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区实践感悟
游戏玩法不用说、不用教
孩子的探究只有精彩和更精彩
终于师幼和解,放过了彼此
——
南京东郊二幼
余金枝园长
4月26日晚上十点半时分,我在微信里收到南京东郊二幼余金枝园长发来题为“游戏现场”的视频,还附了一条留言:陈老师,能请您指导一下吗?谢谢。
我点开视频,瞬间就被震撼到了。这段1分34秒的视频,是从 “儿童视角”出发的诱导区在幼儿园的教学环境中的一次完美的体现。我接连看了两遍,随即将视频转发给了Kevin,还打上四个激动的表情。
不妨我们先看一下这段激动人心的视频。
东郊二幼诱导区试点班一镜到底
激动之余,我们对推行这事的人和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晚,我和Kevin就迫不及待地和余园长约时间。
4月27日周六下午三点,我们仨如约接通了视频电话。余园长笃定且有条理地和我们分享她的教学理念和推行“诱导区”的具体过程。
01
自由游戏胜过重复劳动
我们的聊天是从前段时间很火的徐海路幼儿园开始的。Kevin说,相比徐海路幼儿园里的劳动,东郊二幼呈现出的孩子学习方式和状态更值得在幼教领域推广并被借鉴。
在我看来,东郊二幼和徐海路幼儿园有一个相似之处——孩子们都在专注地忙着“做事”。但环境上的相似掩盖不住内核的截然不同: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徐海路幼儿园的出圈视频以劳动为主,小朋友们有模有样地做着大人的“活”。
说实话,和让孩子小手背好听老师讲课,或者操作成年人精心制作的教具,甚至是拿着用各种材料(纸、塑料、超轻粘土)制作的假水果、假食物进行“完全假装”的“游戏”比起来,我宁愿看到孩子们使用真实的食物、真实的工具,获得充满烟火气的真实体验。
徐海路幼儿园的孩子在和面
图片来自网络
但劳动毕竟有成年人设定好的框架。
劳动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已经定好的,需要孩子一步一步“跟着成年人学”,按照既定的方式去反复练习、反复操作。
虽然东郊二幼给孩子使用的材料没有那么大胆,但是,和孩子们反复练习同一动作后变得“老练”不同,我们看到的是儿童自己的思考、尝试、探索、发现。
这尤其珍贵。
徐海路幼儿园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这篇技术分析还在写),但东郊二幼才是幼儿园里老师的“教”和孩子的“学”该有的样子。
东郊二幼的孩子在诱导区里探索
图片由东郊二幼提供
聊天中,余园长反复强调【儿童视角】。
她说:“幼儿园课程首先要从儿童视角、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痕迹不是不可以有,但要把握一个度。不管形式和内容,在成年人主导的课程中,孩子终究是成人的固有剧本下的演员。可能这个剧本ta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总归不是ta自己的东西。”
02
老师舒服,孩子也开心
谈到推行“诱导区”的出发点,东郊二幼余金枝园长认为,她希望的是实现教学中的「双赢」:老师舒服,孩子也开心。
她说:“老师和孩子是在幼儿园里共同生活的。作为园长,不但要为孩子着想,也要为老师着想。如果过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候老师的情绪、状态反过来也会影响孩子”。
因此,在推行“诱导区”的时候,余园长遵循了“做减法”的原则:减少孩子受到的高控要求,同时也减少老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东郊二幼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自主点心
在教室里设置专门的点心区,孩子在上下午点心时间主要在“点心区”用餐。这样做能减轻老师的负担,不需要频繁调整教室的布局以适应不同的活动。
在非点心时间里,其他所有桌子和各种角落空间都用于布置诱导区,使游戏空间最大化。
同时,给予孩子“先玩游戏还是先吃点心”的选择权,减少过渡环节和随之而来的时间压力。
东郊二幼点心区
图片由东郊二幼提供
东郊二幼诱导区试点班·孩子就近用餐场
图片由东郊二幼提供
就近收纳
采用就近原则:孩子们在哪里游戏,就在哪里就餐。减少需要搬动桌椅的次数,避免了频繁的物理调整。
就餐前,布置在桌上的诱导区材料就近收纳到旁边的置物架。
