面就推到摩天轮那个方向去。实际上它已经有回龙望祖了,但是回龙望祖以后继续再往前走,为什么不往回走呢?如果回龙望祖,是要看西南方向,但是它现在往东北看。这也就是说,它从西南来是从坤卦来的,最后朝向的艮卦,坤卦是黄帝,艮卦是神农,因为黄帝叫归藏氏,神农叫连山氏,连山氏就叫艮山氏。这就破解了,就是这样的。
刚才他(导游)最后说的一句话非常对,为什么这不是他的真身冢,是衣冠冢,因为他还没死,他死了在长沙,长沙的炎帝陵就是他,这是他的衣冠冢。衣冠冢是什么意思呢?哪个地方可以葬衣冠冢呢?他自己的封国可以葬衣冠冢。但是他如果是三公之臣,他必须回到天子身边。这是他的封国,所以这叫神农镇,神农镇就是神农国,所以他是神农氏,他不是炎帝。
我们还有一个依据,同人卦里有这一段,同人卦我们学过了,就是司马迁《史记》,当很多历史文献把神农跟黄帝混淆的时候,以哪个文献为准?我们要选择文献,以黄帝世本吗?以史记本吗?以战国策吗?不,拿出司马迁《史记》来,根本标准。不是说司马迁水平高,当时他开常委会的时候,案头上这些文献都有,他们要开会去伪存真,当时要把最准确的文献留下来。我们讲同人卦的时候讲了,原文是“神农氏末”,神农氏有五代,到神农末世神农德性衰落,就是神农的能力没了,然后炎帝、黄帝兴,两个大臣,近臣为炎帝,远臣为黄帝。都是大诸侯,这两个诸侯实力比较大,炎帝想接神农氏的班,继续当神农氏末代,黄帝与其他大臣不服,于是炎黄大战开始,这就是那个同人卦那三年大战。最后炎帝总是打败仗,最后炎帝就不打了,就把陈城做起来,最后黄帝打了一个地道,直接打到他的宫殿里去活捉炎帝,活捉了以后再放回去,活捉了以后再放回去,这么耍着玩,最后炎帝没辙了。炎帝说我称臣吧,(黄帝)不称臣,你当我哥哥,我当你弟弟,我们合同,就是同人。就是说他(黄帝)把失败的炎帝拜为老大哥,这样炎帝就再也没后患了,炎帝的大臣也没后患了,你这样对我,你连续打败了我,你还拜我为大哥,那就没有任何矛盾了。
这是他的封国,神农镇这个地名保留了他封国的名字。他的一世祖就是我们说的那个神农,是连山氏的祖师。这里有可能就是一世祖,也不知道是几世祖,我们可根据当地的传说,一世二世都有可能,这个我们就不管了,反正是一世二世。
这个是衣冠冢,绝对是衣冠冢,因为他是伏羲王朝的一个大臣,炎帝是神农天子的大臣,他上面都有天子。我们现在《易经》是最高的权威,他比司马迁的《史记》还要高。现在是学的损卦和益卦,损卦和益卦是一对,益卦指的是谁啊?益卦就是神农。为什么我们可以来到神农的道场啊?因为益卦就是神农。有人问炎帝是红的,神农怎么也是红的呢?连山易是艮卦吧?艮卦用纳甲吧?艮纳丙吧?丙就是火吧?那为什么炎帝跟神农那么亲啊?他是他干儿子,为什么炎帝做神农的干儿子?因为他都是火德。为什么黄帝跟他亲缘关系比较弱,他是土德。炎帝是神农的干儿子,他实际上不是干儿子,他是一家人,他都姓姜嘛,就是他侄子,人家是一个大家族。所以炎帝认为自己可能是合法的继承人,我虽然不是亲儿子,我至少是他的侄孙吧。我们是一个大家族,所以他认为他有合法性,另外他是近臣,他一直在神农氏边上做服务的,是天子近臣,所以他认为他能得天下,可能这个也是黄帝尊他为大哥的原因。因为当年神农氏的那些元老们,黄帝有时候可能摆不平,我拜你为老大哥,那前朝的遗老遗少们也就都来了,这是政治智慧。我虽然把你打败了,但是你那前朝的元老人脉,还有那些宗庙元老都在家里呆着,看看天下什么动向,如果好他们还会回来,我这个治理国家不就好治理了吗?我的敌对势力不就没有了吗?这是政治智慧。
