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可以收听:梁雅朗读
故乡的土路,曾经那么的令我讨厌,现在却又是那么的令人怀念。
我的老家在成武县大田集镇秦滩集村,是鲁西南大平原深处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据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成武县地名志》记载:此村为秦时所建,因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形成土坛。后秦姓迁来傍坛定居,又成了集市,故名秦坛集(据断碑记载),由于坛和滩谐音,遂演变为秦滩集。
小时候走过的路,没有柏油路、水泥路、石板路……都是土路。那时候农村几乎没有机动车,人们出行大都是自行车,干农活都是用地排车,乡间的土路大都不宽,但也不显得拥挤。
鲁西南农村的土路虽不蜿蜒,但却大都崎岖不平。我们村子的土地比较特殊,临近村庄的是沙土地,距离村庄较远的却是淤泥地,沙土地干活省劲,土路也较为平坦,但粮食产量低;淤泥地干活费事,土路凹凸不平,却能丰收粮食。比如下完雨,雨停了之后沙土路便可以行走,淤泥路却非常泥泞,泥巴粘鞋,让人寸步难行。但干旱的时候,沙土路会起很深的醭土,也会阻碍我们前行,而淤泥路则显得干净硬化、利于行走。事物都有两面性,小时候不懂得这样的哲理,虽然下雨的时候反感淤泥路、干旱的时候反感沙土路,但却意识到了淤泥地和沙土地各有好处。
小时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大都是28载重自行车,不是现在的轻便自行车。载重自行车比较笨重,灵活性差,很多人骑车技术不行,在不宽的土路上也会发生“交通事故”,两个对面骑车的人,会像专门瞄准了似的,车子硬生生的撞上去。不过农村人朴实,都是乡里乡亲,又加上是土路,速度不快,也不会造成身体伤害和自行车的损坏,大都是相视一笑,扶起车子各走各的。
在农村的土路上骑自行车,不光需要技术,还需要体力。那时候大金鹿自行车可以载重四百斤,有做生意的需要骑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没有一定的力气,是不能负重骑行的。人生就是这样,为了生活,再远的路、再累的活,咬着牙也得往前走。
我的初中是在桃花寺中学上的,虽然离家只有六里地,也就是三公里,现在想想很近,我平时跑步起步就是五公里,三公里能算多远?但因为当年都是乡间土路,那时候感到有好远。村里的小伙伴也都是住校学习,那时候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周六上午还要上一上午课,但下课铃一响,同学们便飞快的跑出教室,找到自己的自行车,迫不及待的往家里赶。虽然离家只有一周、距离家的路程也不远,但回家的心情却异常期待,仿佛看到了母亲做的热气腾腾的面条和令人馋涎欲滴的炖菜。一个人,无论离家有多久、距家有多远,家总是港湾,总会让我们魂绕梦牵。
几十辆自行车在乡间土路上排成一排,虽然尘土飞扬,但却是欢乐无限,看起来也很壮观,偶尔前面的同学不慎摔倒,后面的自行车就会倒下一片,男生故意大叫,女生惊叫连连,但都不顾一身泥土,重新起来骑车,归心似箭,依然是笑声一片。
故乡的土路最难走的是在夏天下雨后、冬天化雪后,道路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十分难走。湿滑泥泞的土路,有时粘的没法抬脚,有时滑的趔趄难行,特别是化雪后的土路,白天化了夜里冻、夜里冻了白天化,甚至十几天都没有好路走,让人们难以出行。这也是我小时候讨厌土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时候跟着大人卖棉花、交公粮,都是拉着地排车到棉厂、到乡镇,几百上千斤的东西,父亲在前面拉,我在后边攚,双腿绷直,双臂用力,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快到棉厂、乡镇的时候才有一小段公路,才会轻松很多。小时候的奢望,就是盼望村里能修上柏油路,这样拉地排车就不会再累能狠了。
现在,通往村里的道路早已用水泥硬化,小时候令人讨厌的土路几乎没有了,干体力活也可以省力了,但是农耕生活已经机械化,在老家连个地排车很难找到了。几十年间,生活变化覆地翻天。
人的思想理念会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小时候令人讨厌的事情,现在回味起来却觉得让人留恋,小时候泥土的味道也让人怀念,现在生活在到处是钢筋水泥的房屋建筑中间,反而觉得是丢掉了自然的馈赠,远离了泥土的滋养,变得不再朴素、不再浑然。
如今,再回到老家,好多小时候走过的路都消失了,或者因为修了水泥路而废弃了,但每每想起,那些路却是一直都在心中,记忆着我的人生足迹,也引导着我走向外面的世界,让我闯进了城市。今后,更会在心中一直无限延伸,直到抵达生命的圆满。
回忆过去,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