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这样“炼成” |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走,亲自然去!”

文摘   2024-04-29 15:41   北京  




      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生活方式。大自然是儿童成长的快乐园地,也是儿童学习的天然课堂。一直以来,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秉承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以亲近自然作为学习方式,提出了“亲近自然—玩在自然—学在自然”玩学一体新理念,建构并实践了“真·活·趣”幼儿亲自然综合实践活动范式。

      儿童与自然亲密互动,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魔力,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成为了儿童学习的“活教材”,儿童用眼睛发现自然,用小手收集自然,在家园社的共同努力下,打造了幼儿园里的自然博物馆。


获奖项目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真·活·趣”幼儿亲自然综合实践活动范式的构建与应用》



口袋里的博物馆





陶陶

“ 王老师,你快看,我又捡到一颗红色的石头。


      陶陶从我背后冒出小脑袋,兴奋地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宝贝”。孩子们的口袋就像一个百宝箱,他们也时常把幼儿园的后花园当作百宝园,总能发现各式各样好玩的东西:树枝、松果、小石头、花瓣……然后揣进他们的口袋,“口袋博物馆”就这么形成了。



快看快看,我的树叶一半黄一半绿,躺在树叶床上太舒服了。

欣欣

洋洋

我们捡到了许多柿子,我都闻到甜甜的味道啦。

瞧,蚂蚁在搬家,今天的天气预报说要下雨。

果果











      孩子们开心地用树枝摆起了迷宫,用收集到的小石子和树叶做起美食。每当这时,老师都不会轻易打断,因为他们正在细心地观察、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


陶陶

王老师,你知道吗?我捡到的这块红色石头可能是块宝石。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

陶陶

因为爸爸带我去过内蒙古哦,那里就有一个矿石基地,也有和它长得一样的红色宝石



      孩子们一次次从口袋里、收纳盒里小心翼翼地掏出自己的宝贝,那可不是随便捡来的,每个物件上都饱含着孩子的情感。这么多的“宝贝”放在哪里合适呢?老师和孩子们商量,不如一起创设个博物馆。孩子们说宝贝都在口袋里,就叫“口袋里的博物馆”吧。


口袋里的博物馆


      “口袋里的博物馆”建好了,越来越多的“宝贝”收集到一起,大家一起分类收纳,搜集、了解关于这些自然物的更多的知识和发现。这种热情也感染了家长们,他们积极响应,和幼儿一起走进更远的大自然,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他们有了共同的兴趣和话题。陶陶爸爸给老师打来电话说:“老师,陶陶和我说了他收集的石头宝石,我计划假期里再带他去趟内蒙古矿石博物馆,我要和他一起去探索石头的秘密!


      从口袋里的博物馆到班级自然博物馆,孩子们对自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们喜欢走进大自然,喜欢与自然亲密接触,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自然物,也让口袋里的博物馆越来越丰富。



大自然大课堂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幼儿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自然博物馆的“展品”,我们还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班级主题博物馆。孩子们在其中有直观探索、惊奇发现,还有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


【小蚂蚁落水记】


      小五班的孩子们户外活动时,传来了灿灿小朋友一阵着急的呼喊声,原来有一只小蚂蚁落水了,正在水池中央一起一伏奋力挣扎,小朋友们立刻围到水池旁。


不好了,小蚂蚁掉水里了!

灿灿

元元

老师,快进去救救蚂蚁吧!

老师,我们用落叶当小蚂蚁的船吧!让蚂蚁趴在上面,它就会得救。

荃荃


      这个办法得到小朋友们一致认可,荃荃小心翼翼地把一片树叶放到水池里。可是,怎么能让“小船”漂到小蚂蚁身旁呢?陶正宇“呼—呼—”鼓起腮帮子使劲地吹了起来。



      “小船”缓缓地漂到小蚂蚁身旁,小蚂蚁终于得救了。可是孩子们心里却产生了一个疑问:小蚂蚁为什么不会沉入水中?大家纷纷展开了讨论。


灿灿

因为蚂蚁有爪子。

因为蚂蚁有嘴会呼吸。

丸子


      我们上网查找资料发现:原来蚂蚁的腿上有细小的纤毛,在水面张力的作用下,没有沉入水中。


      我们绘制了放大版的蚂蚁腿部的构造图,让幼儿细致观察蚂蚁腿部的纤毛。还把蚂蚁的图片做成拼图,放到了我们班的“蚂蚁博物馆”窗台上,孩子们一边观察蚂蚁工坊里的小蚂蚁,一边通过蚂蚁拼图细致观察蚂蚁的身体构造,对蚂蚁的探究越来越深入。





