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元宵节吃饺子

文摘   文化   2023-02-05 15:29   山东  


魏新老师的公众号“魏道泉城”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元宵的元宵》,记述了关于元宵和汤圆的区别、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内容,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而又意义深远,值得大家品读。

 

我比魏新老师年长几岁,小时候生活在鲁西南农村地区,魏新老师又是自幼生活在曹县城里,我所记忆的鲁西南农村元宵节和魏新老师有所不同。

 


小时候在农村地区,大都称元宵节为“正月十五”或者简称为“十五”,又被称为“小年下”,意思是过了“十五”,年下(春节)就结束了,和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含义不同。90年代初我刚刚在县城参加工作的时候,虽然规定有放假时间,但正式开始上班时间都是在正月十五之后,有的甚至是“二月二”以后。

 

小时候过十五就类似于过年下,在老家秦滩集周边的村子,都是和大年三十一样,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喝汤”,也就是下饺子,很少有人家吃元宵,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元宵节没吃过元宵,都是吃饺子。

 

饺子,在北方人们的饮食习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很多南方人的眼中,北方人的所有节日都有一个共同,就是饺子,元旦吃、春节吃、中秋节吃、立冬吃、冬至吃,家有喜事或者改善生活的时候还吃,就连端午元宵节等有专属美食的节日不吃粽子和元宵,而是吃饺子。

按照历史传统,元宵节吃应该是要吃元宵的,但为什么小时候我们周边的村子都不吃元宵呢?这应该和鲁西南农作物种植分布有关系。无论是北方的元宵,还是南方的汤圆,主要原料是大米面,鲁西南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几乎不种植水稻,在当时的那个物质交流不发达的年代,鲁西南农村的人们想吃元宵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倒是县城里面在每年元宵节的时候,街头上会有“滚元宵的。我工作以后,每年的元宵节都会在成武县城的南隅街头看见滚元宵的小推车,幌子上写着“曹县李家元宵”,并配合着吆喝:“元宵,元宵,曹县黑芝麻元宵!”这个元宵,不知道是不是和魏新老师小时候吃的元宵“一脉相承”?


鲁西南地区有元宵节放烟火的习俗,在农村地区还有新女婿过十五要带烟火的规矩。小时候正月十五下午早早的吃完饺子,便等着晚上看烟火。其实是早就打听好了的,哪家有来“过十五”的新客(kei),准备了多少烟花?哪些富裕的人家还买了烟花,小伙伴们便早早的去人家门口等着燃放,看完这家再急急忙忙跑到那家,乐此不彼。火树银花,映红的都是一张张幸福快乐的小脸庞,


最有吸引力的是村里组织放“拉拉鞭”。所谓“拉拉鞭”就是将各种各样的鞭炮和“气火子”(类似钻天猴)混编在一起,负责拉的人“全副武装”,将长长的拉拉鞭缠在腰上,挎在肩上,一边燃放一边拉着往前走,各式鞭炮齐鸣、电光闪烁、到处乱窜,场面很是震撼,人们跟着拉鞭的人左蹦右跳、欢呼雀跃,几乎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那时候如果有哪个村子正月十五放“拉拉鞭”,周边的村子里的人们都跑去观看。但有一定的危险性,很多人在观看时中被引燃了棉裤棉袄,但却因为兴奋过度感觉不多,直到烧疼了皮肤,才慌慌张张的将火掐灭。

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提升,农村地区一样可以吃到元宵和汤圆,城区之内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元宵节的城市已经没有了烟火气,却是灯火越来越辉煌,大街小巷,霓虹闪烁,多姿多彩,也算是不亚于以前的热闹气氛吧。


元宵节,吃完了水饺、看完了烟火,这个“年下”就算结束了。回望过去,小时候的元宵节,烟花没有现在绚烂,元宵没有现在齐全,生活没有现在斑斓,更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但却有说不尽的快乐。

生活越是简单越是快乐!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管天管地管空气
包罗万象,传递社会正能量 鸡毛蒜皮,笑看世间众生忙 顺其自然,无偏无倚以禀受 随遇而安,不悲不喜勿慌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