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多理,少管

文摘   育儿   2023-12-17 18:30   河南  


一周雨雪。出于安全考虑,这周末不打算回来了。但昨天早上天突然放晴,看着窗外的阳光,心蠢蠢欲动,找同盟:“天儿,咱回家吧?”


“行。”


得到肯定回答,立刻吃早饭,收拾碗筷,准备物品。十点钟,出发。


到家近十二点。



1


下午三点左右我和H先生开车出去的时候,小天儿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放炮。七点多我们回来的时候,他还在和小朋友玩。


对和小朋友玩这件事,我素来是无条件支持。孩子的童年需要足够的玩伴。


八点多点儿,我正在套被罩,听到从外面玩儿回来的小天儿看电视的声音。心里快速闪过的想法是:玩儿一下午了(意思是今天玩耍时间已经足够);今天晚上他还得洗澡;如果作业都堆到周日返郑后再完成,任务有点多,最好今天写一些;还有每天的阅读任务。


所以,我用虽不严厉,但仍是命令的口吻说:“天儿,把电视关了。”


他“哦”一声,关掉了电视。


H先生听到我这句话,先意会到了我的意思,立刻接替我的角色,边往客厅走,边说:“HTY,你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先写作业,再洗澡;要么先洗澡,再写作业。”


大人在命令或批评孩子的时候总喜欢一本正经地喊他的大名。


“可是我现在不想洗澡,也不想写作业。”天儿说。


“那你先看20分钟电视,看完后再去洗澡或写作业行不行?”H先生的“妥协”,是在给他缓冲期,这也是他经常用的招数。


“然然,十分钟后关灯睡觉啊。”

“然然,十五分钟后把电视关了啊。”

“然然,再玩二十分钟开始写作业啊。”

……


女儿小时候,他也常用这招,好使。


但今天,这招有一点失灵。


“我要是再看20分钟,妈妈会骂我的。”天儿说。


他口中的“骂”,就是批评的意思。


“你现在又不想洗澡,又不想写作业,看电视还怕你妈批评你,你说咋办?”H先生说。


“我不知道。”我能听出,他和H先生一样,已经感到无路可走,无计可施了。


整个过程,我没有言语,只是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对话,手摸索着找到被罩里的一个个布圈儿,把被子相应处的布条一个个系上去。


嗯,不着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2


被罩套得差不多了,来到卧室的H先生最后助一臂之力——我俩拽两角,把它拉平,放在床上。(是不是也是你家套被罩的日常?)


“把它反过来放啊,交给你了。”


说完,我就往客厅走,准备和小天儿谈话。


他坐在沙发上,爷爷在他身边,斜着身子把手机举到他面前,手机里是小视频的声音。大概是想让他开心一些吧。但他的目光并不在手机上,而是一脸不开心地盯着茶几。爷爷反倒眯着眼睛,看得津津有味。


我说:“爸,你去睡觉吧。”


爷爷“嗯”了一下,也没有起身。八十多岁的年纪,行动要迟缓得多。大概也没有要睡觉的意思。


我盘腿坐在沙发上,开始跟小天儿谈话:


“你今天晚上有三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写点儿作业,读书,洗澡。对不对?”


他点点头。然后我们一起算了下各科作业量,确定今晚把科学作业的另一半儿写完,再写一半儿数学作业。


“因为你今天早上比平时起得晚,回来的路上又睡了一路,所以今天晚上你可以11:30睡觉,行不?”


“行。”


“那也就是说,你需要在11:30之前完成三件事:写作业,读书,洗澡。但是,你洗澡需要爸爸协助。虽然你11:30睡觉,但爸爸要早睡,所以在10:00之前你要完成洗澡这件事,行不?”


再点点头。


“那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到10:00,除了洗澡这件事之外,其它时间你是可以自由支配的。”


他眉毛一扬,露出刚换过的大门牙,开心起来。


“这种方法就叫做‘以终为始’。限定时间,确定要做的事,再去合理分配时间。”


“现在几点了?”他问。


我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八点三十二。”


“好。”他一扫阴霾。


谈话结束,我回卧室,电视声音又响起来。


再然后,是九点多H先生给他搓操时,他因为觉得疼而发出的夸张的、山路十八弯般的叫声。


自己吹头发。然后穿着秋衣裤打开我卧室门,在刚好容纳他全身的门缝里看着我。


“去把你那件蓝色的绒绒衣穿上,一会儿写作业坐时间长了冷。”老母亲的叮咛。


“我知道,我是让你看我头发的。”说完,他左手把左鬓的头发往上一拨拉,头往后一仰,做了个酷酷的动作。


“嗯,吹得不错!”


得到赞扬,他把门一带,回自己屋去了。



3


今天早上醒来,想起这件事,我跟H先生说:“其实呀,教育孩子,应该多理,少管。”


“就昨天晚上的事哈。我让他把电视关了,这就是在管。你后来虽然给了他两个选项,看似在让他选择,其实也是在管,因为这两个选项都是他当下不想做的事。后来你又给他补充了第三个选项‘看20分钟电视’,但因为我‘有言在先’,父母的建议产生了分歧,所以这个选项他也不能选。”


随着我的讲述,H先生“嗯”着,表示赞同。


然后我又把跟小天儿的谈话做了个梳理,我说:“我这样跟他谈的时候,不是在管他,而是在帮他‘理’,时间、事件都理清楚了,他心里就有数了,就可以自己做把控了。”


“对。”H先生若有所悟。


“所以呀,教育孩子,应该‘少管,多理’。只不过有时候虽然懂得这些道理,但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会出于本能地处理,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才会冷静下来,纠正错误。唉,做父母太难了!”我感慨道。


“是呀。”继续赞同。


“其实不只是教育孩子,领导一个团队也应该是这样,多理,少管,你说是不是?“


“对!”


别小看这些“是”、“对”,我常常在跟H先生的交流中,在一个个看似无用的“是”和“对”中梳理自己的思路,坚定自己的想法。


“我是不是可以把这件事记录下,题目就叫《教育孩子,要多理,少管》?”


“可以!”


于是,起床,洗漱,找电脑,敲文字。



4


延伸着说开去,怎样避免“懂得很多道理,面对问题时却仍然本能化地处理”呢?答:多练习。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老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常常会在某一刻,情绪一上来,就本能性地对待孩子。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孩子老插嘴,屡次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就容易动怒,批评孩子。批评之后,孩子不开心了,可能大半节课都不好好听了。


但是换个角度想,孩子插嘴,说明他在听课呀,甚至是认真听课呀。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换成表扬的语气:“xxx听课特别认真,老师提出的问题他都在思考,特别提出表扬!”同时伸个大拇指给孩子。


然后说:“不过老师希望你能够举手回答问题,这样的话,也给了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机会,好不好?”这时候,孩子总是会乐于接受老师的建议,并一如既往地认真听课。


在他下次举手的时候,老师再夯实一下:“xxx已经学会举手回答问题了,老师真开心,来,这个问题奖励你来回答!”


这些技巧一次次练习、应用,有一天,它们也会成为我们的“本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共勉。




举手向苍穹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写文大多有感而发,不为写而写,所以本号发文不规律:有时更得勤,有时更得懒。特此说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