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失语历史的多重讲述
摘要:《里斯本丸沉没》的成功,掀起了观众对于失语历史的探讨,影片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讲述了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始终,并传达出对历史失语创新表述以及对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获得了观众极高的评价。同时本片的成功也为其他失语的历史提供了表达路径,向世人传达出历史不会被遗忘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历史失语;多重讲述;生命伦理
作者简介
张安旗
山东艺术学院
2024级电影学研究
在读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简介
刘强
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编导系主任,教师二支部书记,教授,戏剧电影学硕导,山东省第二批签约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委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委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教委员会影视传媒委员会会员,山东省电影家学会会员,山东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委宣传部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
《里斯本丸沉没》:失语历史的多重讲述
2024年,一段失语的历史经由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重现在公众视野,截至目前已获得2400万票房的佳绩,随着热度的提升,票房仍在创造新高。影片通过“抢救性拍摄”“多方寻访”“知识考古”等方式,对这一失语的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还原,影片一经上映,便获得如潮好评。
一、历史失语:里斯本丸再讲述
1942年9月,载有1816盟军士兵的里斯本丸从香港开往日本,在途经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时,由于日军未在船上做任何有关运送战俘的标志,导致美军鱼雷击中货舱。且日军为防止战俘逃跑,进行为违反人道主义的监禁、射杀等行为,盟军绝望之时,位于东极岛的中国渔民挺身而出,营救了384位盟军士兵,遗憾的是仍有828人遇害。这一壮举在多年后被导演方励注意,最终凭借《里斯本丸沉没》将这一失语的历史重现于世人眼前。
图一:关键词“里斯本丸“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在里斯本丸题材的创作中,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创作受其文化语境的影响。通过检索,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研究热度在2006年时,因导演张鑫的《东极拯救》达到一波小高潮,之后趋于平息。《东极拯救》根据里斯本丸事件改编,通过嵌套的方式,将里斯本丸事件置于影片内核,表层叙事通过周灵和凯利前往东极岛的不同动机展开,但反响甚微,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民族书写的单一视点,历史仇恨的现实语境等多方面的叙事限定性,这些限制极大的影响了事件真实性的呈现,对于观众的信服力较为缺失。
直至《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导演方励以纪录片的形式再次讲述里斯本丸事件,既有多方位的视点,又有全新的影像叙事模式,使失语的历史逐渐为世人所知,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同时,这种纵横双向的叙事不仅保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又为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作出了艺术性探索以及历史价值的呈现。
二、多重讲述:失语历史的创新表达
2.1静态影像:历时性呈现
“历史是在现在的文化导向框架中对过去的诠释性表现。在这里,‘历史’是历史意识的成果: 通过回忆与记忆,过去以一种叙事的形式被诠释性地现在化了。”《里斯本丸沉没》的历时性呈现不同于格里尔逊式的阐释型纪录片,本片不仅运用了口述史的方式实现了年迈的盟军士兵对事件现场的讲述,还采用了静态影像的方式对当时受困场景进行艺术性再现。通过这种叙事方式,减弱了影片中方励导演画外解说地位以及引导色彩,使影片更具客观性。
整部影片以静态影像的方式完整的呈现出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始终,完成了事件的历时性呈现,在静态影像观看过程中,不是以声音带画面,而是画面主宰解说和录音,这正源于静态动画影像与身俱来的特性带给观众的沉浸感,“幻灯读物能引导观者的视点,为其“强制”提供更多细枝末节。”与影像不同,语言的叙述呈现抽象性,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进行自我体验,且过程中还会产生误读,这对于纪录电影的真实性呈现无疑是一大障碍,而导演在此处使用的静态影像,从最接近真实的原始素材出发进行制作,尽可能还原当时场景,给观众带来进入历史的沉浸感。其次,静态影像的呈现不同于叙述中情景再现的模糊式影像或搬演式影像,具有艺术性的同时,由于静态影像的清晰呈现带来的沉浸感,并伴随着录音和文字资料,这就实现了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也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极大程度的感染观众。影片中,在描述船舱中的盟军士兵用小刀划开遮布时的场景,在画面和文字感染力的配合下,向观众传达了当时的艰难处境,以及盟军士兵对于求生的渴望。
