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
田/野/声/音
本栏目每期选择一位深耕于非遗影像的导演,以访谈的形式展示不曾看见的田野故事。其访谈文章均将在“年度非遗影像研究报告文集”中出版。
本栏目投稿邮箱
fyyx613@Sina.com
《艺化甲骨——书法家欧德顺》
导演丁超专访
采访人简介
丁超
丁超,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资深纪录片导演,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曾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人物》《探索•发现》栏目任编导,现任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系教师。作品《大型环境教育系列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总导演)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之音像制品奖,纪录片《青歌赛》(分集导演)获第十九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作品奖。曾任大型环境保护教育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保部与高等教育出版)、《二十世纪美术家档案》纪录片(财政部、文化部项目)、连云港城市宣传片《逐海之城——连云港》总导演;任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片《藏戏》《粤剧》导演; 任国务院新闻办对外宣传片《熠彩泥塑》导演及摄影。
访谈
对话一
如何决定以书法家欧德顺为主角进行拍摄的?
丁超:
其实我认识他比较早,但是当时不知道中国梦这三个字是他写的,当时在大街上经常能见得到这三个字,也觉得确实写得不错,最后才知道原来是欧德顺先生写的,在了解了来龙去脉以及他的故事以后,开始决定来拍他。还有一点也是觉得他本人和他的故事是有一个人物传记片的分量在的,因为作为一个人物传记片来讲的话,必须要有一些事情能立得起来,支撑得住。
像他有几件事情我觉得支撑得住,首先就是中国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其次是他的作品能上天入地,这个不是普通的书法家能达到的高度,所以这几件事情我觉得也就奠定了他的一个地位。当然他的书法和作品我个人也还是蛮欣赏的,我觉得确实写的挺好,所以首先是我对他的认可我才去做的,而且他这些事情确实也能立得住,能撑得起体量。
对话二
如何选择和捕捉欧德顺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刻的?
丁超:
因为以前的“中国梦”三个字已经交给中宣部了,影片里呈现的这些东西就需要欧德顺先生现写,在写的过程中,其实就需要各种角度去拍摄,特别是关键时刻更是要拍,而且是反复的拍,其实整个过程下来拍了好多素材。记得拍摄“中国梦”这三个字的时候写了很多遍,因为我们知道拍摄书法,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近和一个比较快的过程,但从影像上表达来讲,它又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如果很快一笔下来的话,对于咱们这个影像的表达来说其实是滞后的,所以捕捉的过程是需要反复去做,这样子才能最后拼出来一个。
对话三
如何平衡纪录片中的个人故事和书法艺术的展示的?
丁超:
我们在艺术上去表达这件事情是这样的,欧德顺先生书法已经做到非常出色了,那么我们作为影像需要去表达它的难度就会更大一点。如果只是表达书法,就会有些单薄,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用了很多象征性的东西,比如说“中国梦”三个字象征着国旗也好,长城也好,军队也好,中国大好河山也好等等,我们需要用这种渲染的方式,才能将“中国梦”的气势展现出来,才能把“中国梦”三个字解释清楚。同时我们也插入了一些采访,加入不同人的对这个字的看法,包括有人说他的第一个字叫通天入地,以及其他业内人士的中肯的见解。
对话四
在拍摄这部纪录片时采用了哪些独特的拍摄手法或叙事技巧?
丁超:
在这部影片中其实运用了一些隐喻的手法,纪录片跟别的片子不太一样,它的这种空镜头的运用以及空镜头这种渲染叙事在纪录片里面非常重要。这个算是在片子里面的一种表现,因为从影像来说,书法是比较薄和单纯的东西,你可能拍到的就是纸和笔的运动,这样的话在形象上它就立不住,就要用大量的这种想象的镜头或者空镜头的意向性的东西去填补它的书法的想象空间,因为毕竟不是书法教育课,所以我们需要去丰富画面。这里面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怎么展现中国梦,以及他的书法的这种魄力,还有一个就是他学书法的这些过程,他进入书法这个世界的过程。比如利用松枝水滴从另一层面展现影片的意义,还有我记得有一个镜头是雨滴打到麦子上面,麦子也在慢慢的成长的过程,那个画面当时剪完以后出来我觉得还是挺好的,觉得能够展现这类影像的影响和魅力。
对话五
如何处理纪录片中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怎样控制影片情节起伏发展?
丁超:
这个起伏其实是导演的事情,比如莫名其妙接了几个电话,电话手机里面竟然没有任何的显示,就觉得很奇怪,最后打完还觉得这是不是个骗子,直到后面才开始重视起来,所以悬念本身是有的,确确实实是这样的一个事情。那么在这里面其实是用了一些这些技巧,也是纪录片的一些技巧,我不造假,但是我能把一些东西放大,一些东西缩小,有些东西可以选择不说,这是作为导演的一个最基础的东西,不能说所有的事你都去平铺直叙,纪录片也要讲故事,我们其实也是要用真经历来去让人去信服,让人来知道这件事情。
对话六
在后期剪辑的时候遇到哪些挑战?
丁超:
展示书法和他写书法的过程是比较难的,确实想了很多的招,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影片中他写“中国梦”那三个字的的时候,是有动画龙出现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动作去展现他的气势,这些都是后期去做的。因为如果只是单纯的拍完以后,其实是达不到艺术感的,最后就在想能不能通过对比、拟人化或者象征性的东西展现他的这种气势。当初是习总书记提出来的这个中国梦,作为中国人追求的一个目标,它的高度应该是不是简单的那三个字,它承载了更多的东西。毕竟书法是在纸上的,所以他这种气势和这种感觉,就需要用蒙太奇象征或者蒙太奇比喻才能展现出来。
对话七
在与欧德顺交流和拍摄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丁超:
其实他取得的成就和他对书法的这种痴迷程度,我觉得是成正比的,他沉浸在里面,乐在其中,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他喝酒回来以后也要用书法的形式去吐槽,也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他对中国梦的阐释这一部分内容,刚开始我们不知道他会这样子去阐释,但他说出来以后,我觉得我非常理解,并且大家都认可这件事,这两个是我觉得比较深刻的事情。
对话八
您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或观点?
丁超:
实际上这个片子是属于一个人物的传记类的片子,我想说大家能见到一个这样的书法家,把书法当成一个很痴迷的东西,而且还做出了一些成绩,并且他的书法拿出来以后,大家还能还是非常认可的,他这么阐释出来,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
还有一点是,以前咱们是说从楷书,篆书、隶书开始等等,突然发现这种甲骨文也能成为一个书法,而且还很有意思,当然也包括书法本身的这种魅力,最主要是突出这个点,还有一个有点像老顽童一样的这么一个感觉。能够让大家去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还有一个这样很可爱的人的存在,同时也能传达一些中国文化的东西,它本身无论是书法也好,还是甲骨文也好,这些文化都是非常值得保护与传承的。
扫描二维码,
进入更多非遗影像学术天地
查看更多:关于我们
执行主编:崔亚娟 徐燕妮
编辑整理:王欣怡
技术:王屹飞 李文飞
版式:张雅琴
统筹:刘广宇 朱靖江
本期主办: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学术支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
“中国节日志”编辑部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策展委员会
广西民族志影展策展组委会
技术支持:田野守望(重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