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石槽(朗读 董瑾)

文摘   文化   2023-08-28 18:08   山东  

点击上面可以收听

作者:管廷军  朗读:董瑾


我小时候记事比较晚,上小学之前的事情几乎没有记忆,但是对生产队分农具抓阄的事情却记得比较清楚。那时候,鲁西南农村地区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集体劳动模式,生产队要将农具分到各家各户。因为农具不一样,没法满足各家的需求,只能采取抓阄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分配农具。印象中生产队将犁子、耩子、耘锄、耕绳、大瓮、大缸等排在牲口棚的院子里,将名称一个个写在阄上,谁抓到啥就是啥。我那时候已经七岁,还没上学,就跟着大人去参加抓阄,轮到我们家的时候,父亲就让我去抓,在众目睽睽之下我感到非常腼腆,便快步上前随便捏了一个纸团,父亲打开一看,是个大石槽。

 


石槽,顾名思义,是用石头打制的槽型器具,以前在农村,是用来喂养牲畜的器具,类似于动物的“饭碗”。形状大小不一,喂猪的叫煮食槽,形状较小;喂马的叫马槽,喂牛的叫牛槽,其实马槽和牛槽基本是一样的,放在马圈叫马槽,放在牛圈就叫牛槽,唯一的区别是马槽放的位置要比牛槽高一些,因为马比牛高大,方便吃草料。

 

鲁西南地区的石槽都是来自羊山。羊山位于金乡县羊山集镇,距离老家成武县大田集镇秦滩集村30公里左右,出产优质的青石。小时候家里盖房子打“砖碱”(盖房子的时候墙体基础,防止反潮,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字)用的石头,还有石磙、石磨、石碑、捶布石、井边石以及后来做混凝土的石子等,都来自羊山。羊山的青石,是以前鲁西南地区重要的建筑和生活材料。

 

羊山本来是一座石头小山,经过多年的开采,现在已经没有了,矿坑形成了一个湖,被开发成了旅游度假区。羊山在鲁西南地区非常著名,除了因为出产石头,还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是著名的鲁西南战役主阵地,又叫羊山战役。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过程中,于1947年7月14到7月28日在羊山经过艰苦激烈的争夺战,全面歼灭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整编六十六师,收复了鲁西南地区,从而打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大门。现在羊山建有鲁西南战役纪念馆。

 

那时候羊山的石匠制作石槽都是手工打制,将一块几百斤甚至几吨重的青石,单靠手工打制成一个个规则的石槽,费时、费工,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用羊山的青石做成的石槽厚重坚固,一条条纵纹,一道道横纹,均匀整齐,也体现了石匠们的精湛技艺。

 


马槽和牛槽比较大,在内侧边缘有2-3个圆孔,用来固定拴牲口的绳子,底部也有一个孔,平时堵着 ,是刷石槽时放水用的。喂养牲口的草料不是每次都会被吃的干干净净,有时候剩余的草料时间久了会腐败变质,所以要经常清洗石槽,否则牲口也会吃坏肚子。那时候牲口承担着耕作的重要任务,农民照顾牲口比照顾自家的孩子还上心。猪石槽相对较小,直接放在猪圈里。猪的特点是到处乱拱,石头做的猪石槽比较重,可以防止猪吃食的时候将石槽拱翻。石槽,本来就是根据牲畜的特性和生活的经验制作的器具,简单而实用。

 

羊山的青石质地坚硬,打制的每一个石槽都能用几代人,有的老石槽连大人们都不知道是有多久的历史了。老石槽边缘或被牛马,或被驴骡的脖颈撕磨,舌唇舔磨,变得光滑细腻,很有类似于老物件那种包浆的感觉,留下了不知多少的岁月痕迹。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马牛骡驴等牲口也逐渐退出了鲁西南农耕历史的舞台,石槽也没有了使用价值,慢慢被遗弃,有的散落路边,有的没在荒草,甚至有的被填埋在坑里,慢慢被人遗忘,成了快消失的记忆。

 

近年来,由于收藏热的兴起,遗弃的石槽又重新被人们利用起来,不过已经不是用来喂养牲畜了,而是将石槽结合石磨等其他物件,制作成鱼缸水池、假山盆景、小桥流水等艺术摆件,或摆于院落,或陈设客厅,别有一番亲近大自然的风情。特别是石槽的形状类似于聚宝盆,寓意着聚财纳福,更被一些生意人青睐。

 

石槽,一个即将遗落在乡间的记忆,又被人们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从喂养牲畜的粗俗器具变成了文人雅士青睐的艺术品,这一用途的改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巨大变迁。

 

回忆过去,珍惜当下!

 

感谢菏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董瑾 同志友情朗读。(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管天管地管空气
包罗万象,传递社会正能量 鸡毛蒜皮,笑看世间众生忙 顺其自然,无偏无倚以禀受 随遇而安,不悲不喜勿慌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