我们看一下损卦和益卦,损卦和益卦的初九爻都蕴含着损益卦的源头。我们从损卦的初九爻里找到了什么?“祀”,那就是后稷肇祀。大家看益卦的初九爻就叫“大作”,大作就是农耕,就是神农。看,这不神农出来了吗?然后下边的《系辞传》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益卦大作就是神农。这个原文也被这里的文案引用了,神农祠堂里就用了这句话。
按照《易经》的标准,这里没有炎帝的事情,就是神农。因为神农氏是5300年前的,炎帝是4800年前的,差了500年,差了500年是混不了的,我们断代差500年是混不了的。一个5300年,一个4800年,炎黄二帝是4800年,这是很准的,最后一代神农氏就5300年,第一代的话实际上是6000年前了。所以这个时代是混不了的,年代能拉开至少500年,500年到800年这个断代它能拉开,它又不是同一个时代,所以神农氏跟炎帝是混不了的。这两者不能混淆的,而且经典年谱上记得很清楚,因为《易经》比《史记》高。《易经》乾、坤二卦才是黄炎二帝呢,最后一段“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那一段是黄炎二帝的事情。这一段是在他前边儿了。所以神农氏是神农氏,炎帝氏是炎帝氏。
为什么会混?因为最后一代神农想把权力交给炎帝,当时可能圣旨下了,但是诸侯国不服,诸侯国都推黄帝,因为黄帝德行高。当时面临的一个合法的接班人是蒋介石,实际上毛泽东得天下了,是一样的。当时合法的接班人是炎帝,结果黄帝得天下了。所以呢,历史上就会出现这么一个悖案,神农氏的那个史官一直写下去,黄帝的史官一直写下去,最后文献到了汉代弄不清了,汉朝刘歆、刘向搞不清了。但是我们要以这个为准,要以《易经》和司马迁最终定的年谱为准,这样就分开了。
我们学习损卦不要忘记益卦,损就是益,益就是损,所以现在又来到益卦了,益卦就是神农氏,因为益卦里没有炎帝,这就是神农氏。这就坐实了,没问题了,这说的二重证据法,我用经典证明这是神农氏,下边神农镇证明了,下边不叫炎帝镇,它一定是神农国,不是炎帝国。另外还有“三皇五帝”,他是三皇不是五帝,三皇五帝完全是不一样的,为啥?三皇以道治天下,五帝以德治天下,完全境界不一样,差了一个境界,年代至少差500年,一个以道,一个以德,一个是道的境界,一个是德的境界,一个是500年前,一个是500年后,完全可以断代。可以清晰地按照经典,按照《易经》和司马迁《史记》这两个最高的经典断代。还有现场二重证据法就可以断代,在这里我们就把这个历史还原了。

