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晚饭的时候,女儿说她们单位去村里做调查写报告,报告上出现了“家后”这个词语,大概过程是问询村里的一位老年人,她说某个事情就发生在“家后”,当时调查的年轻同志认为“家后”就是家的后面?就问是谁家的后面?老人说:“不是谁家后面,就是家后,俺 庄家后。”
我也是好久没有听到或说起过“家后”这个词语了,就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女儿解释。家后,是小时候常说的一个方位词语,一开始表达的意思就是家的后面,因为鲁西南的村子大都是迁徙而来的,看看很多村庄村碑,大都会记载着“明洪武年间,由某某地方迁入” 的类似文字。当时的村子小,住家也少,人们为了便于记住方位,便以自己的家为参照,有了家东、家南、家西、家北之说。鲁西南的房屋和院落朝向都是坐北朝南,北面就是家或村庄的后边,便把“家北”习惯称为“家后”。
相对于家的前边来说,家后比较阴冷荒凉,也没有人气,家后便成了一个村子里面偏僻之地的代名词。后来由于人口增多或村庄扩建,虽然原来叫家后的那个地方也建设了房子、也有了人家,但是由于人们的习惯性叫法,“家后”便也成了一个村子中特定地方的代名词。村里谁家的猪羊跑丢了,邻居们就会提示说:“到家后去找找吧”;谁家的孩子到点了不回家吃饭,邻居也会提示:“刚才看见你家孩子和二糕在家后玩呢”。 尽管这个地方现在成了比较繁华的地方,但人们仍然称之为“家后”。
我们村的“家后”,在村子的西北角,是高低不平的大坑,没有水,但长着杨树、槐树、榆树、楮桃、枣树、楝树等树木,属于别人家闲置的宅基地,尽管“家后”的家后也建起了砖瓦房,但因为平整土地、建院落费时费工,便一直荒芜着,是名副其实的“家后”。
家后相对村里其它地方来说比较安静,大人们很少光顾,却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一到放学后或节假日小伙伴便三五成群到“家后”玩耍,丢沙包、打尜、打四角(方言:当啪叽)、踢毽子甚至爬到树上“摸瞎”(类似于蒙住眼睛捉迷臧)... ...经常玩的不亦乐乎。春天在这里偷过青杏,家后的杏树非常高大,小孩子即使爬到树上也够不着杏子,便用碎砖块或者土坷垃投掷杏子,青杏掉下来,大家便去抢,啃到嘴里又苦又涩又酸,但每年都会尝一次;夏天暴风雨过后,便去捡被风刮落的树枝,嫩叶回家喂羊,树枝存起来烧火;秋天去穿杨叶,穿满整个绳子,就像拉着一条跳动的蟒蛇高高兴兴回家;冬天虽然很冷,但下雪了会扫出一片空地,用拴绳子的小棍支撑起筛子,捕捉觅食的麻雀。
后来,七零后、八零后长大了,家后慢慢的无人光顾,家后这个词语也只有村里的老年人经常提起,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现在回到老家,偶尔到家后看看,早已没有了之前的枝繁叶茂、童声鸟鸣,已是断壁残垣、荒草满地、荆棘丛生。
一个地域名词,会承载一个地方的记忆,延续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一个地方的发展,蕴含浓厚的风俗文化,即使这个地方的标志物消失了,但人们仍然会用原来的名字称呼他。比如菏泽的三角花园——三角花园拆除很久了;曹县的跃进塔——跃进塔早就没有了;成武的朝阳饭店——早就拆迁了……等等。
“家后”,不是家的后面,是鲁西南农村的一个特定地域名词,承载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它或许即将会成为历史,慢慢被人们忘掉。
回忆过去,珍惜当下!
感谢菏泽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梁雅 友情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