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入围作品:田的背后是书香II林华春

文化   2025-01-23 05:00   江西  

点击上图,查阅征稿通知


田的背后是书香

林华春


相比于中都镇其他或高大上或富有诗意的村名,诸如蛟腾、亲睦、睦邻、瑞香、都康、永联等等,“田背”的名字显得有点“土”,有点太“客家”。是的,在广大客家地区,不乏叫什么什么“背”的,如岭背、溪背、圳背、坑背、塘背、屋背、寮背,等等,不胜枚举,客家人用最朴素的话准确地表达所处的地理位置。据说田背原来也不叫“田背”,而叫“塘背”,因田背村刘姓上祖刘十郎、刘十一郎兄弟于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从江西瑞金塘背迁来此地开基立业,为让子孙不忘祖地,把开基地亦称作“塘背”,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长日久,慢慢转音为“田背”了。


而我却认为,由“塘背”而至“田背”,更多的是表达了农耕时代的先民对“田”、对土地的一种渴望和追求。中国漫长的农耕时代,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耕文明也罢,黄色文明也罢,无论贴上什么标签,中国的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和土地息息相关,最终结局都是重新分配土地。比如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于是起义大旗一举,应者云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是从“打土豪分田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土地承包切入。“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中国农民追求的最高境界。,耕地是农民最为重要的财产,置房买地是农民财富最主要的体现,农民但凡有点积蓄,首先就是买田;在外经商赚到了钱,首选也一定是回家乡买田置地。


农耕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安定在一个地方,依靠种植来生存,生活。那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就叫作“田”。田字是很古老的汉字,应该是起源于商周时节的“井田制”,字形一直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就像在一大片垄亩上画出三横三纵的九个方格,表示阡(竖线代表纵向田埂)陌(横线代表横向田埂)纵横的无数井田。一望无际的田野,就是我们的耕地。有田的地方就有家,于是有田家,有田园,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有“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张籍《野老歌》),有“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秦观《踏莎行·晓树啼莺》),有王维、孟浩然绵延千年的山水田园诗意。


田背,百度百科的解释是“田畴的表土”。虽然唐宋以降,写到田园的诗词不计其数,但直接用到“田背”二字的诗句,只找到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的《元丰行示德逢》:“四山翛翛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这里的田背就是指农田的表土,与我们客家话所指称的表达具体地理位置的“田背”意思显然不同。再百度一下,全国以“田背”作行政村名的有九个,福建、江西、广东各三个,其中八个都位于闽西、赣南、粤北的客家地区,而位于广东深圳龙华福城街道茜坑社区的田背村,居住的也是客家人。这是不是可以印证我在本文开头说的,以什么“背”来指称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标识方式?


我无法确定中都田背的“田”指的是哪一坵哪一塅,但当我在重阳时节置身田背,看云霄阁前满塅金黄的稻田,一派“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情景,我就感到此地叫“田背”而不叫“塘背”是这个村的先民们正确的选择,村前是大片的稻田,稻田的背后就是村子,这就是田背。


然而,徜徉在田背村的古宅祖屋,我更感觉到,“田”的背后是书香!

如果你走进客家,了解客家,你就一定会知道,有一条被客家人奉为圭臬的传统,那就是耕读传家。


“耕”,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在于兴家业,传家道。“耕”为生存之本,是读的基础;“读”是迁升之路,是耕读的最终目的和追求。“耕读”,是在求生存之余,读圣贤书,在日常生活里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客家先民来自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远祖多系仕宦之家、书香门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由北到南的长距离迁徙,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原汉人来说,实属无奈之举!迁徒南方之后,他们既开荒拓垦,又传承了中原的人文精神。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之下,由于山多地少、人多田少的地理环境,使读书求学成为客家⼈的最好出路,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惟一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走进客家地区,“教子读书, 比屋皆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支持子女读书。即便是很贫困的家庭,生活难以为继,父母依然咬紧牙关, 义无反顾地供子女读书。旧时,有卖田地供子女读书的;有挑担、卖樵供子女上学的;有因家贫无法让子女上学,而从千里之外背着书回来教子女的父亲;有帮人舂米两天只吃一次饭只为供丈夫读书的妻子。所以客家地区流传着许多谚语,如:“不读诗书,有目无珠”、“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目不识丁,枉费一生”、“地瘦栽松柏,家穷子读书”、“路不走不平,人不学不成”、“读得书多不用愁,没有钱财也会有;日里不怕人借去,夜里不怕贼来偷”。这些客家谚语歌谣,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对读书的重视,对耕读传家思想的传承。