图:炎帝(神农)陵华夏始祖牌坊前合影

下午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拥有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碑帖字画、铜镜、钱币等文物48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245件。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味高、价值大,尤以商周青铜器著称于世。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系列。基本陈列“青铜铸文明”有“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和“智慧之光”四个部分,荟萃了宝鸡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1500多件,其中有何尊、逨盘、秦公镈等百余件国宝重器。
博物馆正在整修,临时展馆可以参观。南山老师与当地孔子研究学会的人相熟,馆方给安排的解说人员先带我们参观了一遍。
随后老师又带着我们就一些重点文物重新参观,并就解说员没有讲到位的地方,或者于经典史实有偏差的地方,老师又一一的向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图: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合影
老师讲,铜的冶炼以及铸造技术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背景下可谓是最高端的技术了。青铜器上的那些铭文用现代技术都做不到那个时候的书法美感。以前只是在电视剧中、记录片中和书本中看到关于对青铜器的一些碎片的了解。这两年有幸带孩子跟随老师游学,2022年去过三星堆遗址博物馆,今年5月份去到安阳殷墟博物馆,这次又到了“青铜器之乡”。以前为了生活而奔波,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旅游,即使去了博物馆也看不出来文物背后更多的文化。我儿子经常会说:“自从跟李老师一起游学,才发现咱们以前去博物馆那都是去瞎逛”。这是他跟老师游完三星堆后结营总结时的感慨。

图:秦公镈铭文(国宝级)

8月2日游学
行程是周太王陵、周原博物馆、岐山周公庙。
第一站来到周太王陵。周太王,公亶父,姬姓,名亶,又称周太王。周太王出生于豳,是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的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出土文物武王征商簋中的铭文称其为“檀公”。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待之”,奠定了周人礼乐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周太王在周朝发展史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周文王、周武王之盛世,是周朝强盛的奠基人。

图:周太王陵墓前师生们合影
在周太王的墓冢上我发现了蓍草,这是第二次见真实的蓍草,第一次是在羑里城蓍草园见到的,当时我说是蓍草,有几位学友说是艾草,后来经过老师对蓍草和艾草的对比,又与羑里城的蓍草比对,老师说确实更像羑里城文王庙的蓍草。
在陵墓的后边是一大片侧柏林,我们发现柏树基本上都是分叉的。老师对照卫星图像发现,树的形状与地貌形似,而且发现这些地方的水系就像是一棵棵树,就像这种树的分叉。老师还解释说这些树木的这种生长方式与此处的风水能量相契合,所以才会是这种形状。也说明从古公亶父以后也会分化出多个圣人的。
通过卫星图可看到,周太公墓、周原、法门寺这些气脉最后都汇到了一起。
老师由此也找到了法门寺的龙脉,周原比秦始皇时期的阿育王寺早了800年,周原在法门寺的上面,周原与法门寺是一脉,发源于岐山山脉。而且在地图上很清晰的可以看到龙脉龙首的位置叫“首阳山”,旁边是“龙泉寺”。老师至此找到了法门寺的龙脉,原来法门寺与周原是一条龙脉。左边周太王陵,右边周原,周原下面是法门寺,这样就与前面的法门寺连起来了。法门寺那个龙是观象观出来的,这里用地理印证出来了,老师说这是用二重证据法或多重证据法来证明。
第二站到了周原博物馆,宝鸡市周原博物馆是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专题性博物馆,位于扶风,岐县二县交界的京当等村,是先周居民的生活栖居地。
经过多年考古发掘,已发现岐邑城、宗庙、宫殿等遗址。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甲骨文骨片等珍贵文物。建有西周青铜器博物馆收藏并展出了这里发现的许多考古珍品,尤以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有所发现最长铭文(497字)的青铜器——毛公鼎;有最大的青铜簋——厉王害簋(重30千克)。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西周板瓦、筒瓦、瓦当以及西周甲骨文、陶窑遗址等,是还原先周文化生活场景的重要依据。

