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梅:宅兹周原·凤鸣岐山,西周文化溯源研学小结

文化   2024-08-29 10:49   陕西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姜嫄墓合影

编者按:

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张岱年

周原是中国之源,是中国之根。——李伯谦

周原,是关中平原西北部海拔约900米左右的一片原面,因周族曾迁居于此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诗经》有云:“周原膴膴,堇茶如饴”。山川秀丽的周原,一直是繁衍生息、生产生活的好地方。三干多年前,古公亶父率领周族迁徙定居于此,筚路蓝缕,辛勤劳作,奠定了周人崛起的基石。曾经的周原,成就了礼乐文明,而今的周原,成为中国考古之重,成为文化追根溯源的枢纽。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周族迁徙示意图
2024年7月28日-8月4日,文化传统平台的师友们重走了周人迁徙的路线:从咸阳的沣渭之滨出发,经后稷所教稼的古邰国(游聚仙宫、姜嫄墓、教稼台、武功城隍庙),到公刘建国兴业的豳地(游紫微山、大佛寺、公刘墓),再深度走进古公亶父迁入的岐下周原(游法门寺、炎帝陵、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周太王墓、周原博物馆、周公庙),后前往丰镐京遗址参观,于周陵敬拜文王,最后在咸阳古渡边圆满结营。
此行所游文化遗迹和损卦的演易学习完美契合,可谓近年来文化追根溯源和易学研修领域的盛事。学友们各有所得,李守力老师也多有研究的突破,实可喜可贺。现陆续刊发研学师生的游记和心得,以咨爱好者们借鉴,也期待更多的中华儿女不断地走进周原,踏着前人的足迹,理清文化的源流,返本开新,修身治学,共同肩负新时代的文化担当。

文传君敬书

甲辰孟秋于溪燕山居

图: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宝鸡周原博物院合影


西周文化溯源研学小结

陈建梅


2024年7月30日傍晚抵达陕西宝鸡岐山县,第一次踏上这片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参加“西周文化溯源·文化演易游学”(下半程),对于即将开始的行程充满期待。

第一部分:实地研学回顾

(一)、佛教圣地——陕西扶风法门寺、法门寺博物馆

7月31日上午,驱车25公里来到陕西扶风法门寺。车子行进途中,我的内心已是满满的法喜和感恩,这次游学因时间原因,我只能参加下半程,硬生生错过了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法门寺”,但一直期待去法门寺朝拜的想法还是让我鼓起勇气和承办方李敬老师提出了提前一天“空降”的请求,李敬老师爽快允诺,让我此次的研学行程没有了遗憾。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法门寺博物馆

进入法门寺,抬头仰望法门寺真身宝塔,曾经阅读的相关资料文字在脑海变幻成了一幕幕场景:1981年8月23日午夜,雷电交加,这座明代所建的十三层宝塔在狂风暴雨中随一道闪电被从上到下劈开,半侧宝塔轰然倒塌。六年之后,在重建宝塔清理塔基的时候,考古专家们突然发现脚下有一块可以移动的白玉石板,就在这个白玉石板的下面,发现了法门寺地宫的入口,地宫打开,掩埋地下一千一百多年的一枚佛指真身舍利和三枚玉质影骨舍利,以及两千五百件稀世珍宝重现人间。

在“重修法门寺功德布施碑记”前,李守力老师逐字念着碑文,完整的碑文记载和老师结合历史发展脉络的诠释,让我对法门寺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加立体的了解。法门寺塔初名阿育王塔,始建于东汉,唐朝时改建为四级木塔,明代修成八棱十三级砖塔,1981年倒塌后,1988年重建的塔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筑成,塔高47米,样式完全按照明代十三级八角形塔修建。八角十三层结构,每层有出檐斗拱,工艺精湛,纹饰华丽,塔底有题额:“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露”、“浮图耀日”等字。我们一行绕塔三圈,感受大乘佛教的智慧和人天的感应,以及三十年国运的兴盛。

走进法门寺博物馆,沿着“历史文化陈列”、“大唐珍宝陈列”、“佛教文化陈列”到“唐密曼陀罗文化陈列”……这里真的藏着半个盛唐的宝贝。最吸引我眼球的:一是珍藏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这是世界上发现最精美、层数最多的宝函;二是长达196厘米的鎏金四股十二环迎真身银锡杖,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体形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我与宝物面对面,仿佛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赵朴初《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前,我细细咀嚼,也许是现场能量的加持,那一刻我与曾读诵过的数部大乘经典产生了深深的连接。

