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干净净教课文 | 一年级《我多想去看看》教后记

文摘   其他   2024-03-14 22:44   河南  

3月2日摄于李商隐公园


一年级能不能先教课文再教生字?


看似简单的课文如何落实“基于理解的朗读训练”?


在这个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的时代,能不能让学习尽可能向课本回归,而不是一节课都在学习PPT?PPT上大量的所谓“知识”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花里胡哨,浅尝辄止,冗杂低效。


……


带着这些问题,我前天晚上备了一下第二单元第二课《我多想去看看》,并于昨天在一年级试讲。


先把课文放上来,没有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可先看看。




一、熟悉课文


我的PPT第一页是黑屏。上课前,屏幕就处于播放中的黑屏页。设置黑屏是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把课题或课文出示在屏幕上,孩子看书就行了;播放状态是方便我需要用PPT的时候一键切换。


前一天老师已经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一上课,我就不在“导入新课”上浪费时间了,开门见山:“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请大家打开语文书。”


1.领读题目,识字“想”。


“我们昨天学了一个带‘心’字底的字,你还记得是哪个字吗?”有孩子想起来,是“忘”字。(上一课是《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们知道,‘心’字底的字大多与心情有关。这个题目里,也有一个‘心’字底的字,是——”


“想。”孩子们说。


我就讲“想”字。它上面是“相”,有两个读音,读第四声的时候,有一个含义是“样貌、样子”,心里想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起他的样子。讲完后让孩子们再读题目。


我一直主张先教课文再教生字,个别生字可以随文识。随文识字的原则是:通过学习这个字,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或生字所在的句子)的理解。这样随文识字,不会把学习课文的过程打断。


有些生字在题目里,比如这一课的“想”。随文识,有助于孩子对题目的理解,也方便引向课文。


2.范读课文


低年级,老师的范读非常重要。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接触一个新领域(需要学习新本领)的时候,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老师读课文,就是在向学生示范一篇课文应该怎样读,学生听着、模仿着,一天一天地学会用声音传达感情。所以,语文老师要不遗余力地练习朗读,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优秀的范读不仅能供孩子模仿,还能帮助孩子初步理解课文。就像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总能牢牢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而一个只会读故事的人很难用声音抓住孩子一样,优秀的范读提供了孩子与文本深入接触的第一步。


3.跟老师读课文


以我对孩子们的了解,他们的识字量还不足,课文中也有两个长句子,包含一些较复杂的词,比如“遥远”、“新疆”、“雄伟”、“壮观”等等。所以,让孩子听一遍就直接自读对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我就先带读一遍。


但我是以“句子”的形式带读的。跟孩子们确认,以逗号结束的不算一句话,以句号和叹号结束才是一句话。老师读完完整的一句话后大家再读。


这样设计,既加深了孩子对“句子”的概念(低年级测试卷上经常有让孩子数数一段有几句话,这样的训练都可以有意识地在课文学习中完成),又增加了一些跟读的难度,避免有的孩子不看书,师云亦云。


4.自读课文。


老师领读之后,让孩子自读课文。但是低年级孩子的“自读”总是变成“齐读”,原因还是他们朗读的能力还比较弱,读得慢,就很容易汇在一起,形成一股声调一致的洪流。


也没关系,等他们朗读能力起来了(拉开层次了),自然就能实现“自己读自己”的了。这可能要到三年级以后了。


孩子自(齐)读后,我又让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了一遍课文。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多读几遍,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小结:上述整个环节,因为是借班上课,讲读书时手怎样指字,怎样跟读 ,“句子”是什么等常规要求和常规知识就会占用一部分时间。如果是自己的班级,这些都形成常规后,学生就可以“训练有素”地配合老师的要求。



二、回答问题,理清文章大概


落实了第一个基本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就该进入课文的深入学习了。在学习之前,我在PPT上呈现了整篇课文(低年级课文短,刚好这篇课文又在一页上,我就直接放课文的图片,而不是另外把文字打到屏幕上,这样又省事,又接近课本),用一体机自带的标注功能,圈出两个“我”,问孩子:


“这两个自然段里有两个‘我’,他们是同一个人吗?”


这个问题能把孩子带入到更深刻的思考中。有的孩子说是,有的说不是,有的明显不太确定。那些说不是的孩子,可能也很难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为什么不是,就像有个孩子在课文中找到了“走出天山”、“走出北京”这样的句子,但也不能说明白一样。


没关系,老师引导着:“‘就可以走出天山’说明‘我’在哪里?想去哪里?‘就可以走出北京’说明‘我’在哪里?想去哪里?”孩子最终明白:第一个“我”是在(新疆的)天山,想去北京看看;第二个“我”是在北京,想去天山看看。让孩子观察课文插图,分辨新疆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




三、走进文本,落实朗读训练。


“识字、写字、朗读”是低年级教学的三大重点。但很多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在识字写字上,朗读的训练却落实得不到位。或者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有感情”、“有感情”,殊不知,未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只是声音的忸怩作态,而非直击人心的舞蹈。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我仍然是把电子课本页的截图直接放到了屏幕上。其实这儿不用PPT也可以,但为了让孩子更聚焦到文本,还是放上了。反正也不费事。


先讲“天山”。对小孩子来说,一段文字里,有诸多未知的东西,哪怕是我们一眼就明了的“天山”这么简单的东西。这俩字多简单,孩子都认识。但我问孩子们“天山是什么的时候"很多孩子还是答不出来的。孩子们可能不能确定:它是一个地名吗?它是一座山吗?