图:老师给我们讲解文物背后的文化

图:周原博物馆师生合影
第三站岐山周公庙。岐山周公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地处城西北六千米处的凤凰山南麓,面积约62万平方米。《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是中国同类建筑中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
据考古专家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卷阿一带就有先民傍山临泉而居。周兴起时,许多著名事件都发生在卷阿附近,凤凰是姬姓周族崇拜的神鸟。古卷阿附近至今有许多与凤凰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如凤凰山、凤鸣岗及“丹穴凤迹”等。周公旦晚年归隐于卷阿,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筑遭破坏,秦汉以后曾重修。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为纪念曾助武王灭商立国、辅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旦,下诏在其制礼作乐的“卷阿”创建周公祠。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2006年5月25日,周公殿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周公庙八卦亭
在一个展厅里有周公一生的事迹文案,但是文案做的硬伤比较多,老师一一纠正错误,继而给我们讲述当时真实的史实故事,以下根据录音整理:
他这个“金滕”的故事只讲了三分之一,把最重要的事情丢掉了,而且还有硬伤,我给大家讲一讲“金滕”的过程:建国以后武王死了,他的儿子成王接班,当时成王还是个小孩子。这个时候天下就开始怀疑周公篡权,这种怀疑弥漫整个上层贵族,以至于召公都怀疑,召公都怀疑,就没有人不怀疑了,天子肯定怀疑了,你说天子如果怀疑的话,那就完了。那个时候周公就请病假到楚国去了三年的时间,《周易》的爻辞是这么完成的,否则周公没有时间写文章。朝廷里已经一片萧条,成王也闷闷不乐。
有一天成王就打开了“金滕”,这是国家秘密档案,没有大事是不能打开的。现在天下内忧外患,成王现在没有主意了,就打开金滕。周公有一个嘱托,这些事情任何人不能告诉,这是国家机密。因为周公已经舍命把自己的寿给了武王,因为当年武王还有很多事情没完成,就已经寿限到了。周公就对上帝发了一个誓,把我的寿给武王,让他把事情做完。那个时候周公一下子就病倒了,武王一下子就好了。这个事情因为是自己舍己为人的事情,所以他不让人说,作为国家秘密档案把它藏起来,叫“藏册”。这个时候成王打开一看就哭了,大家都怀疑周公造反,周公能造反吗?周公这种心,他秘密做的这种事情,不告诉人,家族里的人都不告诉,王族都不告诉,就赶紧把周公请回来。
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叛乱了,天下叛乱是讨伐周公,实际上目的是对着成王来的。殷商的那些遗民,一看又来好事了,我们再重新造反。所以周公回来以后又重新平定天下,二次分封,“金滕”是这么一个过程。
还有,他为什么要打开这个“金滕”呢?因为刮了一场大风,所有周国的小麦全倒了,而且是逆风倒的,刮东风往东倒。他说这是怪异现象,必有冤案。谁有冤啊?他打开金滕(发现)周公有大冤。这个时候成王下圣旨赶紧把周公请来说:“我犯错了,我天子有错”。他一说这句话,突然又刮风,小麦又竖直了,老天又显象了。
这些天人感通的事情这里都没有写,这是最重要的东西。而且呢,这些不是迷信,因为这些是《尚书》里的,《尚书》是宪法,这是《尚书·金滕》篇,任何人是不能怀疑的。
《握发吐哺》:周武王灭商后不久病逝,成王年幼,难以处理国家政务,周公依然挺身而出,辅佐成王摄行政事,待成王君临天下,担当特殊历史使命。周公仰慕贤士,为了表达自己尊贤纳谏的诚意,曾经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饭食,聆听贤士谏言,沐浴洗发中间遇贤士来访,他三次停止洗涤,握干头发去接待客人。正是由于周公的勤政和至诚,才使周初政治清明,人心渐安,社会安定。
《诫伯禽书》: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分封诸侯,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送伯禽去鲁国前告诫他说:“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不可不慎矣。”他又告诫伯禽:“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淳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这两段是由我诵读的展厅文案)
以下是根据老师讲解录音整理:
这是周公传给儿子治国的最高法门,就是64卦的谦卦,而且在谦卦的帛书《要》里提到了这一点。而且这个原文后边还有,这只是一部分,他把重要的一些原文省去了,“一谦四德”就在这个对话中,“一谦四德”是周公跟伯禽的对话。后来《彖传》上出现了,所以《彖传》不光是孔子整理的,而且是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引用了周公的语录,把它编在了《彖传》里。从这里看,孔子编《彖传》的一些文献都是来源于先王。

