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 拼音“Z C S”教学小记

文摘   2024-10-09 13:29   河南  


缘起

听拼音教学课,有点急。


1.孩子明明不是零基础,但老师按零基础来教,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孩子重复学习、温剩饭,也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2.PPT上大量的图片、音节、口诀、游戏,淹没了重点,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真正要掌握什么,孩子不清楚;与初入课堂相比,学习有多少进展,也说不清楚。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决定撸起袖子,尝试上一节拼音课。


掐指一算,我已经16年没有上过拼音课了。而且对一年级孩子的拼音掌握情况也不是太了解。挑战确实有点大。


不过失败也有失败的价值,怕什么。



准备

首先,熟悉教材,阅读与拼音教学相关的文章,研读教参。


1.熟悉教材

 

我要上的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内容包括:三个声母“Z C S”、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以及由这三个声母和几个单韵母组成的一些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字、词、句、子”四个字的识字任务;一首儿歌《过桥》。


因为大部分孩子在学前班都学过拼音,所以“Z C S”三个声母的认读和书写并不是难点,认识四个生字和读儿歌也不难,难点是三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夯实和两拼、三拼音节的拼读。


2.阅读与拼音教学相关的文章,研读教参


教学之前,事先阅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网络上能搜出不少,有些书上也能找到几篇。


我前几年在家长课堂里讲过《校长分享 | 说说拼音学习那点事儿》,对拼音的作用是很清晰的。但对教材的具体设计还不是太熟悉,所以阅读文章和研读教参的过程中,我再次定位了拼音的作用,了解了教材改版的意图。


这次上课的目的就愈发明确,今天早上上课前我在语文组里发的消息,就把目的涵盖其中——





尝试意图:


1.情境图究竟该如何使用?


2.是否可以用简洁的PPT完成教学目标?


3.怎样将抽象的拼音融进故事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记忆效果?


4.孩子入学前已经有了拼音基础,也就是说拼音学习并非零起点,因此,能否将两课时的内容合并成一课时,加快教学进度?






教参前言中写道:“教师要凭借教科书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做完准备工作后,我就怀着明确的意图,创造性地进行了第7课的教学设计,并于上午第一节授课完毕。



授课

一、情境图引入


上课前,我的屏幕依然是黑屏,并没有出示课题等内容。


铃声响,师生问好。按电子笔,切换到PPT的第二页——课本上的情境图,问孩子:图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孩子观察图画,说话。


教参中明确写道:“每幅整合的情境图都包含着一个故事情境,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图画,看图说话,从中引出本课要学的字母和音节,将发展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学习拼音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所以,拼音教学中的情境图还担负着引导学生观察、表达的任务。而它与看图写话又不同,它的目的是学习拼音,因此课堂上也不能在“观察、表达”这个任务上用力太多。


这个环节,我就让孩子较为自由地说一说图画的内容,给同桌说一说,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


孩子说完之后,主角就出场了——


师:小熊老师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

生:紫色。

出示词语“紫色”。

师:“紫”的读音是这样的:zǐ,在这个读音里,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声母宝宝——Z。

PPT出示,带着孩子读几遍这个字母。


接着引出C和S。


师:听课的学生是谁呀?

生:小刺猬。

师:“刺猬”的“刺”,读音是这样的:cì,这个读音里有今天要学习的第二个声母宝宝——C。

同样用多种形式带读。


师:春蚕在干什么?

生:吐丝。

师:“丝”的读音是这样的:sī,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三个声母宝宝就是——S。

出示S,跟老师读。


由孩子熟悉的词语引出拼音,将拼音学习与生活和识字结合起来,降低了孩子学习抽象拼音的难度。我的第一张PPT就是这些内容。


二、巩固字形,归类


拼音教学中,我们常用儿歌或顺口溜来帮助孩子记忆字形。但切忌过多,否则如前所述,它们会淹没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备课时,我从书里或现有的PPT上发现有几类儿歌。虽然读起来都挺朗朗上口,但儿歌必须有极强的目的性。比如“刺猬刺猬ccc,春蚕吐丝sss”是指向读音的。在上个环节,孩子已经掌握了读音,这里就要巩固字形,所以我就选用了这样的儿歌——


当然,在每句儿歌出示之前,都先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你觉得z像什么呀?”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有说像闪电的,有说像2的,有说像动画片上睡觉打呼噜的那个标记,我就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睡觉的头像(眼睛应该朝下弯),右上角从大到小一溜“Zzzz……”哈哈。



巩固了字形,还需要再强调这三个字母是“声母家族”中的一员,所以把之前学过的声母出示一下,读一读,再把这三个声母加进去。


因为后面还有“zh  ch  sh”三个翘舌音声母的学习,所以虽然我不主张在“前鼻韵母、后鼻韵母”等这些概念上下功夫,但还是觉得有必要带一带“平舌音”这个概念,以方便孩子今后能准确标拼音。


师:大家再读z c s这三个声母,感觉一下,我们的舌尖是不是平的,没有卷,没有翘?


