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尔,1999年底担任浙江日报社社长,时年39周岁。《钱江浪花》为当时的浙江日报品牌专栏,开办于2000年11月6日。它通过对区域特色经济、先进企业事业单位和优秀人物的系列报道,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反映浙江之最和浙江之路;展示浙江经验和浙江精神。今天我们分享陈敏尔写在浙江日报《钱江浪花》栏目上的两篇报道。两篇报道署名都是“本报记者 陈敏尔”。
千年之交看“万向”
刊载于《浙江日报》2000年11月7日
本报记者 陈敏尔
万向集团——一个随着改革开放脚步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著名企业鲁冠球——一个在中国企业界响亮了20年的名字
千年之交,万向集团又爆出了不少新闻。记者一见到鲁冠球,他就津津乐道地介绍起今年三件开心事:
第一件事,昔日的“老三”并购了“老大”。1980年,机械工业部在全国50多家万向节生产厂中,选择了广州、青岛和杭州三家作为全国的定点生产厂。广州是“老大”,并拥有“万向”商标权;青岛“老二”,现已停产歇业;杭州万向是“老三”。今年8月,杭州“老三”整体并购了广州“老大”。从此,万向集团拥有了与企业名实相符的“万向”商标。
谈到第二件事,鲁冠球笑着打了个比喻:“‘万向’在为加入WTO打前站。”8月28日,万向集团收到了来自世界第二大汽车公司——福特公司34万套传动轴的订单。这意味着万向集团继两年前进入通用公司后,又成为福特公司的配套商。至此,万向集团在国际一级配套市场上已与世界上最大两家汽车公司合作成功。这是万向集团实施与国际跨国集团、国际先进技术、国际主流市场“三接轨”战略的重大成果。
第三件事,可以说是“徒弟吃掉了师傅”。美国舍勒公司是第一个购买“万向”产品的外商,“万向”尊其为师。不过,1984年双方建立买卖关系以来,师傅也有欺负徒弟的时候。1987年,舍勒公司要垄断“万向”的出口权,被鲁冠球断然拒绝,“舍勒”以终止合同相威胁,使“万向”蒙受了损失。当时,鲁冠球就忠告“舍勒”:“你们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万向’这样价格低、质量好的万向节!”
一年后,“舍勒”派代表要求续签合同,并赠给鲁冠球一只铜鹰,誉其坚强不屈的品质。这只鹰自此成为“万向”的象征。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万向”的事业如同展翅雄鹰不断攀升,而“舍勒”顶不住市场的挤压,经营每况愈下,“万向”当机立断,以设备使用价值的三分之二价格,获得了“舍勒”的设备、品牌、技术专利和市场。谈判结束后,舍勒公司总裁JACK感慨地对鲁冠球说:“您是成功者。”
千年之交看“万向”,记者看到了鲁冠球这位成功者在30年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新思想: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先行一步,行动就能早到一步。“万向人”率先在全省乡镇企业中实行承包制、试行股份制;率先实践与乡政府政企分开;率先股票上市;率先在企业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率先通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QS9000质量体系认证;率先获得了国家授予的外经、外贸权;率先在美国设立了本土化运作的海外公司;率先在乡镇企业用付培养费的方式引进大学生;率先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如今又率先以企业名义聘请了两名院士。鲁冠球告诉记者,他今年忙碌的所有事都围绕一个主题,就是为加入WTO率先做好准备。
“所用才能所有”。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组织各种生产要素。聘用洋人赚洋钱,学别人的技术强自己的本领,运用大公司的营销网络拓展自己的市场,借银行的资金扩张自己的资本,如此等等。1988年以来,万向集团收购、兼并、重组的企业共达27家,其中海外企业8家。在鲁冠球眼里,为我所用才能为我所有。在“万向人”手中,资本经营的理念不断地演绎出借鸡生蛋、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借脑生财的生动故事。
“作为就是地位”。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万向集团已成共识。从4000元起家的小打铁铺,到目前拥有万余名员工、60多亿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从汽车零配件生产经营,到涉足海外贸易、投资银行业、电子商务、高科技风险投资、旅游业和教育产业等,还热心西部大开发;今天又在盘算如何投资水、油、汽资源的开发利用。把蛋糕做大,把雪球滚大,是“万向人”永远的追求。
千年之交看“万向”,我们也看到了“万向人”的新方向:
在万向集团日创利润达到100万元的那一天,鲁冠球提出“奋斗十年添个零”。今年9月起,“万向”日创利已达200万元。再经过两个五年计划,“万向”每天创利将达到1000万元。那时,“万向人”一定会高呼:“万向千喜!”