图:老师陶醉的为我们讲解

图:元圣殿前师生合影
老师现场堪舆了周公墓的风水格局,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
你看平面图,它是天圆地方,跟6500年前的伏羲墓(濮阳西水坡M45号墓)是一样的,你再看看十三陵的平面图都是这样的,都是天圆地方。这是天圆(墓冢),前面这个享殿是地方,都是“天圆地方”格局。坟冢是天圆,因为他归天了,归天道,享殿是接地气的,是治国理政,是大地坐标系。这是河图(享殿),这是洛书(墓冢),天圆地方。从6500年前濮阳西水坡M45号伏羲墓到清朝的清陵都是这个格局,历代的帝王墓都是“天圆地方”格局。后边天圆就是他的坟冢,前面就是享殿,然后下边是他的前照,两边是文武百官。
这里是青龙从左边环抱,他这个格局跟神农陵一样,从后边凤凰顶,然后从左边抱过来,抱着这个地方,这是青龙抱子,跟昨天咱们看的神农陵也是这样。站这里能看到就是一面,就只有青龙,没有白虎,所以他制礼作乐,他不制定刑罚。这里跟神农墓的风水是一样的,青龙抱子,青龙代表仁义的仁,仁者就是儒,这就是他为什么是“元圣”,他制礼作乐就是从这来的。旦,震为东方,日出东方就跟青龙吻合起来了。
大家再看一下罗盘,这是乾山巽向,他是从西北乾卦来,朝着巽卦而去,乾为君,背靠天道,朝向东方,巽卦为东南,巽为风,风是教化天下,这就是“天风姤卦,后以施命诰四方。”体现周公之德是教化四方。他坐天门向地户,这个风水就是天门地户、青龙抱子格局,然后没有玄武不行啊,玄武就是凤凰山顶,凤凰后边有靠山。他的风水格局非常高,这的视野、能量非常高,所以他的能量是千秋万代永恒的。
老师让在周公墓冢前祭拜,之后南山老师组织大家行了三拜礼进行了祭拜。
现在正好是凤凰山的能量起来了,只有酉时凤凰山的能量才迸发出来,现在进入最高能量,我们正好祭祀,那我们跟能量场就沟通起来了,刚才那个风水我们也解读出来了,然后祭拜正好是正酉时17:56分。我们拜的地方才是真地方,老百姓的传播以讹传讹早就传错了。这里建了帝王殿,前面建了这个牌坊,这个是在历史上能量最高的建筑,投资最大的建筑。周公早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因为我的后世子孙孝啊,给我修好了,一加持,再笨的人元神系统也被激发了,他一定是找到他那个真身墓,那3000年前的以讹传讹早就传错了。就看看你诚不诚,你舍不舍得给老祖宗花钱。我们现在所有的幸福生活,全是周公给我们打造的,没有他,我们还有中华民族吗?根本就没有中华民族。这个风水格局完全符合他周公本人,这个格局跟“制礼作乐”完全符合,所以这才是真的能量场,没问题的。而且他制定的礼乐一直到现在还在用,这就是我们学的六经,而且他就是《易经》的作者,我们现在正好演绎《周易》,《周易》的爻辞全是他作的。
老师破译了周公墓的风水格局,解决了到底哪个才是周公真身墓的迷点。每一次的游学老师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破译,这次老师不仅破译了神农陵,在这里又破译了周公墓。

