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故乡的土屋(梁雅 朗读)

文摘   文化   2024-02-05 12:08   山东  

土,是地球上最原始最普通的一种物质,特别是在广袤的鲁西南大平原上,到处都是土。土地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没有农业生产就没有粮食、没有生活物资,就没有一切。在这片土地上还流传着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说是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捏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随手扯了一根树枝,使劲抽打泥团,泥团便星星点点的滚落在地上,也都变成了人。后人说,女娲亲手抟黄土捏出的泥人变成了富贵的人,用树枝抽打出来的泥人变成了贫贱的人,因为树枝抽打的的泥团大小不均匀,且有很多不完整的,就又有了高、矮、胖、瘦的区别和瘸子、瞎子、聋子甚至肢体残缺的残疾人。

小时候大人们说人是泥做的,所以用手在皮肤上一搓,都是泥。在鲁西南农村,房子是泥土的、院墙是泥土的、灶台是泥土的、道路是泥土的,即使是稀罕的砖瓦、陶瓷,也是用泥土烧制的,可以说整个村子都是用泥土建造的。我的老家在成武县大田集镇秦滩集村,是鲁西南大平原深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据传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据《成武县地名志》记载:此村为秦时所建,因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形成土坛。后秦姓迁来傍坛定居,又成了集市,故名秦坛集(据断碑记载),由于坛和滩谐音,遂演变为秦滩集。我就出生在这个村子的一个土屋子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农村小孩大都是出生在土屋子里面,那时候生孩子基本上不去医院,大都是接生婆接生,叫“拾小孩”或“拾娃娃”,我也是被我们村的接生婆“拾来的”。小时候听奶奶讲过,父母之前有过一个孩子,但是夭折了,所以在我出生的时候,父亲便把家里的门鼻子、门链子等都用红布条包了起来,防止风吹动这些东西发出响声惊吓到了我,以免出现意外。我就是在这样的土屋子里面生活了十七年,直到考上了中专去外地上学。

纯粹的土屋在老家叫“土棚子”,就是除了梁檩等,墙体、屋顶全是用土建造的,几乎不使用砖瓦。到我记事的时候再建造房子,已经普遍使用砖瓦了,屋顶不再是用土“捶顶”,而是全部“瓦瓦”wà、wǎ被称作为“瓦屋”,但墙体大部分仍是泥土的。

老家建造房屋都是就地取材,大概的过程就是准备材料、“打地工”“打砖碱”、挑(tiǎo)墙、上梁、瓦瓦(wà、wǎ)、封顶起脊等,过程看起来不复杂,但在物质生活匮乏和盖房过程全是人工的年代,新建一座房子,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件大事,也要花去多年的积蓄。记得小时候就听父亲说过,贫苦人家盖房子不能等把钱攒够了再盖,都是先借钱把房子建起来,然后再慢慢还账,如果是等把把钱攒够了再开始盖房子,可能一辈子也盖不起来。这或许就是城里人按揭买房的雏形吧。收入都是在提高的,物价也是在上涨的,越早建房、买房就越省钱,这也体现了农民朴素的价值观念。

屋子的土墙一般一尺二厚,大概四十公分,一般要挑tiǎo三茬墙,家庭条件好的“砖碱”打的要高一些,也就是用砖砌墙到二分之一处,俗称“腰子碱”,如果在村里的看到这样的房子,说明这家比较富裕。土屋窗户一般留的都很小,特别是后墙一般都紧靠邻居,几乎不留窗户,也有时掏一个三角形的孔洞,用来通风。所以土屋子的采光一般都很不好,除了当门这间比较亮堂外,里间即使是在白天也很暗。窗户在冬天用纸或者塑料布糊上,用于保暖,在很多人家的窗户外边,往往铺上一些麦秸,用木板或者砖块做个外挡,便成了一个鸡窝,是鸡嬎蛋的地方。让鸡把蛋嬎在这里,可以避免遭到其他动物的破坏。

那时候建造主房一般是三间或四间,叫“堂屋”,四间的堂屋会在建造时就隔开一间,叫“小堂屋”。三间的堂屋一般不隔断,但为了居住方便,会用“房箔子”隔断,里间是卧室,外间叫“当门”,用于待人接物,类似于城里住房的“客厅”。隔断用的“房箔子”是用高粱秆编成的,除了起到隔断的作用,上面还能挂一些针线、鞋帽、秤杆等日常用品 可以说是有多种用途。听夫人经常说起一件事情,她姥姥会把八月十五的月饼用纸包裹起来,卡在房箔子上面,等到放寒假走亲戚时,姥姥会把月饼取下来,当作宝贝似的给外甥女吃,不过这时候月饼已经很硬很硬了,也不好吃了,只好放到锅里馏透,但还是甜甜的味道。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老人疼孩子的方式就是把好吃的留给他们。

土房子留下了很多童年的记忆。寒冷的冬天,吃过晚饭便早早躺进母亲暖好的被窝里,一觉醒来,发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或纳着鞋底、或补着衣裳;炎热的夏季,蚊子惹人心烦,捉几只蜻蜓,放在土屋的蚊帐里面,希望能把烦人的蚊子吃掉;春秋天是最舒服的季节,躺在土屋的床上,呆呆地望着屋顶,幻想着自己是董永、是许仙,是杨宗保、是薛丁山,会法术、会劈山,能娶得娇妻,能除暴安良,能呼风唤雨,能造福人间……也幻想着自己啥时候能够脱离这昏暗的土屋,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少年的幻想总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长大后才知道人生坎坷、现实维艰。

冬日暖阳下,土屋的墙上挂着牛耕绳、土坯模子、锄头等农具,还有辣椒、大蒜甚至玉米等,人们随时取用。大人和小孩都喜欢在土墙根下晒太阳。大人们抽着自己卷的土烟你一言我一语或东家长、西家短拉着家常,或你怼我、我怼你抬着闲杠,或吹嘘自己经历和知道的新鲜事。小孩子们则叽叽喳喳挤过来挤过去,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乐此不疲,满身的暖和。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农民生活渐渐富裕,砖瓦房渐渐替代了土房子。现在再回到农村,几乎见不到了当年的土房子,到处都是水泥地、水泥路、钢筋水泥房子,道路平坦宽阔,房屋宽敞明亮,如果哪个村保了几座土房子,我估计会成为大家争相参观、拍照的网红打卡地。

社会总是在进步,时代总是在变迁,故乡的土房子虽然令人怀念,但不是人们向往的美好宜居生活。我想,故乡的土屋只是一代人的怀旧心结,但也不要过度留恋。


感谢菏泽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梁雅  友情朗读

鲁西南记忆——小时候不能吃(梁雅 朗读)

鲁西南记忆——遥远的济南(梁雅 朗读)

鲁西南记忆——童年的广播(朗读:梁雅)

鲁西南记忆——洋车子(梁雅朗读)

鲁西南记忆——鸡蛋茶(梁雅朗读)

鲁西南记忆——卖棉花(朗读  梁雅)

鲁西南记忆——老墙上的仙人掌(朗读 梁雅)

鲁西南记忆——箢子(朗读 胡艳玲)

管天管地管空气
包罗万象,传递社会正能量 鸡毛蒜皮,笑看世间众生忙 顺其自然,无偏无倚以禀受 随遇而安,不悲不喜勿慌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