儿童根据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参与收纳工作。不仅节省了老师的劳动,还培养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例如,小班的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而中班和大班的孩子则可以在教师的语言指导下自行完成。
东郊二幼诱导区试点班·孩子就近整理收纳
图片由东郊二幼提供
这两个策略都很好地创造了一个对儿童和教师都更加友好的环境,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管理压力、减少了儿童「被管控」的感觉,一方面还提高了教室空间和游戏环境的使用效率。对于这样的调整带来的益处,承担本次诱导区试点的中4班班主任沈依琳老师深有体会。
沈老师谈到:“以前每次小朋友在玩游戏之前,我们可能更多的就是看他们搬桌子,会担心他们的安全、担心他们的常规。然后就开始说:‘你这摆的不对’,不断去‘纠正’。”
“现在因为不用搬桌子了,真的很省事。小朋友熟悉了之后自己就能把材料从旁边的篮子里拿出来铺好,自己去玩。”。
“我是觉得我们工作量减少了”,沈老师说。
03
10天,班里做了11个诱导区
其实,适当地挑战孩子作息时间和用餐方式并不是很困难,最大的挑战来自教学理念和执行方式的转变。
东郊二幼的孩子在诱导区里探索
图片由东郊二幼提供
如果你知道,中4班的室内11个诱导区是由沈依琳等几位老师在10天内完成的,你一定会感到惊讶:这么快!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内容,已经是东郊二幼尝试推行诱导区教学计划中的第四步了。
我们来看看东郊二幼的“诱导区”推行工作「四步曲」:
第一步理论准备
东郊二幼的诱导区推行工作从2023年11月那次“自然诱导区”培训后就开始了。余园长和其他参与培训的老师专门将培训内容整理出来,分享给全园教师并组织讨论。
第二步小范围尝试
2024年1月,余园长开始了小范围尝试,让全园每个班创设一个诱导区。过程中,她通过教研反复向老师们强调“儿童视角”。
这个阶段并不容易,老师们遇到的困难在于,每个人对“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的理解各有不同,做出的诱导区有的受到孩子的欢迎,有的则没人光顾。
东郊二幼的孩子在诱导区里探索
图片由东郊二幼提供
每当此时,余园长总会让班级老师反复翻阅我的培训资料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或者从我的小红书、公众号里的诱导区案例寻求启发。
第三步更换主题
2024年2月开始,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儿童的持续学习,余园长要求每个班的诱导区每月需要更换一次主题。
第四步试点班
2024年4月中旬,余园长选择中4班作为诱导区的示范班,要求教室“满眼诱导区”。
于是,大家看到了视频中孩子们在11个诱导区里专注“工作”的的情景。(一部分孩子在自主吃点心)沈老师说,这些诱导区除了两个来自此前的尝试,其他都是一周内新做成的。
试点班诱导区布局示意图
图片由东郊二幼试点班沈老师提供
04
从高控、评判,到拥抱未知
当我问为什么选择中4班作为诱导区试点班时,沈依琳老师说:“当时的想法是,作为一个新游戏、新玩法,大家怕孩子进诱导区之后收不回来。余老师可能认为我们班孩子常规不错。在对孩子和老师两方面的考虑下,我们意外地获得了这个机会。”
现在两周过去了,中4班的孩子们和老师有什么改变呢?
东郊二幼的孩子在诱导区里探索
图片由东郊二幼提供
谈到这个问题,我和Kevin能感受到沈老师的兴奋。她说:“刚开始的时候,确实会有点紧张的,担心孩子玩不好或者觉得不好玩。但实际结果完全出乎我们意料,孩子玩得真的很好。两周了,每次小朋友进去还能玩出新花样,兴趣丝毫不减。”
孩子们是如此沉浸于手上的“工作”,以至于“自主下午茶的时候,基本上要靠老师喊,可能要喊好几遍,他们才能到前面来吃点心。就是真的很专注,老师喊都喊不过来”。
它是一个未知的状态
如果说诱导区试点带来什么转变的话,可以用“拥抱未知”来总结。
余园长说:“以前的游戏老师要设想好比如第一层小朋友可以达到什么、第二层可以达到什么、第三层可以达到什么。老师更像是一个评判的人,她会说:‘不错,到第一层级了’、‘你快要到第二层级,你要加油’”
“现在在诱导区里,孩子的游戏会给老师带来惊喜:‘我们班孩子还挺厉害的呢!’、‘原来还可以这样子玩啊!’”