8月3号游学
由岐山转回咸阳,7点40岐山出发,10点到了咸阳丰镐遗址。  

图:丰镐遗址

图:丰镐遗址车马坑六”
丰镐遗址概况:西周都城丰镐遗址是我国西周王朝的都城故址,位于西安市西南沣河中游两岸。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丰镐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历时275年,这里一直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西安地区第一次建立的规模宏大的都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及省,市文物局对丰镐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调查和考古发掘,发现宫室建筑基址20余处,古墓葬逾万座,车马坑50余座,青铜器窑藏10余处,出土青铜器有井叔钟、太师小子簋、长卤盂、勾连云纹大鼎等。此外,还发现各种手工作坊、工具、礼器、武器等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实物资料。
8月3日户外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周陵。周陵是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王之陵和周太公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1957年被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传说为周文王、周武王陵(亦有战国秦陵一说)。周文王陵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碑石。陵北100米处为周武王陵,底部周长285米,高12.3米。陵园内还有木牌坊一座,献殿两座、配殿两座及宋以后历代皇帝祭祀周陵碑石40余通,陵园以西有2000多株古柏,郁郁葱葱,蔚为壮观,为“咸阳八景之一”。
周陵是这次游学的最后一次户外活动,在这里有很多神奇的事情和现象发生,再次体会到了老师引用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再一次的体会到了老师所说的“人随道行,道随人意”。其实这两句话实终贯穿着这次游学始末,从开始到结束,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这两句话。
刚到周陵广场就见到了一棵很神奇的柏树,奇特之处在于树枝上分别长出刺柏和侧柏两种柏叶。后来老师解释说是因为在周文王墓和周武王墓的中轴线上,得了这样的文武之气才长成了这个样子。

图:缺“损”的《周易》六十四卦碑
在享殿前发现一处《周易》六十四卦碑,碑有两块,每块上刻有三十二个卦,神奇的是唯独损卦破损了一块。

图:享殿前祭拜

图:周文王墓冢顶
来到陵前享殿进行祭祀,神奇的事情又开始出现了,在开始祭祀的那一刻开始,天上开始飘落零星的小雨,祭祀完以后我们开始前往后面的陵墓,雨逐渐的开始下的急了些,越往陵墓上走雨下的越急,最后到周武王墓冢顶上的时候开始下起了大雨。更为神奇的是我们开始从陵墓上往回走的时候,雨开始逐渐的变小了,当我们再回到享殿的时候雨竟基本上不下了,在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雨一滴也不下了。老师解释说这就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天感应,天地化生”。
在结营的前一天,我又梦到老师了,梦到和老师在一个校园里散步,老师非常的开心,边走边跳舞的那种开心,可以用“手舞足蹈”来形容,学校的学生都认识他,他也能叫出路上碰见的学生的名字。后来梦境转变成了我家里,老师来到了我们家,我和我爱人一起接待老师,在我们家以前那个很旧的老房子里,还和老师一起吃了烧烤(老师平时吃饭是很清淡的)。我把自己的理解说于老师:和老师在校园里老师开心,应是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老师也在大学里推动经学学科的发展,老师应是看到经学复兴有望,故特别开心。老师来我家里是说明老师来到我心里了,吃自己不太喜欢的饭菜,是对我有一点点的认可。
这个梦在西安没来得及请教老师,在武当山游学的时候我把梦说与老师,也说了我的想法,老师说我理解的是对的。
通过这七八天的游学过程,收获很多,虽无法一一表述,但还是要说一下我的感受,书上学来终觉浅,有些看书很难理解的东西,到现场通过老师讲解就很容易明白。比如咱们学的损益二卦,通过老师讲后稷、公刘、古公亶父、文王、周公、孔子等先王圣贤的故事,推衍先王史实,讲先王之道,领着我们体悟先王之法。很容易就能明白损益之道。
游学中的种种神奇感应,来之前有学友担心这个季节雨水多,陕西柞水出现了高架桥跨踏事件,当时(7月17号)我在群里分享了每一次游学的神奇:去年10月份至今追随李老师游学也有近十次了,没有一次遇到极端天气的,即使有不利天气也会化解。比如莒县游学,风特别大,那天应该有七八级风,但是我们到了浮来山定林寺(四千年银杏树所在地)就感觉不到风了,老师当时给我们讲了那里“龙穴”的来龙去脉,是那样的风水格局的能量使那颗银杏树可以四千年茂盛不衰。青州驼山时逢小畜卦,那天阴云密布,大家都担心会下雨,预报也有雨,但是老师说放心吧,下不了,即使下雨也是到下山的时候了,下也下不大。结果正应老师说的,下山了滴了几滴小雨,也正应小畜卦“密云不雨”。驼山对面有一睡佛,上山时云雾笼罩什么也看不到,老师说先上山,下山的时候就能看到了,结果下山了云雾真的散了,我们都清晰的看到了睡佛。九华山也是,天天下雨,但是户外活动就不下,真的很神奇,最后半天的行程是花台,天气预报是上午阴天到多云,下午有雨,我们坐在缆车上行的时候天很阴,雾很大,能见度非常的低,结果当我们来到山顶的时候一下子就震憾了所有人,阳光洒在了我们的身上,云海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景色怎一个美字了得, 当时就感觉此景只应天上有,当时我们都被震撼到了,郇老师当场给老天爷磕了三个响头。宁波游学处在夏至时节,郇老师还担心南方的湿热,担心老师的身体和学友们的游学感受会不好,结果竟然很凉爽,完全感觉不到南方的湿热……这种种的神奇怎不令人拍案惊奇。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依然惊叹不已……
这几天又一次印证了,天天预报暴雨蓝色预警,每一次的大雨我们都完美的避开了;瞻仰文王陵墓开始下雨,结束雨停,又是神奇的一幕;缺“损”的《周易》六十四卦碑;神奇的文武柏树;老师破译神农陵;破译周公墓……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体现老师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次次的体会老师所说的“人随道行,道随人意”。
有学友问我经常参加游学,都有什么收获?借用一句老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句俗话叫鞋穿自已脚上,舒不舒服自己知道。这就是我想分享的。
最后感恩老师辛苦并无私的奉献,感恩南山老师、彬彬老师辛苦的组织,感恩学友们的陪伴。谢谢大家!
学生:常坤
2024年9月13日

