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与书——第四十七期(2024.09.09)《媒介化社会与少数民族发展研究》

文摘   2024-09-09 23:48   四川  

月与书

——翻检非遗影像的学术枝蔓。


本栏目每期推荐一本学术新著。内容系该著作的简介、书摘、书评以及节选等,力图为读者梳爬与非遗影像相关的学术枝蔓。

▷2024/09/09

星期一

第四十七期


新书推荐

媒介化社会与少数民族发展研究》


作者:林晓华

定价:56元

ISBN号:9787520307406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数:195

装帧:平装




About the author


作者简介

林晓华,新闻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原《成都商报》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新媒体理论与实务。一个调研报告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刊物采用(2012年),两次获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2007年、2012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在《新闻界》《出版与发行研究》《当代传播》《现代出版》《西南民族大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篇。








Directory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媒介化社会理论

第一节 媒介化社会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媒介化社会理论的内涵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播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主体自觉:少数民族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第一节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少数民族农民的媒介素养”调查活动的开展

第三节 “少数民族农民的媒介素养”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构建少数民族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第三章 “媒化”现状:民族地区“媒化”进程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大众传媒对民族地区农村的影响度

第二节 传统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农村的公信力状况

第三节 手机媒体在民族地区农村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第四节 主流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农村的影响力现状

第四章 对策思考:提升民族地区媒介的传播能力

第一节 民族地区大众传播的短板分析

第二节 提升民族地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的路径设想

第三节 民族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策略探究

第五章 深层模式:少数民族信息传播的“媒化”机制研究

第一节 “主体性自觉”与地方传统文化传播

第二节 “民族文化屏障”与区域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第三节 “媒介化社会”与传统节日文化的变迁

结语:媒介化与欠发达地区社会变迁

参考文献

附录:历次调查问卷

后记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


内容简介




《媒介化社会与少数民族发展》一书的研究主线为媒介化社会与少数民族发展。研究对象是:大规模的社会“媒介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素养问题;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农村居民信息传播的深层模式。全书力求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发展探索信息化发展之路。



Summary of content


内容摘要

1. 媒介为我们构筑了现代生活的外部世界,然而这又是一个虚拟的、变形的世界。这种经过精心建构的“媒介现实”与现实的真实情形有很大区别,并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很大程度上是第二现实,是“虚拟的现实世界”,或是“象征性的现实”。为什么媒介展现的多是不真实的世界?这因为媒介是身不由己的。

2. 通过数次对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媒介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多数农民对媒介内容的认识处于“模糊化”状态。所谓“模糊化”,是指人们觉察到媒体内容有部分真实,部分虚假;但关键的问题是无法分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我们把农民这种无法辨识媒介内容的状态,称之为“模糊化”。

3. 媒介化社会,是指一个全部社会生活、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在媒介上展露的社会。媒介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媒介影响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

4.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大众传播已形成以党的报纸、杂志、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为主体,都市报、文化服务类杂志、广播电视系列台为两翼的传播体系,同时,积极开发、发展、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

5. 在“硬件”——民族地区农村外在的传播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之后,“软件”的问题——农民对于大众媒介,能否发挥主体性自觉,提升利用媒介的意识与能力,就成为下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

6. 根据上文对农村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情况的分析,结合目前中外学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政府传播在农民媒介素养的培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7. 发展传播学理论认为,对于相对封闭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媒介种类的多元和媒介上新闻、资讯内容的增多,对于该地区人们观念的现代化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农村传播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传播上,我们认为:大众传媒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

8. 民族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现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总体原则是:因地制宜。即针对农村的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应该因地制宜,多种方法并举。提倡“一地一策”“一村一策”,甚至于“一山一策”等。

9.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民族地区农村大多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如何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成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切实有效地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10. 信息的效益不是永恒的,观念的变革才具有长效性。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欠发达地区农民相对落后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逐步形成积极开放、开拓进取,立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思想,并能够利用大众传媒来获取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与知识。如果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有了本质的提高,农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既然大众传媒已成为影响农民思想观念的重大因素,那么大众传媒,尤其是涉农媒体如何改变目前“传者中心”的局面,在占全国约一半面积的欠发达地区农村进行有效传播?在我国乡村振兴语境下,涉农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由此显现。








编辑信息

执行主编:邓备 任露露

编辑:孙奥

技术:王屹飞 李文飞

版式:蒙明戈

统筹:刘广宇 朱靖江

本期主办:

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学术支持: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委会

“中国节日志”编辑部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策展委员会

广西民族志影展策展组委会

技术支持:田野守望(重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