而在田背,村中刘姓族人把这种耕读传家的传统演绎得淋漓尽致。

单看那些古宅祖屋的楼名,你就会感受到氤氲着的浓厚的文化气息:宏文馆、云程发轫堂、文魁堂、守愚堂、栖凤山楼、书堂裡,等等,文化与书香,弥漫在这个古老的山村,还有那些我们已无从观瞻、只保存在《田背村志》里的尚山书屋、白菓山书屋、枫树坑书屋、石鼓坑书斋、芦竹书斋、谦益楼等,以及长庵、兰芳书室、耕经别馆、鸭圹下书屋、培文学校、龙岗学校、柳斋学校,书田学校、清平学校等等,一个小小的山村,书斋、私塾等童蒙读书之处如此之多,可以想见文风是多么的鼎盛。


是的,田背村人崇文重教的传统绵延不绝。南宋绍兴年间任梅州知州的方渐曾感慨说:“梅人无植产,特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所至以书相随”。这种感慨,也适于田背村。有诗云:

邑南田背有名乡,甲近中都著上杭。

挂壁紫衣豪富享,楼开黄榜焕文章。

大夫第对云峰寨,都督门临水鸭塘。

太乙藜光天祿阁,明经惟爱读书堂。


这首诗描述的正是田背村尊师重教、人文蔚起的情景。据刘氏族谱载:十郎公12世上慧公在穆畲、14世洪成公在石鼓坑、十一郎公10世芦山公在芦竹斋、14世奋生公在尚山、孟昭公在谦益楼等都办有私塾。历朝历代田背村的有识之士就捐资立田,定儒资,创文会,建文馆。客家人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客家各宗族都很重视兴学育才,办好本族⼦弟的教育,并把这视为本族兴旺发达的大业。祠堂之多,是客家地区的一大特色。祠堂大都用来办学校,祠堂亦学堂,且大都置有公田,收取租谷或租金(俗称“公尝”),尝田收入的租谷叫儒资谷,用于办学堂及资助考上秀才、举人的儒生。田背村的文会也是这样,众人捐资立尝田,“公尝”用于奖励读书人。如今保存完好的建于乾隆年间的宏文馆,就是田背村人兴学育才的见证。宏文馆建成后,村中文会聘请学有所成的硕儒执教,讲解四书五经,宏文馆成为田背村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


最让我感慨的是,宏文馆竟是上杭职业教育的滥觞。据载,早在民国14年(1925年),田背村人刘开先从福州甲种蚕业学校毕业归来后,在家乡集资办了一所初具规模的小学,取名“毓英学校”(校址在宏文馆),自任校长,聘教师多人,学生有三个班,70多人,1927年转办职业中学,课程设有国文、数学、蚕桑纺织、历史、地理等科,并引进蚕种桑苗,沿溪种植有桑树,购置了二架木制纺织机,教学生养蚕取茧,纺纱织布,边学边实践。这应该是上杭最早的职业教育了。再过两年,就是“毓英学校”创办一百周年了,是不是可以期待,这个应该载入上杭职业教育史册的“毓英学校”,有一个隆重的庆典仪式。

