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似乎越来越难

文摘   2024-10-06 13:54   河南  
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是女儿二十一岁生日。她在朋友圈中说:“也许十一岁的我抬头仰望,会觉得我已经飞到了很高很高的地方,但天空没有极限。或许这世上本就没有真正的强者,每个人都不过是在命运中不断向高处飞翔的鸟。”


这样的年龄,拥有向高处飞翔的愿望和能力,这是生命的健康态。


可悲的是,在教育的种种扭曲下,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件难事。




1



我是暑假时在视频号上刷到蔡志忠的。


以前听说过这个名字,似乎也知道他是漫画家,但从没有深入了解过。起初是被一个视频号吸引,后来被大数据推荐,看了不少他的短视频,应该也是什么访谈节目吧。


然后就买了他的自传,以及全套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些年做教育,我已经炼就了一双教育眼,边读他的成长历程,边解读其中蕴含的教育原理。


比如他1岁的时候跟着家人去教堂,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听了1000个圣经故事,这种早期阅读对他影响很深。他在谈到漫画创作时说,画漫画重要的不是画画技巧,而是“故事”。我立刻跟写作联系起来——写作重要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思维。他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用画笔讲故事,跟他从小听那么多的故事有很大关系。


蔡志忠是幸运的。用他的话说,他们家原本有11个小孩。但他出生前已经死了六位兄姐,“父母因此不再存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只要孩子能平安长大,让他们有机会走出自己,便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不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个孩子的幸运。只有不被寄予厚望,而只是“平安长大”这样底线般的期望,一个孩子才有自由生长的空间,才更可能成为自己。


蔡志忠的幸运还在于,他四岁半就确定了自己一生的目标:要画一辈子画。


四岁半似乎有点早,但是再想想,有多少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稚嫩地告诉父母:我长大要做什么什么……结果常常是被父母一顿嘲笑,愿望还没等自己熄灭就被掐死了。而蔡志忠愿望的种子却一点点发芽、长叶,十五岁,他就从初中二年级辍学,孤身一人赴台北成为职业漫画家。


所以他一直在强调:


要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找到自己的热爱——样样通,不如一样精!


不要控制孩子,要给孩子自由让他自己做选择——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正因为他的父母是这样对待他的,所以他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的。




2



蔡志忠对女儿最大的期望是她能够快乐。他为女儿取名“蔡欣怡”,“欣”就是快乐的样子,“怡”就是快乐的心情。


蔡欣怡写了一篇文章,《父亲,永远的好朋友》。也正是因为读到这篇文章我才想写这篇文字的。


父亲,永远的好朋友


爸爸上辈子,一定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俩从来没有不同意见,因为他总是要我自己做决定。


我们的互动实在不像父女:从未拥抱、亲颊,不曾搂肩或牵手过马路。但父女俩总是黏在一起行动,一个眼神、碰碰手臂,总以好朋友的姿态一起尝试各种有趣的活动。


例如我4岁时,被拉去学捏陶土手拉坯;5岁时被带去观摩打桥牌,做最小的桥牌手;学着拿刻刀刻印章。我们还不时到处旅游,他在日本画漫画时,还教我日语,要我打电话到日本酒店给他。


我和爸爸还有一个秘密,我们一起从事最多的活动就是背着妈妈溜到郊外偏僻的地方偷看一栋栋别墅,一起幻想“有一天,我们会搬进去”!


这种父女相处的模式与互动,比起一般家庭,真的很特别。


“好好想一想,将来要做什么?”这是爸爸最常问我的一句话。


他说:“没有目标的女孩,以后只能当个家庭主妇。”


我认为当家庭主妇是人生最坏的选择,只好急忙说要成为室内设计师,因为这是以看房为娱乐的我,唯一熟悉的事情。


随着年纪的增长,他问得更急,仿佛我的人生已驶入职业的终点站,再不下车,就来不及了。


我能体会他从小立志成为漫画家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影响,但我似乎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我并没有成为室内设计师,经历了IT、公关、艺术经纪等各种行业,在每个阶段中,才逐渐确立更明确的未来方向。


我任何事都习惯性征询他,从吃什么食物、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到选学校、买房子、交男友、找工作、买画等重要的问题,却等不到任何答案。我总希望有人引导,他却认为这种类似街头磨炼下的成长才对我有益处。


2000年大学毕业时,我留在旧金山的一家法国计算机公司工作了两年,征询他的意见:“到底要去哪里上班?纽约、东京,还是台北?”


