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赊小鸡赊小鸭(梁雅朗读)

文摘   文学   2023-04-12 20:26   山东  



点击上面可以收听梁雅的朗读


八十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们也向往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计划着在家里喂养一些鸡鸭等家禽,长大后换些钱来补贴家用。但在鲁西南的农村,那时候没有什么经济作物,生产的粮食除了交公粮和留给自己家里生活外,不足以再拿出来多余的粮食换钱用,每家每户在经济上还是比较紧张的,很多家庭连买小鸡小鸭的钱都凑不起来。但聪明勤劳的人们总能想到解决的办法,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就开始做赊小鸡赊小鸭的买卖,既解决了农民买不起小鸡小鸭的问题,又解决了小鸡小鸭的销路问题,这应该是中国商业销售模式“铺货”的雏形。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农民手头最紧张的时候,赊小鸡赊小鸭就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矩。通常是在梧桐花开的时候,外地的小商贩就会挑着小鸡小鸭进入到村庄叫卖:“赊小儿鸡来……赊小鸭……”声音抑扬顿挫。他们用扁担挑着用竹篾编制的扁箩筐,加个盖子,走街串巷到处叫卖,后来也有骑自行车的,后座跨个放着几层小鸡的木头箱子。听到叫卖声音的婶子大娘们都会陆续走出门来,围着挑选几只、十几只小鸡苗或者小鸭苗,没顾上回家拿工具的,就直接用簸箕、竹筐或者褂子的前襟兜着小鸡、小鸭,让贩子过数、记账,然后拿回家里喂养等都秋天鸡鸭嬎蛋卖了钱或者有了其他收成,小鸡小鸭贩子就会来收账,婶子大娘们都会如数还账。

 


那时候后农民基本上都不会辨别小鸡小鸭的性别,小公鸡小公鸭都不受欢迎,因为农民养鸡养鸭的目的就是为了长大后能下蛋换钱,要是长成公鸡、鸣鸭(公鸭)的话感觉是白白养了一年,卖活物也换不几个钱。当然鸡鸭贩子是有承诺的,如果长大后成了公鸡或者鸣鸭,收账时会比母鸡母鸭的价格便宜很多,甚至有的小鸭贩子承诺如果长成了“鸣鸭”,不要一分钱,那时候农村很少有吃鸭子肉的,更何况公鸭不嬎蛋。就像现在的人搞投资,没有回报或者汇报率低的项目,谁愿意往里投钱呢?

 


毛茸茸的小鸡小鸭很可爱,孩子们听到“赊小鸡赊小鸭”的叫卖声也会围过来,学着大人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挑选一番。小鸡贩子就会大声呵斥小孩子们,不要他们乱摸,因为据说是小孩的手温度高,小鸡小鸭被抚摸后会生赖或者死掉。到现在也没弄清楚这个说法是真的有道理,还是当时大人吓唬调皮小孩子的谎言。

 


母亲每年都会赊十几只小鸡,放在提篮或者纸箱子里养着,底下铺上干净柔软的布,气温低时还要将篮子用布包起来进行保暖。每天定时喂些泡过的小米,有时还拌上些白菜叶。白天会敞开口晒晒太阳,晚上会罩上布挂在梁上或者放在位置比较高的地方,怕小鸡跳出来跌伤,或者被猫、黄鼠狼偷吃。等小鸡长出羽毛、翅膀硬了,有了自我保护意识,能听懂呼唤声时才撒开散养。再等小鸡长出了全毛,就不用专门照顾了,小鸡晚上会随着母鸡飞到鸡架上或者树上睡觉。

 


等到秋天,小鸡小鸭贩子会准时来“秋后算账”,村里人都会把钱如数还上,如果谁家一时差钱,也会向邻居借上几块钱,不让他们跑第二趟。有的人家会在还账的时候说,其中几只长成了公鸡或者鸣鸭,贩子们也并不去验证公母,就按照她们的说法结账。当然也会有特殊的情况,如有的被黄鼠狼叼走了、有的被猫吃了,有的得瘟病死了,有的人家只剩下两三只,甚至还有的全军覆没。但农民们都会按当初谈好的价格也把钱交给小商贩,没有赖账的。当然,小商贩虽然不去核实真假,但是也给予适当优惠和照顾。

 

鲁西南的农民朴实,虽然穷但守信用。那时候不光赊小鸡赊小鸭,还赊猪秧子、小牛犊,以及油盐酱醋、化肥种子,甚至吃药打针、建房修路,没钱付账的时候都会说一声:先记在账上哈!等到秋后鸡蛋、禽畜等换了钱或者棉花卖了钱,都会主动去还上,卖家也不会因为赊账而提高价格。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那时候的农民就是这样认为,赖账会被人看不起,会被人戳脊梁骨。

 

“赊小儿鸡来……赊小鸭……”,这吆喝的声音已经远去,但诚信应该留下来。

感谢菏泽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主持人  梁雅  友情朗读。





管天管地管空气
包罗万象,传递社会正能量 鸡毛蒜皮,笑看世间众生忙 顺其自然,无偏无倚以禀受 随遇而安,不悲不喜勿慌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