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入围作品:京韵情II李晓莉

文化   2025-01-23 05:00   江西  

点击上图,查阅征稿通知


京韵情

李晓莉


京剧是中国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对京剧的喜爱,当从我的童年说起。


梦中的舞台

京剧的舞台是我童年的梦萦。那时候,没有电视,电影中动画片也很少。节假日里,就盼着跟大人们去看京剧。


当紫红色的金丝绒帷幕缓缓拉开,魔幻般的灯光瞬间扮靓了舞台,箫鼓京韵中,或云袖青衣,或粉饰脸谱,或玉带金袍……便闪亮登场了。我那时大概有五、六岁,哪里懂得什么是生、旦、净、丑,只能按初始的认知,将其分为戏叔叔、戏阿姨、戏花脸、戏小丑。当然,我最喜欢的是戏阿姨。


对戏阿姨的独钟,源于我家邻居就有一位“戏阿姨”。她的名字中有个“云”字,我便称她云阿姨。云阿姨是唱青衣的,她长相俊俏,嗓音甜美,一颦一笑都与众不同。特别是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无时不传递着优雅和温情。


别看云阿姨在舞台上风光无限,舞台下却平易谦和。逢年过节,她会送戏票给我们,奶奶便带我去看戏。赶上冬季天黑的早,散场后我们就一道回家。路上,云阿姨常常与奶奶饶有兴趣地谈着剧情,我不懂,就默默地听着。懵懵懂懂中,我零星地知道一些《穆桂英挂帅》、《苏三起解》、《西厢记》、《打金枝》、《武家坡》等京剧中的故事片段,觉得很有趣。记得那次云阿姨把我带到后台的化妆室,化妆师阿姨正在为演员们化妆,她就像一个魔法师,几抹油彩便将一位英俊的叔叔变成威严彪悍的“大花脸”,又将一位年轻的阿姨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不过,我还是喜欢云阿姨扮演的“大青衣”,喜欢她舞动的水袖,喜欢她轻盈的台步,喜欢她优雅的扮相和唯美的唱腔。回来后,我把家里的白色纱帘围在腰上,穿上奶奶黑色的大襟衣裳,用奶奶的腿带包住头发,再将胭脂、扑粉涂抹在脸上,学着云阿姨的样子一边舞着长长的袖子,一边咿咿呀呀的唱着“苏三离了洪洞县……”正在蹒跚学步的妹妹也模仿我的样子。那时的“舞台”真小,观众只有奶奶和爸爸妈妈。


风中的舞台

不知不觉的,我的“舞台”变大了。


那是在广阔天地,在茫茫的辽南大平原。那里依然没有电视,更看不到京剧。唯有厚厚的黑土地,静静的白月光,还有一年四季不知疲倦肆意奔放的风。我的一位知青朋友与我一样,也喜欢京剧。她的母亲是一位文艺工作者,她从家里搬来了京胡、月琴和三弦等各种乐器放在知青点。夏日里,每当收工回来,吃完晚饭,知青们就在院子里演唱了。夏夜的风变得柔和而清爽,我们常常捧起一碗甘甜的井拔凉水,“咕噜咕噜”大口喝了下去,然后亮了亮嗓子,便开唱了。那时我们唱得最多的就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中的选段。记得有李铁梅的《光辉照儿永向前》、《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阿庆嫂的《智斗》、小常宝的《深山问苦》……我们尽情地唱着,脚下的黑土地就是舞台,夜空的白月亮就是灯光,平原的风就是扩音器。风儿唤来了越来越多的乡亲们,他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他们喜欢听,我们也喜欢唱。柔柔的夏风载着京腔、掌声、喝彩声在大平原上回荡着,飘逸着,传播着……就这样,唱着,唱着,我们便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寂寥,心也随之而放飞了。


心中的舞台

其实,人生最大的舞台是在心里,是心里那份无法放下的执念。当岁月的化妆师用风霜染白了我的秀发,我对京剧的执念依然在心中涌动。虽然腰姿不再轻盈,嗓音不再圆润,我还是报名参加了市老干部大学京剧班。


走进京剧青衣班的课堂,如同走进花团锦簇的梨园。同窗们大多是热爱京剧艺术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她们虽然年逾花甲,却端庄秀丽,气质高雅,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说来也巧,在30多名同学中,从班长到我,居然有三位同学的名字中有“莉”字,让我感到亲切和温暖,也许这就是与京剧的情缘吧。


在这梨园中,最靓丽的当数老师赵晓佳了。晓佳老师是80后,她身材高挑,白净秀美,灵动的目光中蕴含着职业的深邃。她出身于五代京剧表演世家,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她的高祖父、高祖母就在老北京京剧界崭露头角,继而代代相传,颇有名气。晓佳老师11岁考入戏曲院校学习京剧,现在已经是国家二级演员,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她从事京剧教学二十多年来,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央视戏曲晚会并获得大奖,这不禁让我对这位年轻貌美的京剧传承者心怀敬意。每次上课我喜欢坐的靠前一些,近距离欣赏她的唱腔之美和京韵之雅,欣赏她对京剧教学的的严谨和用心,欣赏她对传承京剧艺术的执着和追求。


老干部大学的教室宽敞且明亮,三尺讲台折射着中国京剧的辉煌。


聆听优雅的京剧旋律,感受着集宫廷气韵之华贵,南北音韵之精华,中国传统美学之大成的中国京剧艺术,仿佛置身于箫鼓声声,舞姿翩翩,唱腔悠悠的时空舞台。古风中京腔雅韵中的悠扬,在我的心中荡漾。那动人心弦的锣鼓点,舒缓流畅的皮黄腔,演绎着千百年来皇家王朝的兴衰史,感天动地的生死爱和荡气回肠的忠魂谱。那以鞭代马统领百万雄兵,以桨代船穿越千里江河的表演气魄,托起了熠熠生辉的京剧舞台。


正值春季,窗外已是梨花飞雪。一曲《梨花颂》,宛若走进大唐。那一年的梨花开得好美,绵绵的细雨飘洒在花蕊之中,化作了泪滴。可叹杨贵妃纵有梨花带雨之貌,三千宠爱为一身之容,随着长恨一曲香消玉殒,可谓爱恨悲凄婉,悠悠千古思。一段《穆桂英挂帅》,犹如穿越到北宋金鼓连天,枪林刀树的战场。“猛听的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滴血飞溅石榴裙。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够属于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敌兵。”巾帼英雄穆桂英的形象在流畅的西皮快板中完美彰显出来。


京剧是门古老而唯美的艺术。它以其韵律之美,神态之美,气韵之美的独特魅力,将岁月的沉淀,民族的智慧,艺术的绽放,凝结成中国文化的瑰宝。对我来说,悠悠的京腔古韵,经典的唱念做打,还有精深的国粹瑰宝,都是一种拨动心弦的穿越,一份至真至美的享受。正如一首歌所言:走进心中的舞台,无需浓妆艳抹,也无需有人喝彩。只是为了把几分真情,几分挚爱,在炽热的胸间轻轻的唱起来……


作者简介

李晓莉 丹东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作品在央视、辽视及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散文《雾锁鸭绿江》、《雨润师生情》分别荣获《中国当代散文精选》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一书,国家图书馆收藏。散文《母亲河——鸭绿江》荣获“江南杯”《中国最美游记》文学大赛优秀作品奖。出版诗歌散文集《问月》一书。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点击下方链接,查阅征稿通知)

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截稿日期:2025年2月10日


第六届“长江杯”《中国当代汉诗精选》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hrwxj06@sina.com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李洪华   冰耘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执行编辑:周嘉琪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国际诗歌网
欢迎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