余园长谈到:“小朋友进诱导区是不需要老师说话的,没有所谓的“教他怎么玩”,小朋友不需要你教。孩子们有会自己的思考。只是以前不被允许、不被接纳,现在被允许被接纳了而已。”
沈依琳老师认为:“以往更多是老师设置好游戏玩法。老师会觉得‘这个游戏这样玩很好玩’或者‘我这样设计小朋友肯定很喜欢’。但常常是一厢情愿,小朋友对你设置的游戏并不喜欢,碰上这样的情况,你需要费力邀请孩子去玩,给他们解释。即便这样小朋友也可能并不买你的账。”
东郊二幼的孩子在诱导区里探索
图片由东郊二幼提供
“如果是诱导区,小朋友真的是自己很愿意走进去。”沈老师感叹道。
东郊二幼的实践经验很好地回应了我提出的“儿童的学习是一个‘黑匣子’”的观点——没有人真正知道它的运转过程。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个黑匣子的存在报以十足的尊重,怀着这样的态度拥抱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未知、拥抱孩子给我们的惊喜。
在“儿童视角”的环境(课程)中,教师并不试图【掌控】儿童的学习,而是通过激发他们的学习品质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05
诱导区是“儿童视角”的抓手
我清楚诱导区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以及作为教学方式的奇妙之处。
但对于老师们来说,创设诱导区最大障碍是“成年视角”转向“儿童视角”。许多老师在初次接触“诱导区”时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诱导区和普通的区角环境有什么区别。
东郊二幼的孩子在诱导区里探索
图片由东郊二幼提供
本质上它们都是为儿童提供的游戏环境,只不过相对于常规的班级区角“成年视角的教”,诱导区的切入点是“儿童视角的玩”。
东郊二幼的老师对此有何体会呢?
“出发点不同了”,余园长说:“此前的区角是成年人‘造景’,而诱导区的目的是把玩的主动权让渡给孩子。”
“我们园曾经的室内游戏会更侧重于场景的营造。比如我们会希望老师用所有的材料把整个班级或者班级的某一个区域布置得就像一个仿真超市一样”。
“这种身临其境的环境需要老师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和材料去布置,把游戏空间布置得非常的壮观”。余园长说:“而诱导区是若干个小空间。在这个小空间里,更侧重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通过材料灵活组合搭建一个可以让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
常规班级区角就像是老师安排的任务,孩子很多时候只是在里面“被迫营业”。
东郊二幼的孩子在诱导区里探索
图片由东郊二幼提供
有了更多时间观察孩子
把诱导区作为教学工具,最大的好处是老师会不自觉地从“儿童视角”考虑环境的创设。因为诱导区成败的唯一标准,是孩子们是否感兴趣、是否会主动而专注地投入其中。
沈依琳老师说:“因为余老师一直跟我们说,要从小朋友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自从接触到诱导区之后,感觉自己真正能从孩子的视角去考虑问题了。”
余园长也谈到,“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有足够的时间主动观察孩子的兴趣,也就有了对一些孩子不感兴趣的诱导区进行调整的动力。”
不难看出,观察孩子兴趣、提供环境和材料支持、孩子专注地投入、进一步改善环境和材料进行回应……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正在东郊二幼自然而然地形成。
06
诱导区重塑师幼关系
和余园长、沈老师的对话过程中,我和Kevin最大的感受是她们不停地说“小朋友这样”,“小朋友那样”——她们始终将眼睛落在孩子身上。
东郊二幼通过诱导区的实践,真正做到了把孩子变成了课程的主导者,而老师成为支持者、促进者。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学习和反思。教师不是生硬地教,而是通过环境和材料不断回应孩子的兴趣,以此来促进孩子主动、积极学习和发展。
我在诱导区工作坊布置的游戏环境
我和Kevin一直相信,儿童视角的教学能够为儿童、为教师、为园所带来诸多益处。而从成人视角转变为儿童视角,需要突破一些执行障碍、改变原有思维习惯,需要刻意练习。
和东郊二幼老师的交流,让我们更确信:
诱导区是老师们一个“好上手”的重要的工具,容易撬动很多看似很难的事情。
南京东郊二幼中四班的诱导区试点已经进行了两周。沈老师的诱导区里依旧“人满为患”,孩子们的兴趣越来浓了。
她说,她会不断关注孩子的兴趣,随时对诱导区进行做些调整。
如果你对诱导区感兴趣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开启学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