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信述》:广至德章第十三

文化   文化   2024-09-10 06:02   陕西  

仇英图 文征明书《孝经图


《孝经信述》:广至德章第十三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释词】
广至德君子立身尽孝悌之道,本乎天性,顺乎人心,天下大同。
君子《论语》中“君子”有二义:一是有德者,一是在位者。此处之“君子”,是指在位者。孔安国传:“君子亦谓先王也。”《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故《孝经》曰:‘君子之教以孝也,下言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何以言知其通称也,以天子至于民。故《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论语》云:‘君子哉若人。’此谓弟子。弟子者,民也。”
非家至而日见之家至,挨家挨户主动上门。日见,每天见面(宣讲孝道)。郑玄注:“言教非门到户至,而日见而语之也。但行孝于内,流化于外也。”邢昺疏:“言圣人君子教人行孝事其亲者,非家家悉至而日见之。但教之以孝,则天下之为人父者皆得其子之敬也;教之以悌,则天下之为人兄者皆得其弟之敬也;教之以臣,则天下之为人君者皆得其臣之敬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君王以身作则敬爱父母,就是敬爱全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他这样做)从而使得父母都得到子女的敬爱。郑玄注:“天子父事三老,所以敬天下老也。”《白虎通·乡射》云:“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陈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有先也,言有兄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君王以身作则恭敬兄长,就是恭敬全天下所有人的兄长,(他这样做)从而使得兄长都得到弟弟的恭敬。郑玄注:“天子兄事五更,所以教天下悌也。”《礼记·祭义》云:“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君王以身作则以仁对臣,以礼待臣,(他这样做)从而使得天下的君主都得到臣民的爱戴。郑玄注:“天子郊则君事天,庙则君事尸,所以教天下臣。”《礼记·祭统》云:“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尸,是祭祀时由活人扮饰的受祭对象,一般由亡者的孙子扮饰。《礼记·祭统》云:“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于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语出《诗经·大雅·洞酌》。恺悌,盛大和乐、谦顺有礼。《吕氏春秋·不屈》:“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者,大也;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唐明皇注:“恺,乐也。悌,易也。义取君以乐易之道化人,则为天下苍生之父母也。”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顺民,古文本作“训民”。孔安国传:“孝之为德其至矣,故非有孝德,其谁能以孝教民如此?”
如此其大者乎:本章在引用《诗经》作结语之后,又出现一段文句。刘炫解释说:“余章引《诗》,《诗》居章末,此于《诗》下复有此经者,《诗》美民之父母,以证君之能教耳,不得证至德之大。故进《诗》于上,别起叹辞,所以异于余章也。”
 
【白话】
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是挨家挨户天天上门去讲述孝的意义,而是自己生活日常行孝道,大众欢心而感化。君子敬爱双亲行孝道,天下的父母都得到敬爱。君子恭敬兄长行悌道,天下的兄长都得到恭敬。君子敬畏天地仁爱臣民,天下的君王也都会如此实行,于是都得到臣下的尊重与爱戴。《诗经》里说:‘和乐有礼的君子,不愧是人民的父母。’要不是孝有如此至高无上的美德,有什么可以使民众的心如此和顺呢?”
 