赵朴初《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

(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我昔两次送佛牙,巡游缅甸与楞伽;

举国上下争迎奉,倾城遍野持香华。

今年浴佛迎舍利,雷音普震人间世;

不期佳讯联翩来,宝藏初开法门寺。

我于是夕南天行,七日周游曼谷城;

瞻礼梵宫参白足,佛国王民仁且亲。

福德因缘恒自幸,归家又得扶风信;

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

席不暇暖来西安,庆功劳苦宾主欢;

示我录像幻灯片,恍如置我唐贤间。

飚轮往返四百里,塔空亦可生欢喜!

不有坏空安有成?他年待看凌云起。

降大隧兮入地宫,深深宫室闭三重;

岂知漆黑沉沉里,八部天龙拥大雄。

玉棺启见佛指骨,曾使唐皇泪盈目;

想见当年丈六身,一弹三界群魔伏!

凝视莹莹润有光,不同凡质千年藏;

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金银琉璃众宝器,精微工巧辉煌极;

金缕袈裟待展开,天衣遍覆无边际。

勤劳智慧叹先民,妙手所到如有神;

密藏加护赖佛力,多劫能留稀世珍。

千载胜缘逢盛世,好将佛事助文治。

天人学究集群贤,财法兼施劝多士!

重现庄严争寸阴,护持法物重微尘;

心光常注近及远,事业毋忘后视今。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法门寺博物馆

佛指舍利,是释迦牟尼入灭后遗世的一节指骨,至今时历二千五百年,它的存在是个奇迹。它立意停留在这个成住坏空的尘世上,就是要印证佛法无边、佛慈无量。不论是长逾千年的湮灭无闻,还是重见天日的辉煌,在宇宙时间来说,都只不过是一瞬,但对亲历其境,见证佛指重光的考古学家及我们来说,这已象征了佛的世界中“圆轮具足”的永恒。赵朴初先生一句“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正是揭示了佛法的“不二”和“众生皆具如来德性”的深意。

(二)、正本清源——宝鸡神农镇神农氏墓

8月1日上午,研学行程安排是宝鸡炎帝陵。传说:炎帝的母亲在游宝鸡神农镇常羊山时感应神龙而孕,生炎帝。炎帝生长于姜水,以姜为姓,因炎帝善用火而成为姜姓部落的首领,故称炎帝。后任部落首领承袭了炎帝称号,炎帝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始祖,创立了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多种产业,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炎帝陵合影
去年随李老师学习《周易·系辞下》第十二章:“包牺氏(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没,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时,虽理清了神农氏没,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统一了华夏,但心里仍存着一个疑:炎帝与神农氏什么关系?

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宝鸡炎帝陵。穿过“华夏始祖”牌坊来到炎帝大殿,大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大殿内供奉炎帝神像,身躯高大魁伟,肩披兽皮、腰束叶裙,牌位上写着: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之位。经过炎帝大殿来到祭祀广场,祭祀广场的炎帝手捧谷穗,头上长角。传说炎帝出生时“牛头人身”,这大概与部落图腾和农耕有关系吧。

炎帝祭祀广场背后建筑为祭祀大殿,呈正方形,中央顶部开圆形天窗,意为天圆地方,但这个现代建筑,看着总让人感觉与整体不十分协调。穿过祭祀区,我们拾阶而上,来到山顶墓冢,传说炎帝140岁时在上天台山误尝断肠草而为民捐躯。后人为此整理出了《神农本草经》,炎帝又被称为“医药之神”。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炎帝陵
从山顶俯视四周,老师让我们看:坤山艮向,面向东北。祖先是一个兑卦,兑为羊,而神农氏,艮卦代表农业,这个关系不就是损卦吗?由此可确定,这里应该是神农氏墓。