所以,需要让孩子理解“天山”。但在第一自然段里,只需要让孩子知道“天山”是新疆的一个山脉就行了,重点在“北京城的天安门”;第二自然段才需要孩子更深入地了解天山。


我出示了一张中国地图和一段介绍天山的话。并用标注笔的功能在屏幕上画出了“天山山脉”,让孩子更清楚山脉的地理位置。嗯,前一天晚上备课,确实是查了好大一会儿,并努力记住山脉的大致位置,才能在课堂上画出来。“一条线”的背后都是时间和精力呀!


接下来讲“遥远”。


在讲“天山”时已经让孩子先找“北京”,又找我们所在的“郑州”,通过“北京——郑州”和“北京——天山”的距离的对比,初步感知了“遥远”。所以这里就出示具体数字——


“从北京到新疆,驾车需要1天零5个小时,坐飞机需要4个小时。而从咱们郑州到北京,坐飞机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可见新疆到北京远不远?”


“远——”


“很远很远就叫——”


屏幕上出示“遥远”二字,孩子们读出来,再多读两遍巩固。


让孩子再读画线的句子(这句比较难,难句要多读)。读完后又问:“想不想看看雄伟的天安门和壮观的升旗仪式?”


“想——”


“那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读好了老师就让大家看看。”想让孩子多读且不厌烦,老师的花招就得多一些。


孩子又读了一遍之后,出示天安门图片。


找图很重要啊。要清晰,色彩好,还得能尽量体现出“雄伟”的感觉。如果找一个包含广场在内的天安门远景图,就感受不到“雄伟”了。嗯,字也打上去,孩子看图后把“雄伟的天安门”读两遍,悄悄地进行了课后题的训练。


教学设计,步步“心机”。


壮观的升旗仪式,直接找视频最合适。话说,找这个视频也费了些工夫,最后在爱奇艺上找到,下载后却不能直接插到PPT里,所以又录屏,用剪映剪辑,最后才呈现在课堂上。背后也是时间。


我一直觉得,图片和视频这种直观性的素材,在教学中要用到关键处。文字的想象所达不到的地方,才需要使用直观素材,而且是优质的素材。


两分钟的视频,孩子确实被升旗的场景震撼住了。这时候再让他们读——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孩子读的“非常壮观”特别到位,这就是视频的功劳啊!


“北京除了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还有什么呢?”我问。


我之所以要在问句里完整地表达“雄伟的天安门”和“壮观的升旗仪式”,而没有说“北京除了天安门和升旗仪式”,是因为也是希望课后题中的这两个短语能多次在孩子面前通过声音或文字来呈现。


“还有长城!”


“还有故宫!”


……


“是呀,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呢!你想不想去看看?”引导孩子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这句话中第一个标点是逗号,第二个标点是感叹号,那带有感叹号的句子应该怎么读?”孩子回答后,读。读得不太到位,老师示范一遍,孩子再读,落实课后题“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2.学习第二自然段。



仍然是直接放课本截图。老师读第一句,孩子们读第二句。


“想不想看看美丽的天山?”出示我精心挑选的天山的图片。


把“冬季的天山”放到天山图的最后,是为了引出“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话说,雪莲图片也找了好久才找到比较满意的)。


欣赏了图片(有了直观感受),再读这句话——遥远的新疆,有美丽的天山,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


“新疆除了有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还有什么呢?”


孩子们认知有限,答不上来了。我又出示图片,向孩子介绍甜美的新疆葡萄,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顺便考考他们知不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好吃的羊肉串……



情感激发到位,再读最后一句:“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四、延伸拓展,练习说句子


之后,我又出示了郑州东站的照片,引导孩子用“我多想”来说话,这也是课后题。

看着地图,可以跟孩子说说,乘着郑州东站的高铁,可以去陕西看兵马俑,去四川看大熊猫,去吉林看冰雕,去上海迪士尼乐园玩……再出示“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并练习朗读。



五、处理课后题及要求会认的字


课后题我也是直接截图出示(其实也可以让孩子直接看课本)。孩子读一读,再填空。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已经比较熟悉了,这里稍作聚焦(巩固)即可。


要求会认的字仍然直接截图,以检测的方式让孩子读一读,认一认。


其实每一课中“要求会认的字”孩子没有学之前也已经认识一部分了,不是每个字都要重点讲。一篇课文中,也不是所有孩子不认识的字都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所以先学课文,带着孩子一遍遍读课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浪漫识字的过程。不必要非得学了生字再学课文。


原本我安排的环节是:(1)先出示带拼音的会认字,哪个字孩子不认识,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2)读过后再去掉拼音(用一个白色长方形覆盖住),孩子再读。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哪些字孩子认得不好,老师再单独讲。(3)最后把所有字打乱顺序再让孩子认读,这时候如果会读了才是真正认识这个字了。

这张是用白色长方形覆盖住拼音后的


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在孩子的朗读指导和常规要求方面花了些时间,留给后面学习会认字的时间就少了,这是遗憾之处。


第二课时,复习一下课文朗读和要求会认的字,讲讲六个要求会写的字,大概用半节课,剩下的时间让孩子把六个生字写在作业本上。课后再补充几道简单的练习题,一课的教学就可以结束了。


紧扣课本,干干净净教课文,不要教PPT。



我喜欢看留言

举手向苍穹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写文大多有感而发,不为写而写,所以本号发文不规律:有时更得勤,有时更得懒。特此说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