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一朵牵牛花
今天,我把近一学年来的153张日签付予广告公司,嘱他们印刷成册。这是继我的《一个校长的絮絮叨叨》(每天早上给老师们发的“早安问候”合集)之后,又一个被时光之手抚摸过的礼物。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教育时间越久,我越知道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对一个生命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期待朗星小学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扎根在成长型的家庭中,期待父母真正做好孩子的榜样。所以,在朗星小学建校的前两年,我们也做过一些家长课堂之类的活动,但因为种种原因,收效并不明显。在人力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家长多一些提升的机会,并且尽可能全覆盖式地惠及所有家长,包括经常照看孩子的祖辈们?这成为去年秋季开学后时常萦绕在我脑海的一个问题。
当你对一个问题“念兹在兹”的时候,往往就会灵感乍现。有一天,对,就是2023年10月16日那天,我忽然想:每个学习日做一张日签发到所有班级群如何?班级群里不仅有孩子的父母,经常负责接送孩子的祖父母大多也都在群里,这样不是实现了“全覆盖”吗?
日签一般是由一张图片和一段文字组成的。图片可以用学校生活的照片,这么多孩子,这么丰富的校园生活,照片素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字可以找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网络上也有很多资源,虽然费些时间,但总能找到。不过,这项工作一旦启动,就不是冲着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去的,我希望它能成为一种坚持——只要朗星小学存在,它就一直存在。
当然,我可能想多了。那,只要我在朗星小学做校长,这项工作就要坚持下去,这点总是可以做到的吧?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所以,虽然还没有完全考虑成熟,我还是立即着手设计版面,并成立“掬光之手日签”群,传达意图,明确分工……就这样,每个学习日晚上七点半左右,一张蓝色的“小卡片”被学校专用微信号发送到全校所有班级群中。
那个“不完美”的设想也在落实过程中逐步完善,趋向完美。比如,文字素材从哪里来的问题。最初,我全网各处搜罗,发给家长的,首先要能打动我。但这种方式耗时耗力,也不成系统。后来我想到,为什么不能以家教书籍为文字的主要素材呢?对,新学年开学时我们不是给每个新一年级孩子的家庭送了一本《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吗?没有时间引领他们一起共读,那就把书中的精彩语句作为“掬光之手日签”的内容,也许会有一些父母因此而去读这本书呢!
就这样,从《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开始,《儿童自然法则》、《心理营养》、《高手父母》、《做从容的父母》、《适度养育》,这些经典的家教书籍,一一成为日签文字的素材,也真有家长不满足于日签上的一段段文字,把书买回去阅读。我觉得很欣慰。
我也想,如果有一天,经典的家庭教育书籍用完了呢?也许N年后,可以重来一遍?毕竟家长是一茬一茬换的,六年后,今年的日签几乎就没有“老读者”了。不过,这想得也是远了。即使家庭教育的书籍用完了,还有心理学的、亲密关系的、隔代养育的……这些书籍也许不直接授予大家家教的方法,却能让孩子们成长的家庭变得更和谐、更有营养,这不同样有助于孩子们的成长吗?
同时,我也惊喜地发现,掬光之手日签上的照片几乎可以成为一份简易校史。因为我们总是习惯用当天新鲜出炉的照片,所以,当天学校有什么重要活动都会成为照片的首先素材。于是,篮球赛、轮滑赛、运动会、跳蚤市场活动、小桥音乐会、研学、入队仪式、合唱比赛……这些活动都被当天的日签及时记录了下来,岁月深处,这不就是一份小小的校史么?
在这项工作中,受益最大的是选择文字素材的那个人。这个人最初是我。为了挑选出书中合适的文字,我一般在一两天内把全书读完,能用的文字划出来,铅笔标上日期,再输到文档里,发给美编。这两个月,这项工作交给了王静雅老师,她也表示自己受益匪浅。
感谢美编周鹏、秦亚楠老师,捕捉精彩瞬间、更换照片和文字、发送班级群……这些琐碎的工作是他们在完成。
感谢家长们的反馈,是你们的鼓励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
一张张照片呈现的是学校生活的一份诗意,一段段文字让大家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思考,这一张张小小的日签,编织着教育的诗与思,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希望它能带给大家一些宁静和启示。
愿我们以更加温柔而坚定的步伐,陪伴孩子成长,教会他们爱与被爱,勇敢与坚韧,同时也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共同探索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朗星小学校长 原卫华
2024年7月15日午后
我刚设计的合集的封面
这是封底
最后的最后,我正在校对2023-2024学年的“早安,朗星”合集,去年结集为《一个校长的絮絮叨叨》,今年准备取名为《絮絮叨叨又一年》,你还要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