分水镇:圆珠笔写出大文章
在浙江众多块状特色经济中,桐庐县分水镇的圆珠笔制造业名气并不算大,可记者在近日的采访过程中,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人们用小小的圆珠笔写出了发家致富的大文章。这文章中包涵着财富,显示着精神。
首先吸引记者的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时,分水镇的圆珠笔年产量将达到21亿支。去年分水人曾为能生产全国人均一支笔而感到自豪,今天一个新的记录又诞生了。
这数字进一步奠定了分水镇成为全国圆珠笔规模最大生产基地的地位。这个2.8万人口的山区小镇,加上流动人口有4万人,350家制笔厂,从生产到经营,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昔日曾被洪水冲走一个村、淹没一大片的穷山乡,如今人均收入已有5000多元。一业兴带动百家富,也推动了社会各业的繁荣,分水镇已成为全省100个中心城镇之一。数字虽然枯燥,但数字的背后有着生动的故事。分水人一直没有忘记70年代后期从杭州来插队的那些知识青年。儒桥村一位知青的父母是杭州圆珠笔厂的职工,一次,父母到村里看望孩子,发现当地人们当柴火烧的小毛竹杆很适合用来制作笔杆,于是在他们的建议并帮助下,儒桥村的礼堂里有了第一家笔杆厂。以后几年,杭州知青回城里去了,流行一时的竹杆圆珠笔也开始被淘汰。东关村村干部孙关友在外地看到了用塑料套的圆珠笔,一个商机成了分水镇制笔业的新转机,他们从上海买来旧注塑机,请来师傅开起模具,做起塑料笔杆,一家一户的作坊也在模仿中延伸开来。不满足的分水人感到只做笔杆赚钱少,便既跑义乌小商品市场,又闯广交会,从做笔杆到做笔芯、制成品笔,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分工却越来越细。
西关村蒋金龙是专业生产弹簧的,每只弹簧的价格是3厘钱;白沙村的沈益群是专业生产笔套尖的,加工费每只1.8厘,可他们硬是从一厘一分小钱中赚出了一幢幢楼房、一辆辆轿车、一台台电脑。据镇里领导介绍,东北某市的一位副市长前来考察,当听到分水镇制笔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半壁江山的份额和有1万人的就业机会时,兴趣甚浓,可当他看到一家一户的生产车间,特别是听到只有一分一厘的微薄效益时,便失去了回去发动推广的信心。因为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是要有耐心的。
更令人欣慰的是,分水人并没有因为年产21亿支笔而陶醉,他们在实践中已经有了许多理性的感悟:
分水人认清了一种趋势——市场竞争留给低档产品的空间正在越来越小。分水人已感受到,市场不相信眼泪,也不会照顾你是山区,你是农民。镇领导说:“从年产全国人均一支笔到全世界人均一支笔,这只是数量概念,问题在于谁在用分水生产的笔,比尔·盖茨有没有用?克林顿有没有用?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没有含金量的。”
分水人认准了一个关键——技术档次就是质量档次,就是市场档次。小小圆珠笔还真有不少技术因素。从用胶水黏结笔杆部件到改用超声波焊接;从用一般中碳钢做模具到改为锰钢和高碳钢;从手工设计到与浙大CAD研究中心合作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从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到聘请日本专家进行管理上的综合考察诊断和系统改进。分水人心知肚明,技术进步如果能使每支笔提高5分钱价格,那末分水镇就能增加1亿元的效益,这是一个够让人去奋力追求的目标。
分水人认定了一条道路——集约起来,扩张开去。镇里辟出600亩土地规划了制笔工业园区,一期开发200亩,今年已有民间资金投入5000万元,31家制笔厂将进入园区,年底部分厂家可望投产。进入园区的厂家生产能力都要翻番,技术档次都将提升。与此同时,民间投资1000万元的市场也将于下月开业。他们看重的不仅是有形市场,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等要素的集聚,网上交易应运而生,国际销售方兴未艾,已有25%的产品出口创汇。用国外的信息开发新的品种,借别人的技术武装自己的企业,运用外商定牌生产的机会学着做自己的品牌……分水人在扩张生产规模的同时,扩张着市场占有,扩张着自身施展才能的天地。
就这样,分水人用手中的圆珠笔续写着强国富民的大文章。这笔端流着的是他们的心血汗水,这笔端写就的是他们的人生华章。
来源:浙江日报
本文完。如想提高在单位的段位,请耐心看完以下内容,此专栏能颠覆你职场三观认知,对你在单位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