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听了干老师的《庄子》第五讲,这是“老干肎读会”开播以来我听的最认真的一次。可能是因为在假期里,不用操心孩子和自己的作息,所以就完完整整地在屏幕前从头跟到尾,全程注意力集中。
听着听着,开始忍不住截图,想着结束后发个朋友圈。结果越听越激动,图越截越多,最后突发奇想,把所有图都发到“老干肎读会”公众号上了——
昨晚听完课后,我还对着已经自动转成回放的“课堂”意犹未尽,H先生进来递给我一杯水。我激动地对他说:“太好了!讲得太好了!真的太好了!”然后眼眶里忽然就涌满热泪。
今早把干老师的“早安,肎读者”做成日签,又编辑他早上刚写的一篇文字《干国祥 | 吉祥止止》发公众号,数次觉得鼻子酸酸的。为什么?也许是之前浅浅的领悟在干老师讲解庄子的过程中得到了肯定,并有了新的领会,这对人到中年的我来说,是为后半生指明了活着的方式,怎能不激动?
2
昨晚干老师讲的是《庄子》内篇第四《人间世》。“间”(四声)在这里是动词,是存在、活着的意思。人应该如何存在于世?这个问题本身对我就有强大的吸引力。
《人间世》中的第一篇寓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颜回想去卫国改变卫国的国君(即“卫君”),临行前去拜别孔子,表明自己去卫国的意图:因为卫君年壮气盛,行为专断,致许多无辜百姓死亡,所以他试图前往改变卫君。
孔子一步步否定了颜回想要改变卫君的执念。干老师边细讲原文,边抽丝剥茧般地提炼出“虚而待物”、“唯道集虚”这两个词语,突出了“虚”的重要性。到这里,我真是陷入了“愤、悱”的状态——放下执念,虚以待物,不执于改变别人,但肯定又不能“无为”,但究竟应该怎样“为”?
干老师继续讲,至“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八个字早已耳闻,但一直懒于究竟其义,在干老师的讲解中理解,然后被击中——当你不执于自己的偏见,悬置自己的偏见,无我时,即至虚;虚室生白,白就是光;有了光,“吉祥”自然来到并且汇停于此(你自己以及你身处的环境)。
啊,写到这儿,我又想拍案叫绝,伏案痛哭!
改变别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改变别人的良好环境!
即便如此,仍然不要执于必须改变别人,这样做只是增加了改变别人的可能性而已。也许结果仍然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已尽力,无憾。
间世之道,与人相处之道,皆在其中了。
这个道理其实我一直知道,只是猝不及防地被庄子说出来,真是想“长歌当哭”,当然这里是因为激动而哭。
无论做父母,教育孩子,还是做教师,教育学生,或是做领导,管理员工,修炼自己“虚以待物”,然后“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改变别人的良好环境”。
之前写过文字《育儿不如修己——你是孩子这条河流的源头》《爱,自由,榜样——我的育儿关键词》,都是以母亲的角色在表达我的育儿观。
还写过《性格温和的人能不能做校长?》,也略略表达了我的管理观——按自己的性格和风格做校长。其实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当人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一定会少很多焦虑,幸福自然也就来了。
3
昨晚听课时,触动我的第二个点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可奈何”实在是一件极可悲极痛苦的事,但你拿它没有办法,它几乎属于你无力改变的部分。
在这样的处境中,怎么办呢?安之若命。
拒绝成为“标准”下的“有用之材”,而成为“与经典为徒,与善良为徒,与美好为徒”的“无用之材”,以此方式安之若命。把自己作为目的,间于世。
活了半生,时常有不惑之感。能够吸引我的庸常书籍或讲座似乎越来越少,经典自己又啃不动,但是干老师的肎读会却能吸引我近三个小时专注听讲,实为难得!我想,一是因为经典本身的经典性,二是因为干老师的偏见确实高明,太走心。《我们与经典之间,隔着一个“干国祥” 》,当初为这篇招募文取这个名字,简直太恰切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