您或许还感兴趣同行学友游学心得

陈建梅:西周文化溯源研学小结
倪晖:西周文化溯源研学心得
高兴偶:西周文化溯源研学总结


相 关 链 接

经学专著《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简介

群贤毕至,共襄盛举:《周易诠释》《周易密钥》发布

让所有人都轻松读懂《易经》

轻松学《易经》:学《易经》好比骑三轮车——《周易》的公理化体系

轻松学《易经》:论《周易》卦辞“元(N)亨(X)利(N)贞(Y)”范式

卦爻演绎共读在京启动:西木《易经》读书会

戊戌年首期《周易》研修游学班图文回顾

己亥年天水演易游学图文回顾

第三轮64卦演易小结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最新修订及传习情况

喜欢上青州,记辛丑年首期《周易》研修游学

崔彬彬:壬寅年巴蜀游学心得——正心修本

回望来路,“文化传统”平台近十年开展的主要实践

李守力:记2023年经史溯源西安演易游学

9月25日开学 | 文化传统第五轮演易共学安排及报名

7月6日起 | 第十一期文化传统《周易基础教学班》线上开班,安排及报名

7月28日-8月4日 | 西周文化溯源,文传演易游学@西安、宝鸡、庆阳,安排及报名公告


修己·仁爱·自觉·利他
解悟经典 修身治学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道德经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 | 养生修身
点击关注订阅,获取经典学习内容

文化传统
守正经典,诵解修悟志大道。 开设有《道德经》《易经》《论语》《管子四篇》《黄帝内经》等经典学习活动,以及四季养生修身,经典正音诵读等文教活动。 人生路漫漫,经典常相伴,内化于心田,外化于行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