蚂蚁之家



【身边的中草药】


      从“遇见叶子”主题开始,中六班的小朋友开始探究叶的世界,并开启了寻找中草药之旅。不知道叶子的学名,用识图软件扫一扫,知识要点就全清楚了。孩子们在了解中惊奇地发现:那些身边寻常的花草绿叶竟是千年古籍里的“神奇植物”,真是“万物皆可入药”,原来中草药就在我们身边。




      从班级门口的种植角,到幼儿园的小花坛、楼顶的种植园、幼儿园的后花园,再到社区里的绿地、路边的草丛……孩子们探寻中草药的足迹不断扩大延伸。





      为了让这些采集来的中草药可以更持久地保存,我们和孩子、家长一起查阅资料,还咨询了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的标本制作专家,开始尝试制作属于中六班的中草药标本。孩子们对这些自己亲手采摘的中草药充满了好奇,观察草药的外形,触摸草药的手感,嗅闻草药的气味,充分调动五感认识和感受着这些“神奇的植物”。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采集来的中草药做成标本。透过透明的标本瓶,他们一边仔细观察不同草药的颜色、根茎的粗细、叶片的薄厚、花朵的大小等等,一边把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录在卡片上,做成标本的标签卡。


      最终,中六班的小朋友在这趟中草药之旅中,收集到了近百种中草药并做成标本,打造了属于我们班自己的“中草药博物馆”。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见证了自然的神奇,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自然的奥秘。这其中有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有数学的学习、科学的探究,还有问题的解决和分工合作。孩子们的学习就在自然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幼儿园里的自然博物馆




      从口袋里的博物馆,到班级博物馆,再到园级博物馆,我们打造出了属于工大娃的自然博物馆。结合班级博物馆统一规划,形成了不同的主题展厅,将大自然搬到幼儿园的角角落落,让每一个墙面都有生动的故事,让每一件作品都充满温度,让孩子们对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好奇……



【虫虫的家】


      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我们创设了“虫虫的家”主题展馆。蚂蚁、蚯蚓、蜗牛……都是孩子们亲自然活动时最喜欢观察的小动物,希望通过饲养观察来了解它们的喜好和生活习性。





      “寄居蟹之家”是由孩子们感兴趣的海洋生物引进而来的,让远离海洋的内地小朋友也可以近距离观察小小海洋生物的生活状态,并拓展认识更多的贝壳。



      蝴蝶展区则是把各种各样的蝴蝶标本收集在一起,让孩子们一睹庞大的蝴蝶家族绚丽多彩的同时,又对蝴蝶的华丽蜕变产生浓厚的兴趣。




【餐桌上的种子】

      孩子们每天都会见到、吃到不同种类的瓜果蔬菜,“藏在土里的花生”“萝卜一家亲”“甜甜的桂圆”以及“奇形怪状的南瓜”,都是孩子们认识的果实。我们创设了开放式的“餐桌上的种子”博物馆,按照色板标记送果实回家,触摸不同质感种子……通过观察或种植来了解种子。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认识了更多的种子与果实,对身边和大自然中更多的种子产生兴趣。





【标本制作坊】


      上幼儿园路上的一块小石头,丛间掉落的一朵小花,一块皱巴巴的小树皮……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很奇特,每一个自然物他们都如视珍宝。他们会把这些小物件带到“标本制作坊”,用压制、拓印等方法制作标本,创作艺术品。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在这里带孩子们体验植物标本、蝴蝶标本制作的全过程,定格自然之美,传承制作工艺。





沉浸式自然体验馆


      我们借助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打造了沉浸式自然体验馆,将孩子们从幼儿园、周边社区,以及和爸爸妈妈外出收集的动物、植物、石头等各种自然物标本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其中。孩子们玩在自然、学在自然的同时,感受自然之美。



      博物馆作为园本课程的新资源,家园社一起创设环境,丰富活动,生成课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场馆,而是孩子们陈列、展示、操作、体验、分享自然的全部空间。


      植物在更换、活动在更迭、孩子在成长,老师们的课程意识、创新理念、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着。循自然之道,取自然之源,自然博物馆让自然住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获奖者说


“走,亲自然去!”


