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入围作品:又逢清明思故人II韩庆华

文化   2025-01-26 05:01   江西  

点击上图,查阅征稿通知


又逢清明思故人

韩庆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时节,天似乎总要下雨。事情就这么巧合。不知今年的清明,雨是否还会如期而至。


如此看来,从古到今,清明节就好像喜欢上了阴雨天气。绵绵春雨,清明习俗,巧逢的时令。


清明节,仿佛早已和春雨密切在了一起。菲菲雨丝,便可化作思念的泪滴,追忆已故仙人。这节奏,这情调,让人倏然沉浸到传统节日里,寄托着一片片哀思。


伴随岁月流逝,如今清明节,已经与其前一天的寒食节融为了一体,将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整合,突出祭扫缅怀、踏青郊游之主题,并逐渐被人们接受下来,流传至今。


自从2004年岳母去世,每年清明节,我都要陪同媳妇儿一道去湖西(岳母家)祭扫。那一天,好像已经固定住了我,年年如此。时隔几年,岳父又走了。从此,我更没有走开过的空闲。


2008年,爷爷和奶奶相继离开,在接下来每年的扫墓活动中,我一次都没有参加。对于生前疼我、爱我的爷爷奶奶来说,觉得很不公平。所以,这也成为我一大愧疚。


有时我曾想,不要在纠结于此。反正老人都走了,不可再拘泥于表面形式。只要心里有着他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将是最好的怀念。


说到岳母,她是一个勤劳朴实、不善言辞的人。每次去她家,与之交流的语言并不多,她只是默默地为儿女做着一切。每年春节去她家,她都会把提前做好的枣卷、包子、年糕、炸焦叶等给每家装上一大包。她说:“你们都上班,没时间做,多拿些回去吃吧!”岳母走了那么多年,现在想想,她老人家包的包子,还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媳妇儿告诉我,岳母在世时,特别牵挂的就是她和妹妹。因为她们年龄小,什么事情都不会做,担心到了婆家会受气。其实,从我们结婚起,几乎没闹过矛盾,更别说生气了。况且,长久以来,媳妇儿还得到了家里老人的特别宠爱。大家、小家都和睦相处,幸福美满。妹夫一家的情况,也是如此。


也许她们都嫁入了本分实在之家,能过上平凡安宁的日子。这足以告慰天堂里的岳母:我们一切都好,不用牵挂,敬请放心吧。


我的岳父,生前是一位离休教师。大概与我从事同一职业,我们有着不少共同语言。


然而,在岳父面前,我好像觉得他从没有直接夸奖过我。不过,有一句话我却能至今难忘。


事情还要从我与对象认识说起。在老家有一个近门嫂子,她哥哥与我对象同在一家公司上班,就让他给我介绍对象。于是,在引荐之下,我们相识了。


过了一段时间,对象跟我说,她爸爸要见见我。因为那时交通和其它方面不方便,见面地点就选择在当地公共汽车站里。


我印象中的岳父,一生节俭。虽说自己是离休教师,工资不低。但他衣着朴素。当时他穿了一件半新蓝色中山装,脚上是自家做的黑条绒布鞋。


我和岳父在车站候车室待了也就10多分钟时间。现在回忆,那时老人问了我什么,都没太多印象了。或许都是工作上的事情,至于家庭情况如何大概没有涉及。随后,岳父就坐客车回梁山了。


那次就是岳父对我的“相看”。最后他拍了板,为我们定下这门亲事。


至于像农村风俗中那套“相亲”环节,他一概都没说起。即使到了我们快要结婚之时,岳父或者其余家人也没正式到过我家——“相看”,家境到底如何?


后来,对象告诉我,那次相亲岳父是这样说的:“当老师的,哪有一个憨人?”