从山顶下来,老师带着我们再次返回大殿,重新梳理大殿内的展板资料,又来到入口处“重修炎帝陵碑记”,诵读完碑记,发现碑的另一面是“神农之乡”四字,老师欣喜的说:这就对了!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炎帝陵碑
次日,李老师发布了他最新的研究结果:为何自西汉以来,文献中多把炎帝与神农氏混淆呢?分析原因,大概是炎帝原为末代神农氏近臣宠臣,而且都是同族姜姓,炎帝几乎是末代神农氏的接班人。而黄帝是基层诸侯中威信德能最高的,于是炎帝想要降服黄帝,打压黄帝,可是经历三年炎黄大战,黄帝活捉炎帝后又释放炎帝,最终炎帝口服心服,投降黄帝,而黄帝尊称炎帝为兄长,曰“炎黄”,于是炎帝的称呼传宋至今,否则不能称为“帝”。炎帝的大臣们与末代天子神农氏的大臣们也都继续跟着炎帝做事,这些贵族们继续在黄帝朝廷做事,文化势力的惯性很大,以至于继续传播神农氏炎帝的功德,于是导致神农氏与炎帝的混淆。

带着实地的感受,细读老师的这段文字,这次我终于清晰了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合影
(三)、以器述史——中国青铜器博物馆

8月1日下午,我们走进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宝鸡一直被冠以“青铜器之乡”的称号,我曾在一些画册中看到过:何尊、大克鼎、墙盘、逨盘、折觥、胡簋、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等,此刻,能在这里看到堪称青铜器全明星阵容的实物,内心不免有些激动。

周王朝创造了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开启了中国有纪年以来文明史的源头,对中国封建社会乃至于中国现代文化、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沿着观展线路,听着一位资深讲解员的介绍,一件件青铜器向我们展示了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实,生动再现了周秦王朝的各个历史侧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周秦文明对华夏五千年所做的巨大贡献。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宅兹中国
围绕此次研学主题:“西周文化溯源”,我自然将第二展厅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作为了重点,这里展出的厉王胡簋,124字铭文,可解读一个民族情结的缘起;墙盘以及相关文物的配套陈列,可了解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而放在显著位置,作为镇馆之宝当中的镇馆之宝——何尊,独占了展厅一块不小的空间,其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铸有372字铭文,堪称青铜史书的逨盘;造型设计独特,纹饰布局巧妙的象尊;装饰华丽的秦公镈;器型不大,但设计独特的刖人守门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火与铜的熔炼,铸就了青铜文明的灿烂辉煌;古老而精美的雄奇宝器,闪烁着先人们的智慧之光。展馆出口,是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一段讲话:“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四)、绵绵瓜瓞——祭周太王陵,拜周三王庙

8月2日上午,我们到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周太王陵、周三王庙。

周太王,姬姓,名亶(dǎn),上古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出土文物武王征商簋中的铭文称其为“檀公”。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bīn)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周三王庙
古公亶父娶太姜生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幼子季历,因周太王看中季历之子姬昌,泰伯和仲雍得知父亲的心思,便逃出关中,避地荆蛮,文身断发,以表示不继承君位,这样,周太王死后,季历便顺利继位,掌握了周的统治权力,季历之后,其子姬昌继位,广施仁政,引起殷纣猜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其子武王姬发有天下后,追尊他为文王。

“岐阳肇基八百载,姬周子孙四海朝”,横批:“功同日月”清晰刻在周太王陵碑前。这里除了我们没有其他游客,庙里一位热心的老者管理员给我们打开周三王庙大殿门,进殿前抬头,我看到门额上“绵绵瓜瓞”四个大字(它出自《诗经·大雅·绵》)。入殿面对殿内周太王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季昌塑像,对这三位周王朝的奠基人,我在这个较为简陋的庙里体悟到了久远的历史和蕴含的文化。

(五)、赫赫宗周——宝鸡周原博物馆

8月2日上午,从“周三王庙”出来,我们直奔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宝鸡周原博物馆,这是在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专题性博物馆。

陈列展出分室内室外两大部分,在室内展览的四座展厅内,我们观看了周原历史文物陈列,又对一些青铜器做了“复习”;随后看了室外西周宗庙和西周宫殿两处大型建筑群基址。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宝鸡周原博物院展出的青铜器
这里引起我很大兴趣的是——明堂,传说在远古时代始于黄帝,是专为祭祀昊天上帝而特地设立的。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代的明堂为周公所建,亦说文王所建。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庙”,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的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明堂辟雍的建造结构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易学原理,屋顶是圆的,房子是方的。(此段文字引用高兴偶老师)