看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就去看一看当地的老宅祖屋和祠堂的对联,亦即堂联。客家人为了彰显祖宗的盛德,激励后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不辱祖先声誉,几乎每一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号和堂联。“每年冬祭和过年必张贴于大门之上,隆重其事,代代相传。”客家人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后代子孙宣扬本族先人的业绩和荣耀,并使之世代相传。可以说,堂联,是客家文化精华的凝聚,是一种让客家子孙随时接受教化的宣传标语, 创造出一种立身处世的⽂化氛围。如广东省兴宁市黄陂石氏恭创围堂联:“莫谓锦堂真富贵男畏耕女畏织怠惰终需落下品;勿云茅屋无公卿士劳心农劳力殷勤必定出人才”,把对子孙勤勉的告诫写得一目了然。在田背,这样的堂联也随处可见,有褒扬先祖,有告诫子孙,也有希望憧憬。如宏文馆的“道德经纶,统备一身十七世;礼乐教化,流传九有亿万年。”“礼乐振家声辉煌奎璧,豆登绵世泽香透鼎彝。”,清公祠的“文武衣冠世第,诗书礼乐名门。”,书堂裡守愚堂的“守先以待后来入孝出悌,愚拙而藏智巧浑厚精明。”“耕读无忧守愚我爱书堂裡,笑谈有趣藏拙人居陋室中。”,十郎公祠的“源由赣南人文蔚起传百世,祖发田背叶茂根深衍干秋。”,十一郎公祠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椒衍瓜绵最难忘宗功祖德,一呼百应八方支援群策群力看今日堂构辉煌。”,谦益楼的“博勿近酒勿过色勿迷非为一切须丢手,读要勤贾要劳耕要力正事千般也出头。”“吉协撝谦念先公力戒满盈正本清源孝友克垂家法,资深取益愿后进宜端浅履涵今茹古文章蔚为国华。”,等等,为田背的耕读文化增添了无穷的光彩和魅力。


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如此浓厚、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客家山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必然的结果。据田背村刘氏族谱记载,从明嘉靖至清末,全村有举人12人,其中文举人7人,武举人5人,副举人4人,翰学1人,贡士17人,附学贡生14人,贡生20人,庠生、增生199人,国学432人、宦官4人,知县、县州10人,教谕、府记善、县丞、三尹、国子监、训导26人,其中武职10人,其他132人、民国政府知县1人,乡长及其他25人,他们通过读书求得真知,博得功名,走出山村,名扬史册,光宗耀祖。耕读传家,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传统的承继,构成了客家人特有的历史使命,这累累的硕果就是对继承耕读传家优良传统的最好的诠释。


最是书香能致远!行走在田背村,流连在那些散发着浓郁的客家文明的堂楼塔庙,你会对这一句话有着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书田园。”是的,读通了三千年的历史,才明白其中记载的不外乎是功名利禄的事件;走万里路去参悟人生的道理,才知最惬意的人生是把酒吟诗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说人生拼命的追求,到头来终归明白自己想要的,不过是一种人生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所谓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世间正因为多变幻,我们的内心才要如田园一般恒定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愿更多的人如田背刘氏族人一样,在穷乡僻壤眺望远方,在田畦塍埂守望书香,即便脚踏黄土,头顶骄阳,心中仍有诗和远方!


田背田背,田的背后是书香!



作者简介

林华春,福建省上杭县人,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杭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上杭县教育局原副局长、一级主任科员,上杭县作家协会原主席。作品在《草原》《清明》《朔方》《诗潮》《诗歌月刊》《福建日报》《福建文学》《厦门文学》《泉州文学》等报刊发表,入选《2010-2011福建优秀诗歌选》《闽派诗论》《福建当代客家散文选》等,出版诗集《生命的河流》《生命的轮回》。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点击下方链接,查阅征稿通知)

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截稿日期:2025年2月10日


第六届“长江杯”《中国当代汉诗精选》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hrwxj06@sina.com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李洪华   冰耘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执行编辑:周嘉琪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国际诗歌网
欢迎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