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与书——第四十八期(2024.09.23)《戏台与相机》

文摘   2024-09-23 21:43   四川  

月与书

——翻检非遗影像的学术枝蔓。


本栏目每期推荐一本学术新著。内容系该著作的简介、书摘、书评以及节选等,力图为读者梳爬与非遗影像相关的学术枝蔓。

新书推荐

                                            2024.09.23 

                                                           第四十八期 


《戏台与相机


书籍信息:

作 者:罗安平著

定价:8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06月01日

页数:352

装 帧:精装

ISBN: 9787522800059

作者简介

///

罗安平,女,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人类学与新闻传播学。

内容简介

///

20 世纪初以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大量有关中国的文章。作者对这些文本进行研究,其著作《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极具意义。书名源于该杂志 1911 年一张照片,照片中戏台前村民因美国地质学家钱伯林拍照而转头张望。作者通过大量文献,析理出《国家地理》绘制中国及其西南形象的主要视点。著作运用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主题丰富,涵盖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作者为百年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其著作提供了检视跨文化表述的方法,也为当地学人的内部视角,对《国家地理》进行富有创见的批评。本书原计划研究美国《国家地理》里的“中国”,但笔者在这本杂志130多年的地理空间和时代大幕中游历一番后,发现一本书不可能容纳中国题材的博大与丰富,于是将舞台的聚光灯,聚焦于“西南一隅”,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对人类生存的空间进行比较性探讨。

内容选取

///

1. “世界就在我的花园里”,各种美丽的植物摩肩比邻,迎风招展,被 “我” 尽收眼底,远观近赏,这情景正是西方列强海外势力的生动隐喻。在英美海外殖民地遍及全世界时,花园里的世界,不能不令人联想到打开他国大门的坚船和利炮。

2. 《国家地理》的文本里,没有明确宣称此次考察的 “政治目的”,而是以游记的方式,描述怒江流域的地理、历史以及族群和文化。文章图文并茂,描述了大峡谷中的弓弩民族——傈僳族,这是《国家地理》第一篇详细的中国西南报道,在西方人传播的中国(民族)形象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3. 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国家地理》讲述的中国西南故事庞杂而零碎,其涉及的地域景观、人物形象、文化事项可谓丰富细致,却也犹如马赛克拼图般让人难以观得整体,因此,笔者本着“再发现”的研究思路,在尽量详细的文本梳理后,找到贯穿《国家地理》的四大主题,即植物采集、西南道路、生态文明与多样族群。这四个主题,犹如四部乐章,既以时代线索为经纬,又分别涉及生态、政治、经济与文化等不同领域。

4. 就在这些语不惊人的句子里,“香格里拉” 第一次出现在了人类的语言与梦想中。然后, 领事一行果然来到这个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the lamasery of Shangri - La)里,他们发现这里并不是想象的野蛮之地,而是不仅有东方的美丽与灵性,更有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宝藏。 主掌香格里拉的神秘人物已有 250 岁,他原是出生于卢森堡的聂斯托里派基督教传教士, 追寻着中世纪 “约翰长老的传说” 到远东传教,最终在信奉佛教的蓝月亮山谷建起一座香格里拉喇嘛寺 这位 “最高喇嘛” 看到世界在走向毁灭,他要竭尽全力为人类留下一个将来重生的文明宝库。

5. 本书梳理《国家地理》一百多年的文本,试图在多重镜像中思考跨文化相遇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地理》的镜像生产并非连续而统一,故笔者的论述只能依据其碎片化的、 偶然性的个案去 “归纳与演绎”。在这样的归纳与演绎里,笔者自知实际上是在从 “我” 的视角去 “看人看己”,那么,对他者和自我的认知,有多少被隐匿,又有多少被变焦了呢? 我的观看与言说,且留待 “ 看我” 之人的审视与评鉴。


目录简介

///

导论 戏台与相机:跨文明相遇

《国家地理》与中国镜像

第一章 落日余晖中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 世界新格局中的“地理知识”

第二节 摄影之道:传媒时代的文化表述

第二章 杂志里的中国镜像

第一节 时代聚焦:跨世界的五幕“大剧”

第二节 地理描述:从环境决定论到中国景观

植物采集:异域绽放与花卉王国

第三章 植物采集:世界就在我的花园里

第一节 审美、博物与硬货币

第二节 “中国教训”与植物地理

第三节 探险叙事的多重编码

第四章 植物猎人:“园艺学里的哥伦布”

第一节 “采花领事”乔治·福雷斯特

第二节 “博物学家”欧内斯特·威尔逊

第三节 “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

第五章 博物帝国与知识生产

第一节 “采集箱”与林奈分类法

第二节 西方科学与中国本土知识

西南道路:一点四方与四面八方

第六章 20世纪初的西南险道

第一节 东方气质:藤条桥与背茶客

第二节 时间他者:沿着马可·波罗的路径

第七章 亚洲战场上的滇缅公路

第一节 战时物资生命线

第二节 剪刀、“顶好”与“24道拐”

第八章 中国打开“野性西部”

第一节 新西南:战火中的混杂生长

第二节 “新亚洲”:扩大的地平线

生态文明:理想乐土与现世家园

第九章 寻找“香格里拉”

第一节 “香格里拉”诞生记

第二节 两个版本的未来

第十章 走进“大香格里拉”

第一节 百年路上“黑白之爱”

第二节 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文明

第三节 来自旷野的呼唤

族群形象:多样文化与多元世界

第十一章 老故事里的新面孔

第一节 弓弩手:好斗武士与驯服朋友

第二节 木里王:高贵王者与幼稚心灵

第三节 摩梭人:女儿国与闯天涯

第四节 民族形象:五彩服饰与族性表征

第十二章 文化:意义之网

第一节 巫术仪式:“恶灵和亡灵在操纵一切”

第二节 侗歌、传说与地方性知识

第三节 抢救之名:“原住民”缺场而民族志在场

结论 一本杂志与一个地方的相遇



///



编辑信息

执行主编:邓备 任露露

编辑:孙奥

技术:王屹飞 李文飞

版式:蒙明戈

统筹:刘广宇 朱靖江

本期主办:

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学术支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

“中国节日志”编辑部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策展委员会

广西民族志影展策展组委会

技术支持:田野守望(重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