(六)、“凤鸣岐山”——周公庙

8月2日下午,我们到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凤凰山南麓,古地名为卷阿。《诗》曰:“有卷者阿,飘风自南”,这里是中国同类建筑中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宝鸡周公庙之姜嫄祠
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佐武王克商建周,有“元圣”之称,为中国儒学之先驱,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成王时,周公东征,平三叔之乱,营建成周洛邑,又制礼作乐,奠西周典章之基,主张“明德慎罚”,开“成康之治”太平盛世。周公还是《周易》的主要作者,后人云“文王以大同之道作卦辞,周公以小康之德作爻辞”。

《尚书大传》曰:“(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西汉贾谊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周公庙元圣殿合影
早年读书时,就熟悉曹操《短歌行》赞美周公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开始跟随老师学习《周易》后,更期待能到实地感受。经过乐楼、八卦亭,我们在“周公史迹展览”停留了很久,通过这里的展览和老师的解说及勘正,我对周公的一生有了系统、完整的了解。拜周公殿后,又进入召公殿、太公殿。在向山上行进中,又看了姜嫄殿和后稷殿。老师在此反复上下左右观察,我们知道老师又有了新的发现和破解。继续拾阶而上,抵达“凤凰山牌坊”,继续登至“元圣殿”,望周原大地,眼前的景色不就是《诗经·大雅》中“周原膴膴,堇荼如贻”的写生吗?
祭拜周公墓完毕,正值酉时,天空中白云呈现出两只凤凰。老师说:姜是羊,羊是兑卦,兑卦就在下边,后稷是艮卦,艮在上边,又是损卦。从凤凰山下来,李老师让我们再次下车看山形地势,总结:周公姬旦墓——青龙抱子格,白虎落水,仁德胜罚,故成康四十余年刑措不用!

(七)、丰镐遗址——车马坑

8月3日上午第一站,我们到了丰镐遗址:车马坑。西周都城丰镐遗址是我国西周王朝的都城故址,位于西安市西南沣河中游两岸。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丰镐京遗址车马坑
我们所到的车马坑遗址点不大,除了看到坑中的实物车马外,我通过墙上的文字、图示,了解了周朝的制车工序、车马职官设置及车马随葬制度。周朝的车马制造、使用,深刻影响着后来中国车马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并最终形成中国特有的车马文化。

(八)、人神天祭——周陵

8月3日上午,从丰镐遗址驱车到了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的周陵,这里是西周文王、武王的陵墓。很早以前,就听说有“曲阜祭孔,咸阳祭周”的说法,此次研学的最后一站:祭周。

吴廷锡在《周陵志·序》中赞云:“夫文王演易,武王访畴,千古学术,治化之原,肇自两圣。周公践阼摄政,制礼作乐。遂使西北雍部文化推行于东南。江汉之邦,海隅日出,罔不率俾。觐光扬烈,万祀昭垂,其孰知文明进化;绍美轩皇,俱自毕郢二陵开其初祖哉。”周文、武二王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他们同三皇五帝并称为缔造中华文明有卓越功德的明君圣主。周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源头,对后世几千年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素有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真正意义上是从周开始,周礼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完善的政治、文化体系的建立。圣人孔子更是十分推崇周礼文化,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周武王陵
经过文王坊、文治武功大殿,我们到了周陵。这里的柏树繁茂郁郁,蔚为壮观。我们一行人前往大殿祭拜,大殿内供奉着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昭王姬瑕的泥塑彩像。精神坦然,略带微笑,气宇轩昂。摆供进香,虔诚祭拜,这时天空开始降雨。我们在雨中穿过享殿来到陵区,周文王陵的北边是周武王陵,二陵同轴,之间隔着百米台阶,我们冒雨前行,老师说:这就是人天感应,人神同祭。

老师带着我们认真看了大殿东西两侧碑廊里的御制祭文碑。结束时,又看到两个奇异象:一是大殿后周易古经卦辞,唯有损卦缺损“孚”:其二是大门入口处,刺柏和侧柏树合一变异为文武柏。