孩子读,自己感觉。


师:所以,这三个声母属于“平舌音”,就是发音的时候,舌尖平平的。



三、创编故事,突破难点

拼音教学的目标是三会:会读,会拼,会写。


其中,“会拼”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不只是能够拼出这个音节,准确掌握声调也不是一件易事。


这一课中还第一次涉及到“整体认读音节”,如何让孩子理解并加深记忆,也是我备课时想要突破的难点。


师:z c s这三个声母宝宝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他们想交更多的朋友,于是他们就去拜访了六个单韵母。看,每个单韵母都住在颜色不同的小房子里。


师:他们分别拜访了这六个单韵母朋友之后,你们猜一猜,他们最不喜欢谁了?


孩子七嘴八舌。但有聪明的孩子立刻猜出来:最不喜欢小ü,因为他们不能跟他拼!


师:是的,他们最不喜欢ü了,一见面就吵架,他们性格不合,没法做朋友。


屏幕上在ü的房子旁边出现一个大红叉!


师:那你们再猜猜,他们最最最最最喜欢谁了?


仍然七嘴八舌。答案揭晓:他们最最最最最喜欢的是小i,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当他们分别和小i站到一起的时候,连读音都没有发生变化,比如z和i站一起,还读z;c和i站一起,还读ci;s和i站在一起,还读s。他们关系太好了,合二为一了!


师:不过,当他们站在一起的时候,可不是声母或韵母了,而是变成了“音节”。


因为孩子之前学过拼音,所以很多孩子说,是“整体认读音节”。所以我继续说:他们合二为一了,所以不能拼读,要整个儿地读出来,所以叫整体认读音节。



然后又带着孩子复习了情境图上的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ǐ cì sī。


师:他们和小a、小e、小u是普通的好朋友,站在一起的时候是可以拼读的。

依次出示相应的音节,带孩子拼读。


师:那z c s和小o是不是好朋友?


孩子已经在心里默默拼读了。发现他们好像不是好朋友。


师:他们和小o也有点小矛盾,不过幸好有小u在中间调解。每当他们和小o吵架的时候,小u就在中间劝劝这个,劝劝那个,所以他们和小o在一起的时候,小u得站在中间,否则他们就会吵起来。


引出三个三拼音节,带着孩子拼读。



就这样,一张PPT涵盖了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和15个双拼或三拼音节。孩子在这样的故事中也容易记住一些拼读规则。(早上PPT做得非常仓促,字体有些大小不一)


然后再出示课本上的截图,开火车检测每个孩子的拼读情况。



如果哪个孩子拼读稍有困难,会让他多拼几遍或多拼一两个音节。由于不是自己教的学生,对他们学习拼音的情况不了解,这里花的时间就多了一些。


不过拼音本就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课上课下多练习,孩子慢慢就会了。


四、识字


本课要求会认“字、词、句、子”四个字。


先出示教材上的一张图,图上有“学”、“学生”、“我是小学生。”一组字样。让孩子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孩子说,字越来越多了。由此引出“字”、“词”、“句子”的概念,告诉孩子“句子”后面有标点。



然后我又说了一个字“水”,让孩子组个词,再说句子。


还让一个孩子说一个字,我组词,其他孩子说句子。


总之就是形式多样地让孩子说,感受字、词、句子的差别。最后又识认了这四个字,强调了“子”的本音和与“句”连在一起的发音。



到这儿,已经快下课了。我出示了最后的儿歌,还没讲,孩子们就一起高声朗读起来——



在孩子们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了。



教研

第二节课,我和一年级老师们进行了教研。


我问他们的儿歌为什么读得那么溜?老师们说,大部分孩子在学前班都学过,这些儿歌他们都会读。但没学过拼音的孩子需要再练习。


备课时要备学情。面对大多数孩子在学前都学过拼音的情况,教师就要调整教学,比如增强理解,加深记忆,夯实难点,增加趣味性,让新一轮的拼音学习起到巩固和应用的作用。


据老师们反馈,孩子们一般都会读,但落实到写就比较困难,声调掌握得也不好,那教学的重点往写上放,精讲多练。那些没有基础的孩子,除了在课堂上兼顾之外,还要多鼓励,课下引导他们多练习,很快也会赶上来的。


这节课我一共用了9张PPT(含第一张黑色页面),但是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如果是我自己带的学生,我会用更少的PPT,因为有些PPT直接就是书上的内容,看书就行了。


忍不住再呼吁一下:少用PPT!用PPT!用PPT!



终于写完了!



举手向苍穹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写文大多有感而发,不为写而写,所以本号发文不规律:有时更得勤,有时更得懒。特此说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