记得他还跟我开玩笑说:“你的问题是要赶快找一个无辜的男人嫁给他,然后命令他去莫斯科或墨西哥去上班,而你自己爱住哪里就去哪里。”


而后他又补充:“一百年前,东方最伟大的都市是上海;一百年后,东方最伟大的都市还是上海。”


我非常感谢这个建议,上海十年工作经验让我学习到很多,并因此找到自己想投身的事业。


14岁那年,我想独自去日本旅游;妈妈是永远的反对者,我转而询问父亲,他没反对,但要我提出“计划表”。


我提出一份每天的行程计划:第一天要去后乐园,第二天去看画展以及喂鸽子,第三天要坐新干线到千叶的迪士尼乐园。他没再说什么,而是手绘一张又一张地图:如何从机场搭巴士?到哪里转车?如何去旅馆?怎样搭JR线去后乐园?他还帮我订妥旅馆。


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知道他爱我之深,只是不善于表达。



3



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一个怎样的父亲?


1.我看到一个“放手”的父亲。


“他总是要我自己做决定”,所以,“我们俩从来没有不同意见”。因此父亲尊重我,且给我自己决定的权利。


2.我看到一个“给孩子的生命种下一万颗种子”的父亲


我4岁时,被拉去学捏陶土手拉坯;5岁时被带去观摩打桥牌,做最小的桥牌手;学着拿刻刀刻印章。我们还不时到处旅游,他在日本画漫画时,还教我日语,要我打电话到日本酒店给他。”


今天的“早安,肎读者”中,干老师说:“生命得有一万个不同的种子,才能拥有自由。”


有人问:“怎么让生命有一万个不同的种子?”


干老师说:“全人之美课程,全世界精神领域的精华。”


不了解全人之美课程的人可能不太理解这句话。干老师所说的“全人之美课程”,就是“全世界精神领域的精华”,这是全人之美课程的理想态,它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领域的“精华”,在他们的生命中埋下一粒粒种子,大多数种子可能会死去,还有一部分种子不会开花结果,但有一些种子会成为这个生命得以自由于世间的资本。


如果不在童年为生命种下足够的种子,而只浇灌“成绩”这一粒种子,太多的孩子将会在身体的长大中,失去灵魂的光芒。


3.我看到一个“好玩”的父亲。


我和爸爸还有一个秘密,我们一起从事最多的活动就是背着妈妈溜到郊外偏僻的地方偷看一栋栋别墅,一起幻想“有一天,我们会搬进去”!


“背着妈妈”,“幻想”……没有童心的父亲,怎么会陪女儿从事这样的活动?还“最多”,哈哈。


4.我看到一个“成为女儿榜样,但却不限制她”的父亲。


蔡志忠本身的成长经历已然对女儿有很大的影响,正因为他是优秀的,或成功的,所以女儿也会敬重他,凡事都习惯性地征询他。一个把自己活的一塌糊涂的父亲,儿女怕是不会“任何事都习惯征询他”。


但蔡志忠却总让她自己做决定,独立性正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5.我看到一个“给予支持,也给予爱”的父亲。


14岁那年,我想独自去日本旅游;妈妈是永远的反对者,我转而询问父亲,他没反对,但要我提出“计划表”。


没反对,便是支持。但不是不顾女儿安危的盲目支持,而是“要我提出‘计划表’”,“手绘一张又一张地图”,高期待,细跟进,这才是真正的爱。


成为孩子的榜样,给予他爱和自由。写到最后,这仍然是育儿的黄金法则。



举手向苍穹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写文大多有感而发,不为写而写,所以本号发文不规律:有时更得勤,有时更得懒。特此说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