第二部分:研学收获

(一)、加深了对损卦的理解

这次游学,正处第五轮演易“损卦”之时,研学过程中三次线上共演、二次线下答疑、一次总结,又跟随老师一次次身临其境看卦象、一爻一爻释卦义,我对损卦的卦德、卦义、卦象都有了深刻理解。

1、对“有孚”的理解:损卦是征收民众税收用于祭祀。卦辞,以民为本,时在当损,不得不损,唯以孚信为主;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这种“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体现了先王的“有孚”民本思想。

2、对六三爻的理解:“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泰卦为生,损卦为成。“三人行”,即生卦泰卦的乾三爻偕同益上。而成卦损卦只减损乾之末以奉上爻宗庙,“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下兑二阳一阴,故曰“三人行则损一人”。泰卦九三增益上六为“一人行”,损卦六三得上九来应,为“一人行则得其友”。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一人行”言成卦损卦,“三则疑”言生卦泰极生乱。这是老师文本中的原话,在真正理解了这段话后,我明白了一元论和二元论。

《周易》上经以泰否二卦为枢纽,泰极生否,否极泰来。故下经损益二卦成为周易之门户,即如何对治泰否二卦。“三人行”指的是泰卦,“三则疑”不能完成一元论;“一人行”指的是损卦,“损一人”就完成了一元论。所以,以泰卦为生卦,来完成这个损益,损下益上,形成损卦。

圣人作《易》,损下益上谓之《损》,损上益下谓之《益》,充分体现了周人血脉中的民本思想。《杂卦传》曰“损益,盛衰之始也”。《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圣君明主、有德凡夫,皆深谙“损益”之道。

3、对《周礼》的理解:“二簋可用享”的取象,老师在答疑中有说:“二簋”指的是艮卦为质朴的意思,艮卦代表山、代表精质,在帛书《易》里,所以它为质朴,“二簋”,这个取象指的是最简约的享祀之礼。兑为享,“二簋可用享”就是这个取象。至于为什么“二簋可用享”呢?因为艮卦又代表五谷,而簋又是盛五谷的,这说明,损卦确实是《周礼》祭祀上帝的一个源头的理论基础。”周天子向来注重礼法,制定了严格的《周礼》,而青铜器的使用,在“周礼”中也有严格的规范。随着青铜工艺的进步,青铜器与礼制的结合愈发紧密。

在“青铜器博物馆”我看到了周朝各种鼎簋,簋相当于现代的饭碗,与西周礼器的核心铜鼎配合使用,在祭祀和宴会场合,簋和鼎的多寡与组合形式显示着古人的不同地位和身份,“周代鼎簋制度”是: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高级的士,三鼎二簋;低级的士,一鼎一簋。在展馆,周天子宴飨诸侯的盛景以实景再现的形式出现,让我了解了周王朝的宴飨礼和礼分权责,直观地感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定。结合老师讲的取象,对彖曰: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有了感性而立体的理解。

2、从甲骨文的无心之“德”,到金文的有心之“德”

在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看到悬挂着的甲骨文中“德”和金文中的“德”,听老师对其的诠释,让我通过“德”字的变化,看到了无“心”之德的一元论,和出现了人的后天意志(有“心”)后进入二元论的过程。对此老师做了更加深入而辩证的论述:由于人有后天意志,就跟原来的本有的意志发生了矛盾,这就是从一元论,退化为二元论。这种退化实际上也是进化。因为一元论,它自然就有一个分解的过程,一生二,二生三。人的二元论,一旦回归到一元论,就不会一直有这个退化的反应,可以完成自觉的进化。这就是上经的一元论和下经的二元论返回一元论,境界是不同的。联系“损”卦,老师说:“天地肯定是一元论,天地本来就无心,当然是一元论,一元论就是无心。而人就是二元论,只有圣人是一元论,大部分人都是二元论。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人类在泰卦时期,好景不长,很快就会乱。所以,必须建立一种制度,当你知道一元论以后,建立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一旦建立了损益制度,泰生否的这个问题、这种悖乱就解决了。”通过老师讲解“德”字的变化,我真正体悟到了为什么说:《周易》之门户是乾坤,关键是损益。