王莉 张珊珊 何蓉娜


  儿童是自然之子。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20年来,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持续深耕幼儿亲自然教育,充分挖掘大自然的育人功能,促进儿童发展。很荣幸,我们连续两届获得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路走来,我们携着困惑前行,带着问题探索,收获了一系列实践经验,更见证了一批批幼儿在自然中鲜活、灵动地成长。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为什么会聚焦亲自然教育?这是成果获奖后,很多人会问的问题,包括我们自己也在追问。回想起来,和亲自然教育结缘大致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和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情感,童年在大自然中玩耍的美好经历让我受益终身。二是当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电子产品的冲击,导致幼儿与自然越来越疏离。三是社会的“内卷”现象,导致部分教育者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学前教育存在课堂封闭、活动高控、被动学习等问题,幼儿的天性被压抑、难以释放。

  基于这些现状和对教育的思考,我们开始关注大自然的育人功能,期望能在开放、无边界、全息化的大自然中,更好地释放幼儿的天性,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陈鹤琴先生倡导“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秉承“活教育”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就带着幼儿走进公园、田间地头、农场,幼儿在自然中放松、愉悦、专注的状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2011年,我们成功立项了教育部重点课题“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依托课题开启了深入、系统的亲自然教育探索之路。


建立与自然的情感联结


  探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比如,习惯了课堂教学的教师,即便在自然中也总想给幼儿教点什么。但幼儿好像对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喜欢自由自在地游戏。大家开始反思:到底是幼儿想要学,还是教师非要教?教师逐渐达成了共识:亲近自然的首要目标是幼儿愿意亲近自然,建立与自然的情感联结。

  于是,就有了幼儿园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走,亲自然去!”我们每周设立“亲自然日”,和幼儿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感受、聆听、体验和发现。渐渐地,教师不再挖空心思想要教给幼儿什么,而是开始真正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关注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将幼儿亲自然活动培养目标确定为“愿意亲近自然—喜欢探究自然—热爱融入自然”三个层次,打破了以知识灌输为导向的价值取向,解放了教师的思想,为亲自然活动的实践探索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后期教学成果的培育和凝练打好了底色。

  大量的实践让我们得以见证大自然带给幼儿的神奇魔力:自然中,幼儿的天性自然流露,在他们看来,雨天不是糟糕的天气,而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天气,可以穿上漂亮的雨衣雨鞋,聆听雨滴的声音,在路边的积水中观看天空的倒影,再一脚踩下去,享受水花飞溅的乐趣。透过幼儿的眼睛,我们看到了更加细微和多彩的自然世界:三叶草细致的叶边齿纹,牵牛花撒落的细小种子,西瓜虫的卷曲和伸展……大自然丰富的物种为幼儿的探索、发现提供了绝佳的场地。难怪有的幼儿会忘情地说:“我们是科学家,我们去研究植物啦!”大自然真的就是最好的课堂。


有一种成长叫玩在自然中


  对于儿童来说,玩就是学,学就是玩,大自然就是他们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世界,基于深度的实践与思考,我们提出了“亲近自然—玩在自然—学在自然”的亲自然教育理念,支持幼儿亲近真自然、玩在活自然、享受趣自然。在该理念引领下,通过持之以恒的身体力行,我们开启了对“真·活·趣”幼儿亲自然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探寻。

  大自然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幼儿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接触真实的自然物,获得真切的体验与经历,回归自然与本真。

  起初,不少教师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觉得,森林、山野才是真正的自然,而忽略了我们身边的自然和自然现象。其实幼儿园里的大树、草丛、沙池,身边的风、光、雨、雪,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拿得来”“可互动”的真实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是幼儿可以互动的真自然。