影片伊始,导演在影片中使用静态的动画影像已经告诉观众,这就是历史。同时静态影像的使用也离不开里斯本丸事件本身给人带来的震撼与巨大感染力,正是在这种条件的加持下,导演采用静态影像的方式才得以奏效。
2.2多重视点:共时性还原
《里斯本丸沉没》是导演在《后会无期》的创作过程中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在不断接触讲述者的过程中,从导演自身出发,先后接触了幸存者、家属等人,从中国的叙述角度出发,先后抵达英、美、日三国,以点带面,从微观到宏观,这种共时性的叙事方式,构建出了里斯本丸事件的真实图景,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全貌。
影片前期的讲述中,秉持着由个体引出群体的叙事过程,寻找真相的过程并不顺利,但却一步一步接近着真相。到达影片中期,大部分叙述者已经被引入,此时导演开始转换叙事方式,将每位叙述者穿插在里斯本丸事件的过程中,进一步还原事件原貌。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方励突破了2006年《东极拯救》的文化语境,抛开了历史仇恨,在《里斯本丸沉没》中没有批判任何一方,尤其是对日本施暴者的呈现上,大胆询问,小心求证,最终里斯本丸舰长后人呈现出对于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哀婉。同时美军向里斯本丸开火的炮手在资料中也呈现出无尽的悔恨,方励所做的只是在客观还原着当时情景,其目的是为了让这一事件呈现于公众眼前。但在方励的讲述中,这一切并非是这些人的错误,而是将错误的矛头指向了法西斯主义,进一步强调了影片的反战主题以及战争给社会与人性带来的创伤。
三、历史之外:生命伦理的复调表达
“艺术创作中的‘人’不应是作为‘符号’的人,而应是个体化的人。”《里斯本丸沉没》与以往纪录片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同,在纪录片《二十二》中同样是讲述日本侵略者对人民造成的伤害,郭柯导演在讲述故事本身的同时给予片中各种人物以生活化的塑造,以人文关怀的形式渗透在个体书写中,使人物摆脱符号的藩篱。而《里斯本丸沉没》中整部电影围绕里斯本丸沉没事件进行叙事,导演方励没有对人物采用过多的生活化讲述,而是通过资料、信件以及采访中的状态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具象化人物,同时对这些人物流露出具有人文关怀性质的生命关照。
片中两位战争中幸存的老人的表现,呈现出导演在拍摄时对生命的尊敬和关照,同时表现出面对痛苦的双重心态,一种是忘记过去,另一种是面向未来。丹尼斯·莫利想要忘记,他认为这给他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这使他采访时泪流不止,威廉·班尼菲尔德以乐观昂扬的姿态面对痛苦,在采访时欢笑不断,无论是哭与笑,二人都没有逃避生活、埋怨历史,以极强的生命力给予世人沉痛一击。另外,这种生命关照在导演采访时也细微地流露,在一封迟来的信件面前,他也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哀痛,借抽烟之名外出缓解,这种对生命伦理的关切也同化着观众的情绪,令人为之哀叹。
影片中一条隐晦的生命伦理传达是中国的林阿根老人。片中说他13岁时看到父亲出海没有回来,所以15岁时看到落水的英国人,想也没想就冲去救人。他对生命的尊重令人敬佩。林阿根的出现,让影片的关注点从英国上升到人类,他以最朴素的大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精神。
四、结语
《里斯本丸沉没》的成功,也无疑为世界敲响警钟,还有多少类似的事件没有被发掘,这仍需继续探索,但其成功也为这类事件提供了发声渠道,同时也向受害者、施救者传达出历史没有遗忘你们的坚定信念,也向施暴者发出警告,时间会流逝,但施暴的痕迹永存,正义永存,施暴者终将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EB/OL], https://piaofang.maoyan.com/dashboard/movie?movieId=1250604/
[2]程波.《里斯本丸沉没》:从尘封的史实到影像的史诗[N].解放日报,2024-09-19(009).
[3]图片来源于中国知网对“里斯本丸“关键词的检索,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
[4][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M].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1.
[5] 安冬.幻灯放映不只是静态演示:一种电影前史的视角[J/OL].电影艺术,2024(04):141.
[6]segelas.技巧作用于“真实”[EB/OL]:豆瓣,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160064/,2024-09-02.
[7] 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128.
[8]国玉霞.历史叙述记忆书写生命观照——纪录电影《二十二》的艺术探索与文化价值[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25(03):89-94.
小白驿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更多
非遗影像学术天地
执行主编:牛光夏
编辑:刘敬 李敏
技术:王屹飞 李文飞
版式:王洋
统筹: 刘广宇 朱靖江
本期主办:山东艺术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学术支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
与非遗影像专委会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
“中国节日志”编辑部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策展委员会
广西民族志影展策展组委会
技术支持:田野守望(重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