3、清晰了《象传》的取象

自学习《周易》以来,我对这“二传”的本质是不清晰的,经常会混为一谈,但内心又感觉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会特别“小白”。这次在线下答疑,我向老师提了,如何把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与彖辞结合理解?老师问我:山和泽各自的特点(象)是什么?我脑海顿时呈现了山、泽之象——山高泽深。老师强调:不能把《大象传》和《彖辞》混到一起,《大象传》自上而下观的是卦象。我被老师一语点醒。

4、对“制器尚象”有了感性理解

整个游学过程,无论是在“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周原博物院”,还是“丰镐遗址”、“周公庙”……,处处都可看到“周人尚文采,古虽有车,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如陶器亦自古有之。舜防时,已陶渔矣,必至虞时,瓦器愈精好也”,一件件器物,生动地展现了三千年前在制器尚象中的大国工匠精神,它们不仅是当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古代经济、文化、思想和艺术的高度体现。那些工艺繁琐、造型奇特、纹饰华丽、铭文丰富的青铜器彰显的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博大精深,充分印证了古代工匠的精深智慧、精湛手艺和精美创造。行走其间,感觉穿越了千年时光,听先祖们静静述说过去的故事,我与他们时光交汇。这一次,我对“制器尚象”有了感性的理解。

2024年西周文化溯源游学——青铜器博物院的藏品
5、增强了史学意识

学习《易经》一定要来这里——周原。这块岐山南麓、渭水北岸的沃土,是周人的祖庭,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这次游学,我不仅清晰了西周早期、中期、晚期的历史脉络和历史人物,把曾经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碎片有了系统的连接,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的史学意识。中国是一个历史意识产生最早的国家,史学遗产在全世界绝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相比,一个民族开始懂得从历史当中吸取智慧,运用于指导现在和将来,这个民族的进步就会加快,而且有了历史的记载,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历史记忆,这个民族才有凝聚力。再读《战国策·赵策》中的一段话:“中国者,聪明睿知(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一年多来,有幸能够跟随明师学习,打开中华民族的一扇扇智慧之门,是我此生的幸运。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次游学临近结束时,我和倪辉学友开玩笑说“我好像吃了个压缩包,回去需要好好消化,才能吸收”。游学回来几天,几经梳理,仍然不知从何落笔。想到老师曾说:“游学是与古圣先贤亨通的历程,总结则是利贞!”我就用最笨的办法把游学的过程如实再做了一次复盘,欣喜发现“点连成了片”,唯遗憾在“研学收获”部分,因不够通透,感觉表述困难,词不达意,相信随着每周一卦的学习,会增加积累,加深理解。我会牢牢记住老师说的:把易道变为生命系统,永远不离复卦的初心,牢牢守住艮卦的上爻,上坡路上走稳,下坡路上止损。

感恩李老师的教诲!感恩李敬老师帮我圆梦!感恩每一位学友的陪伴!期待再聚!

游学成员:陈建梅
2023年8月12日


相 关 链 接

经学专著《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简介

群贤毕至,共襄盛举:《周易诠释》《周易密钥》发布

让所有人都轻松读懂《易经》

轻松学《易经》:学《易经》好比骑三轮车——《周易》的公理化体系

轻松学《易经》:论《周易》卦辞“元(N)亨(X)利(N)贞(Y)”范式

卦爻演绎共读在京启动:西木《易经》读书会

戊戌年首期《周易》研修游学班图文回顾

己亥年天水演易游学图文回顾

第三轮64卦演易小结

《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的最新修订及传习情况

喜欢上青州,记辛丑年首期《周易》研修游学

崔彬彬:壬寅年巴蜀游学心得——正心修本

回望来路,“文化传统”平台近十年开展的主要实践

李守力:记2023年经史溯源西安演易游学

9月25日开学 | 文化传统第五轮演易共学安排及报名

7月6日起 | 第十一期文化传统《周易基础教学班》线上开班,安排及报名

7月28日-8月4日 | 西周文化溯源,文传演易游学@西安、宝鸡、庆阳,安排及报名公告


修己·仁爱·自觉·利他
解悟经典 修身治学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道德经 易经 | 论语 管子四篇 | 养生修身
点击关注订阅,获取经典学习内容

文化传统
守正经典,诵解修悟志大道。 开设有《道德经》《易经》《论语》《管子四篇》《黄帝内经》等经典学习活动,以及四季养生修身,经典正音诵读等文教活动。 人生路漫漫,经典常相伴,内化于心田,外化于行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