多年过去了,岳父老人的这句话,始终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岳父去世多年后,有一次遇到对象姑家的一个表姐。她对我说:“俺舅在生前,可没少夸奖了你:为人实在,教学很棒!”其实,做人理应诚实为本。干工作呢,要俯下身子。干,就像个干的,不应该蜻蜓点水。


论家庭,对象家优于我。我祖上八代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了我算是出了个文化人。听说她家是大“地主”,当时全家共有30多亩地,就给划上了。岳父毕业于济南师范学校,是老中专生。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在小学里当老师了。以后又转到多个小学当校长。最终调到梁山县教育局任小学教研室主任,直到离休。


在我亲戚圈中,对象家的大哥是老师,二哥嫂是老师。她大姐夫是老师,三妹婆家父母均为教师,而我又是人民教师中的一员。可谓是教师之家,书香家庭。


在已故人中,爷爷也是很重要的一位。


我还常常记起爷爷生前说的,“去砸两个核桃吃吧!”老人家知道我从小就喜欢吃核桃,每每去集市上给他帮忙,这就是爷爷随口说起的一句话。


在爷爷的应允下,我翻开盛着核桃的袋子,专门在里面挑大个的,诚实的。拿出来,用他的秤砣砸开。去除外壳,把黄白相间的果仁放进嘴里,快速咬开,咀嚼起来,核桃的清香仿佛一下子就钻入到五脏六腑,安抚着我的每一根味觉神经。


小时候,每次去爷爷家,我记得他总会对奶奶说:“给秋甜拿点好吃的去——”在爷爷的吩咐下,奶奶便撵着小脚,快速走进里间屋,拿出一些稀罕的:要么是油条、麻花,要么是糖块、瓜籽;要么是三叔在济南拉车时带回的面包和香蕉。


爷爷是做小买卖的,在市集上卖干货。那时候每逢星期天或者寒暑假,我都去帮忙看摊子。尤其春节年集时刻,买东西的人多,他忙不过来,我和弟弟、妹妹就前去照看。


爷爷为了给子女减轻经济压力,80多岁时,还在赶着市集。每当我看到他驮着满篓货物,颤颤巍巍地骑上自行车出门,我心里就格外担心。多亏那时路上很少有大货车,爷爷没出过任何事故。


我上高中时,家里困难。爷爷总给我提供一些生活费。为了能让我在学校食堂里吃上饭,他还经常骑自行车到百里之外的梁山、汶上、泰安等地黑市上买粮票。在爷爷的想法里,他希望我能当上一个文化人,不再像祖辈那样,总在庄稼地里打交道。我没有让爷爷失望,在那年高考,我被一所师范大学录取。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在爷爷心目中,我是他老人家的骄傲,成为他向别人夸耀的资本。


爷爷一生节俭。在平时生活中,没有叫儿女们给他兑过一分钱。据叔叔们说,在他离世时,还留下一万元左右的积蓄。他和奶奶的后事,就是用的那笔钱。


今年清明节,是爷爷走后的第16个年头,其间我只有在梦中还依稀看到他老人家,面目和善,正用那慈祥眼光注视着我……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姥爷和姥娘、舅姥爷和舅姥娘;还有我的小舅,以及三叔等亲人,先后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小舅、三叔才五、六十岁,还正是风华正茂之时……

    
俗话说,“人大力不亏。”对于我小舅,他个子不高,但干活扎实。出力活儿他干得太多,或许是硬撑,结果得了严重心脏病,也因此而去世。在我小时候,小舅常常到我家。可能他觉得自己在姐姐家担事儿,经常翻箱倒柜,寻找他需要的东西,父母也不会熊他。当年小舅的离开,让我愕然。

    
我三叔,在天津打工搞道路绿化,顺便捡拾一些废品卖钱。听人说,他在工地两腿不当家,曾摔倒过多次,最后实在坚持不下去,只好回家看病。没想到,仅过去一个月时间,竟然走了。想想与三叔相处的日子:我养兔子,他给我做笼子;我挣学费,他带我去南旺湖驮干鱼;父母不在家,他照看我们并做好饭菜……


唉,往事如烟,逝者已去。


我想:人啊,最终都还是要走的,谁也逃不掉。人就像苍穹中一颗流星,在众人视界里划过苍穹,慢慢消失。从此,永远走出了那个鲜活世界。或许他们都累了,偷偷躲到没人见的地方,安静地去休息了。


作者简介

韩庆华,笔名韩清华,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东平县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作品散见于《今日东平报》《作文报》《中学生学习报》《泰山晚报》《齐鲁晚报》《东平湖》《东平文史》《家在东平》《东原作家》《泰山文艺》《教育故事》《山东散文家精短作品选》《青年文学家》等。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点击下方链接,查阅征稿通知)

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截稿日期:2025年2月10日


第六届“长江杯”《中国当代汉诗精选》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hrwxj06@sina.com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李洪华   冰耘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执行编辑:周嘉琪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国际诗歌网
欢迎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