  当“自然”的视域被打开,当教师亲自然的意识被唤醒,即使一只蜗牛、一块石头、一个沙坑,都可以成为我们亲自然的素材。就这样,教师开始充分利用和挖掘身边的资源开展亲自然活动:自然角里养蜗牛,阳光下面玩影子,社区院里和泥巴……我们还在幼儿园楼顶建成了800平方米的生态种植园,创设生态景观长廊、戏水池、玩沙区等,为幼儿亲自然创造条件,形成了“动物、植物、沙水石泥、风光雨雪、二十四节气”的真实自然体验场,为教师开展亲自然活动提供了具体抓手,支持幼儿在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中获得真实的自然经历和体验。

  大自然的“真”触发着“活”的联结。我们往往把自然当作遥远且“沉默无语”的“自然界”,事实上自然就是“活”的,是美丽、好玩、有趣的,更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分子。

  大自然是源源不断的“活教材”。鲜活生动的内容、灵活开放的场景,常常能够触发幼儿的多感官参与。我们带幼儿聆听大树“心跳”,感受蚕宝宝爬过手指,嗅闻雨后泥土的清新,通过“看、听、触、味、嗅”体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形、色、声,逐渐建立起他们对世界丰富、立体的认识。

  当一粒种子播种、生根、发芽,当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当风光雨雪天气变幻,幼儿慢慢感受到自然万物是活泼泼的生命存在。当幼儿将这些拥有生命意蕴的自然当作家园和伙伴,人与自然之间便建立起流淌着情感的“活”的关系联结。而“活关系”也因有了热爱自然作为根基,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活教材”“活关系”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活圈层”,包含幼儿与自然互动的“自然圈”、师幼和幼幼互动的“游戏圈”、家园社互动的“合作圈”,鼓励师幼共享自然、幼幼玩活自然、家长带幼儿走进更远更广阔的大自然。在多元互动的“活圈层”中,幼儿的身体、感官活了起来,幼儿的情感、思维活了起来,幼儿的体验和视野活了起来,灵动彰显着活的力量,真正成了活泼泼的儿童。

  大自然的“活”彰显着自然之“趣”。幼儿在全息化、无边界、开放灵动的大自然中感受自然万物的丰富多样,体验自然奇趣、萌发探索兴趣、乐享游戏童趣,丰盈经历、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构筑幸福有趣的人生。

  我们将课堂搬进大自然,采用“大主题+小游戏”等方式,通过“支持自由感受—激活感官体验—支架自主探究—鼓励多样表达”的趣路径,支持幼儿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触摸、用舌头尝,再用想象将自然中的万物纳入游戏的世界。同时,尽可能为幼儿创造表达、分享的平台,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体验上升为经验,获得内在的深度意义。

  于是,就有了西工大幼儿园亲自然艺术节中4000余件天马行空的艺术作品,就有了“工大娃的自然博物馆”,就有了“小鸟和巢”“一缕阳光”“大树密码”等一系列亲自然活动的生发,教师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帮助幼儿拓展并积累丰富、完整、连续的经验,幼儿的深度学习悄然发生了。甚至有不少幼儿毕业之后,还依然保持着探索自然的乐趣。

  就这样,我们通过为幼儿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提供玩在自然的场域、构建学在自然的路径,融合融通自然资源、教育方式、实践路径、保障措施,边实践、边总结、边萃取、边应用、边提升,从局部推进到整体建构,形成并完善了系统化、可操作的“真·活·趣”幼儿亲自然综合实践活动范式:构架了“真”的自然体验场、“活”的自由互动圈、“趣”的自在探究路,支持幼儿成长为乐探究、善观察、敢冒险、愿交流、敬自然的儿童。

  “亲自然”已经成为我园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何让亲自然教育惠及更多的幼儿,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我们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首先在承担的国家级以及省市区各级各类帮扶幼儿园和战略合作园中推广应用。与此同时,通过国培课程、专题报告、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为更多地区、更多幼儿园开展亲自然教育提供思路和方法。亲自然教育的鲜活实践,正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播撒在全国各地。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编辑|陈知君 陈小庆 焦敏

编 | 田玉





发现自然DiscoverNature
“发现自然“幼儿园自然教育主题课程包含大自然、田园和节气三大系列。 课程契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强调感官参与、身体体验和游戏是幼儿参与自然活动的基本方式。关注幼儿自然发展的核心经验,确保幼儿在自然中获得整体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