【先贤精义】
刘沅《孝经直解》:“家至而喻之,日见而督之,势不及而理亦难通。君子惟自爱敬其亲而已。敬又爱亲之本,故专承上文敬字而言。孝子固必敬矣,然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兄,然后可以为人弟;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夫子既教人以孝,而又恐为人君、父、兄者不修其身,而徒责臣子与弟,故又言此。恺悌,和易也,爱敬即在其中。以恺悌恤民,爱敬孚而民以父母戴之。天下皆化于孝,非至德安能顺民如此其大?因上章专言至道,恐人歧视道德,故申言此,而归本于为君父兄者,义尤周密。”
黄道周《孝经集传》:爱人者不敢恶于人,敬人者不敢慢于人。君子之不敢恶慢于人,非独为其父兄也,臣妾妻子犹且敬之。要其本性立教,则必自父兄始也。自父兄始者,所以帅天下子弟而君之,犹其子弟之天也。以子弟之天悦天下之子弟,以子弟之君敬天下之父兄,其事不烦而其本至一。故有父之尊,有母之亲,有师之严,有兄之友,而又有天之神焉。是天之所以立君也。天之立君以教天下,如其生杀,则雨露霜霆,天且优为之也。惟是冠、婚、丧、祭、礼乐之务,非天子不能总其家政,故天以为家,帅其子弟而寄家令焉。《书》曰:“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又曰:“元后作民父母。”是之谓也。
曹元弼《孝经集注》:“郑子曰:‘教不必家到户至,日见而语之也。’但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又说教以孝,曰:‘天子父事三老。’说教以弟,曰:‘天子兄事五更。’愚谓此章明孝以起礼为德之至,上言‘礼主于敬,而敬以行孝’,礼之所以一敬而天下皆说为道之要者,由孝本天下人心所同为德之至也。故夫子遂申言之曰:‘君子之教民以孝也。’身自行孝于内,而化自流于外。礼自达于下,非家至日见每人而语之也,盖天下之理一也。教以孝,即所以遍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爱敬尽于事亲,于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天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又于太学行养老之礼,天子父事三老,执酱而馈,执爵而酳,而天下晓然于事父之道,是不啻胥天下之父,由吾而敬之也。孝则必弟。教以弟,即所以遍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礼、族食、君与父兄齿,长我之长,亦长人之长。自朝廷州巷獀狩军旅,弟道无不达。又天子兄事五更,而天下晓然于事兄之道,是不啻胥天下之兄,由吾而敬之也。孝则必忠,由子道以立臣道。教以臣,即遍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天子至尊,而郊祭册祝称臣。以君礼事天,君入庙门,全乎臣、全乎子。以君礼事尸,天下由是晓然于臣道而各有礼于其君。是不啻胥天下之君,由吾而敬之也。敬即礼也,所以起敬者,孝也。所敬之大如此,故所说之众如彼。盖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无不同。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此。而君臣之义,所以保全天下之父子兄弟。尊尊、亲亲、长长之道得而国治,是皆出于天命之性。易简之至德,实为礼之大本。人心所同然。是以措之天下无所不行,百姓亲五品逊而爱敬不可胜用也。故复引诗以叹美之。《诗·大雅·洞酌》之篇。恺,乐也。乐以强教之,孝弟恭敬,民皆乐之。因其所乐以劝强之。所谓教以孝教以弟教以臣也。悌,易也。易以说安之。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令顺民心,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所谓子说弟说臣说也。望圣人通天地生人之本,因其固有而利导之。民由是亲爱礼顺以相生相养相保。故君子之于民,其教之说之。有父之尊,有母之亲,非体至德,其孰能举道之要以顺民心如此其大者乎。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附录】
《礼记·祭义》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悌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籍,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礼记·表记》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
《荀子·礼论》《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彼君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三年毕矣哉!
《韩诗外传》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君子为民父母何如?曰:“君子者,貌恭而行肆,身俭而施博,故不肖者不能逮也。殖尽于己,而区略于人,故可尽身而事也。笃爱而不夺,厚施而不伐;见人有善,欣然乐之;见人不善,惕然掩之;有其过而兼包之;授衣以最,授食以多;法下易由,事寡易为;是以中立而为人父母也。筑城而居之,别田而养之,立学以教之,使人知亲尊。亲尊,故为父服斩缞三年,为君亦服斩缞三年,为民父母之谓也。”
《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礼记·淄衣》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荀子·礼论》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彼君子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
《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
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
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三代之王也,必先令闻。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辜鸿铭:在中国的国教里,相当于其他国家宗教的教堂,是家庭。在中国,孔子国家宗教信仰的真正教堂是家庭,学校只是它的附属之物。有着祖先牌位的家庭,在每个村庄或城镇散布着的有祖先祠堂或庙宇的家庭,才是国教的真正教堂。我曾经指出: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宗教之所以能够使人服从道德规范,是用为它能够煽动起人们对教主无限的爱戴和崇拜。而教堂则又不断激发着这种崇拜,使之世代延续下来。然而在中国则有所不同。孔子的国家宗教能够使人服从道德规范,但这一宗教的真正力量,其感染力的源泉,则是来自人们对父母的敬爱。基督教的教堂教导人们:“要热爱上帝。”中国国教的教堂供着祖先牌位的家庭则教导人们:“要热爱你们的父母”。圣·保罗说:“让每个人以基督的名义起誓:永离罪恶。”而写成于汉代、几乎成为中国的《圣经》——即《孝经》的作者却说:“让每一个热爱自己父母的人远离罪恶。”一言以蔽之,基督教、教堂宗教真正的力量,其感染力的源泉,实质是对上帝的爱。然而儒教,中国的国家宗教,它的感染力来自对父母的爱——来自孝顺、来自对祖先的崇拜。
本周六晚线上共学《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

欢迎扫码入会参与

《孝经信述》,综合参引唐玄宗注、邢昺疏《孝经正义》,刘沅《孝经直解》,黄道周《孝经集传》,曹元弼《孝经集注》等历代注本,旁通四书五经等典籍中相关章句,深挖原典内涵,力图还原古意,以启发今之学者行孝悌之基,明至德要道。每章体例由原文、注释、白话、先贤精义及附录组成。
自2024年3月起,第一版《孝经信述》将在文化传统微信公众号(wenhuact)首发连载,以供广大《孝经》研习者,文化爱好者研读。文化传统微信公众号(wenhuact)所发《孝经信述》稿件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收藏,个人朋友圈及相关经典学习群转发分享,其他平台转载或用于公益经典传习之外用途的,敬请联系文传君(微信号:wenhuact001 或 wenhuact002)获得授权和相关支持。


修己·仁爱·自觉·利他

解悟经典 修身治学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道德经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 | 养生修身

点击关注订阅,获取经典学习内容

文化传统
守正经典,诵解修悟志大道。 开设有《道德经》《易经》《论语》《管子四篇》《黄帝内经》等经典学习活动,以及四季养生修身,经典正音诵读等文教活动。 人生路漫漫,经典常相伴,内化于心田,外化于行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