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入围作品:我的蟋蟀伙伴II魏成飞

文化   2025-01-23 05:00   江西  

点击上图,查阅征稿通知


我的蟋蟀伙伴

魏成飞


或许农村物产丰富与当时年幼的缘故,许多事物即便至今仍记忆深刻,但于它们怎样走进我的生活已没有半点印记了。比如蚂蚱,知了,蝴蝶等等田野里常见的昆虫,每见到它们飞动的身影,虽不禁想起与它们打交道的许多细节,可是却记不起怎么认识的了。

除了这三种飞虫,蟋蟀、蚰蜒、蚂蚁、鱼虾、田螺,土中的,水里的,喜欢阴凉的,耐热耐寒的,尽管一个个种类不同,却无一例外给我带来了迥异不同的趣味。从这里说,昆虫,水族,飞禽走兽(此处仅限于家禽、家畜与麻雀、燕子、野兔等平原农村常见的动物)的生命在顽童眼里是没有贵贱之分的,有的只是因一时喜欢产生的程度差异,比如梦寐以求地抓住一只麻雀,或燕子后,恨不能把田野里的蚂蚱、豆虫,甚至水里的鱼虾一股脑儿全塞进它们尖尖的嘴巴。而在此前不远,有时是刚刚,蚂蚱鱼虾还是我手中宠爱的玩物。

喜新厌旧是顽童与人类的秉性,当然,也是绝大多数动物价值观的取向。以道德衡量,这种现象纵不可取,不可否认的是,否定之否定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比如生物进化中的适者生存与人类办公软件需要不断更新。这样说或被认为牵强附会,然而顽童喜欢与抛弃某个事物是执着追求乐趣的一种表现也是不争的事实。

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就这样,昆虫水族,飞禽走兽在顽童喜欢与抛弃中被迫进行更新换代,除了蟋蟀是个例外。是的,因为蟋蟀与它的家族作为玩物,陪伴顽童时间长的缘故,从烈日炎炎的夏天,到大雪纷飞的冬季,无论生活灶膛土炕间以剩饭为生被称为灶鸡子,还是活跃在青纱帐草丛里,渴饮露水,饥食农作物的外形不一的蛐蛐(曾经很长时期我称蟋蟀为蛐蛐),鸣声清脆,跳动灵敏的它们要比其他小动物承受更多折磨。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蟋蟀除了以供玩乐,我并未、也没有想过去了解它们的生活。

真正认识这小生灵是小学四年级读过法布尔所写的《蟋蟀的住宅》之后。记得当时任课老师讲解这篇课文时,我脑中幻灯片般闪现与蟋蟀的点点滴滴的交际,心想:嘿,原来这东西竟有如此耐性与本领!它不禁让我想起百鸟向凤凰学筑巢的燕子,并由此敬佩它们生活的辛勤与追求生活的讲究。法布尔拟人化的描写使我浮想联翩,对蟋蟀的兴趣大增,心痒难耐,恨不能立刻捉一只饲养,细细观察,不巧的是,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正赶上初夏。于是我盼望着,盼望田里的玉米苗快快长成青纱帐,然后被砍倒,翻检,捕捉。

那时,每当秋收之际,被砍到的玉米棵挤挤挨挨,有序而厚厚地铺满田间,蟋蟀便藏身其中。此时,少了浓密的玉米林庇护,纵然跳跃敏捷,可不善飞翔,跑动不迅速的它们便似被拔去牙齿的老虎,因为青黄相间的玉米叶大可遮掩蟋蟀灰不溜秋的身体,却逃不过顽童锐利的眼睛。

人生抛弃与喜欢是心性产生了变化,少年更是易变。等到秋收来临,固然蟋蟀依旧要捉,可是蚂蚱、蝴蝶、蜻蜓、鱼虾,以及偷瓜溜枣等等淘气捣蛋的行径却在无声无息中消退了我渴盼饲养并观察的热度。
再次引起我对蟋蟀特别关注是中学读到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文中一幕幕引人入胜的情景将我带入千里之外,百年之前的百草园,使我已然放下的童心再次萌生。

与几年前相同的是,这次关注又错过蟋蟀活跃的秋季,时令刚刚进入初冬。诚如前面说的,好在“蟋蟀们”活动期比较长,田野的蟋蟀虽然罕见,厨房里,灶鸡子的鸣声却又响彻耳畔。温暖的火炕、火塘与土腥味浓烈的材草为灶鸡子提供了食物,温度等等适宜的生存环境。它们也的确生活的惬意,尽管白胖的躯体与法布尔和鲁迅先生描述的真正蟋蟀色泽上浑然不同,甚至让人瞧着有些透明,而且个头也小的多。可弥漫着饭香的蒸汽,掉在锅沿,灶畔的面粒与残留锅内的残羹,加上地域复杂安全性大增(相对仅能借玉米叶藏身的田间,那时候的厨房虽然空间不大,家什不多,不过随处可见的墙角与墙缝足以灶鸡子们藏身)滋养的它们舒舒服服,幸幸福福。

诚然这样,生活在厨房的灶鸡子与生活野外的同类相较,警惕性与敏锐度要低的多,大大利于人的捕捉。这不禁让我想起李斯感慨仓鼠与厕鼠,两者虽同为鼠类,不管自愿选择,还是被迫,所处环境可以实实在在决定它们不同的生命历程。对老鼠的感慨改变了李斯的人生走向,这个典故可以放在任何地方去讲,道理一样,也不一样。比如尽管生活在室内的灶鸡子不必风餐露宿,少强敌,食物丰富,貌相却无一例外地生的细腻,比野外的蟋蟀隐然少了威武狠斗之气。一样是蟋蟀也好,灶鸡子也罢,但凡被捉进瓶中(当时多为罐头瓶),任凭它再怎么勇猛狠斗,野性十足,终究是受人摆布下的无可奈何,没有了半点对于自由的选择。


作者简介

魏成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阳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今日国土》杂志社特聘生态文学作家,自2016年写作以来。先后在各级文学报刊发表文章20余万字,并创作剧本多部,作品多次获奖。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点击下方链接,查阅征稿通知)

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截稿日期:2025年2月10日


第六届“长江杯”《中国当代汉诗精选》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hrwxj06@sina.com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李洪华   冰耘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执行编辑:周嘉琪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国际诗歌网
欢迎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