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声音 第五十八期(2024.10.11)丨《撷碎》《寻龙记》《胡同里,鸽声下》三位制片人访谈合集

文摘   2024-10-11 19:52   四川  

 田 / 野 / 声 / 音

   田/野/声/音

本栏目每期选择一位深耕于非遗影像的导演,以访谈的形式展示不曾看见的田野故事。其访谈文章均将在“年度非遗影像研究报告文集”中出版。

本栏目投稿邮箱:fyyx613@Sina.com










《撷碎》制片人张理哲

《寻龙记》制片人王子滔

《胡同里,鸽声下》制片人王诗然

访谈合集










采访人简介


张理哲

张理哲,来自中国,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






王子滔

王子滔,来自中国,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王诗然

王诗然,来自中国,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撷碎》

导演:Agustín Francisco Ibarlucía

制片人:张理哲


对话一

视频中保留外语原声,是为了保留真实还是希望使影片代入感更强?

张理哲:

导演Agust是阿根廷人,西语是他的母语。用母语讲述,和使用旁白的点子是一起出现的,一来,这是他本人探索陌生文化的故事和思考,自然要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二来,他也希望这种陌生的语言带来的观影体验,可以表达出和他在旅行和拍摄中的相似体验。



对话二

第11个镜头中,当撷碎和回忆这两个主题出现,画面中破碎的瓷器,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张理哲:

这些碎瓷片其实是一盏风铃吊灯,结尾同样的画面暗下来,就是店主王女士在闭店前依次关灯。

店里有很多陈设,这盏独特的吊灯最先吸引了导演。那时候不论是这家店还是瓷文化,他都还不太熟悉,单纯是认为这些碎瓷片组成的风铃很美。为了拍这个风铃,我们录了很多次,我想,那个屏住呼吸、静静地“等风来”的时刻,大概也是Agust开始感受这部片子传达出的那种“风味”的时刻。

当然,到了剪辑的时候,这个风铃在他心里就成为“破碎、收集、整理、重组”的一个代名词,作为店里许多碎瓷片创意设计的代表。




对话三

影片为什么选择用同期声而不是背景音乐,作为节奏和叙事的引导?

张理哲:

我们似乎都没考虑过使用背景音乐的方案,完全没讨论过。我是觉得影片中的视听元素已经挺“满”了,没有想要听到音乐的需求。关于Agust我认为他是不想再增加镜头中属于导演的主观性,而是希望尽量还原他眼中的景色和人物,那么摄影就会真实、实时地记录下现实中人们的演奏,影片中再现他们的音乐;现实世界中没有bgm,影片中就也不会有。




《寻龙记》

导演:Alain Patrick

制片人:王子滔


对话一

龙的文化其实要比想象中复杂在影片拍摄之前,都做过哪些准备呢?是如何确定这样一个主题?

王子滔:

短片原本的主题设定为 “龙文化文创”,主要拍摄 “大运河礼物” 这个文创品牌。在我和 Alain 导演进行前期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他对该文创品牌关于 “龙” 的设计很感兴趣,而且他觉得龙跟熊猫一样,是中国特有的真实存在的动物。基于此,我察觉到 Alain 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质,那就是他对龙充满好奇,有着寻找龙的视角。所以呢,作为中方制片人,我就把作品的思路调整为让一位来自马达加斯加的旅行者来到中国寻找龙的踪迹。我们一起去了北京前门大街、龙潭公园、白瀑寺这些地方,一边拍摄一边探寻历史中龙的痕迹,之后又通过采访文创品牌等方式来展现龙在现代社会的呈现。



对话二

在“寻龙”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王子滔:

在寻龙过程中,有两件事印象深刻。其一,我们在“寻龙”的拍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采访时,工作人员及游客了解到作品是关于外国青年来中国了解龙文化后,都极为积极地分享自己对 “龙” 的理解和看法,让我们捕捉到大量精彩的素材,从中能深切感受到国人的文化自信以及面向世界宣传中华文化的热情。其二,在书法创作室拍摄Alain学习书法的那天,恰逢马达加斯加独立日,Alain 导演拿着马达加斯加国旗在书法创作室与他的书法作品合影,让我透过这小小的文化交流窗口窥探到背后宏大的家国情怀。




对话三

在北海公园采访那对母女时,是如何与对方沟通的,以确保纪录片的真实?

王子滔:

那对母女是我们在北海公园偶然碰到的路人。当时我们正在吃午饭休息,看到了穿着龙纹样式服装的母女,Alain 十分兴奋,让我帮忙邀请这对母女参与拍摄。我与母女沟通后得知,她们是来自新疆的旅客,因故宫不允许旅拍入场,所以来到北海公园拍摄,机缘巧合之下与我们相遇。这对母女了解拍摄需求后欣然同意。拍摄前,我和女孩及其母亲沟通,让她们表达真实想法,未提前准备问题,以保障素材的真实性。小女孩十分机灵,回答亮眼。拍摄结束后,我和孩子母亲互换微信,纪录片成片制作完成后分享给了这对母女。




《胡同里,鸽声下》

导演:Joshua Luther Recido

制片人:王诗然


对话一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了解到了养鸽人的生活,最初期望传递的信息或情感是怎样的?

王诗然:

如果回归到最初制作这个片子的初衷其实是带外国人感受北京文化,所以我在选题的时候找了一个非常具有北京特色的风俗,希望能从这个风俗切入。但想展现的不仅仅是怎么养鸽子,而是老北京人的真实生活。




对话二

在拍摄的过程中,是否会担心镜头会对被拍摄者的行为产生影响?

王诗然:

其实一开始拍摄者甚至并不是很愿意接受拍摄,但通过几次造访让他跟我们熟悉起来,愿意接受拍摄,并且能在镜头下表现的很自然。他还给我们做了炸酱面和饺子,我至今都觉得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和荠菜饺子。拍摄结束之后正好是他60岁生日,我们还带了礼物去探访。所以其实当跟拍摄对象足够熟悉,他们在镜头下的行为就会很自然了。




对话三

为什么在影片结尾,鸽子放飞时,采用古筝作为背景音乐,而不是用鸽哨代替?

王诗然:

我们觉得鸽哨的声音有点尖锐,导演说像恐怖片哈哈哈哈,所以就没有用。因为是富有中国文化的片子,所以想要找中国传统乐器,当听到渔舟唱晚最后快板部分之后觉得特别合适,随着节奏加快,情绪是往上走的,伴随着鸽子在天空中飞舞,以及主人公六十岁生日的愿景,象征着无尽的希望飞向远方。









扫描二维码,

进入更多非遗影像学术天地

查看更多:关于我们



执行主编:崔亚娟 徐燕妮

编辑整理:王欣怡

技术:王屹飞 李文飞

版式:张雅琴

统筹:刘广宇 朱靖江

本期主办: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学术支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

“中国节日志”编辑部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策展委员会

广西民族志影展策展组委会

技术支持:田野守望(重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