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公众号“画个插画”
期末了,跟大家在一起交流的相对多一些。有几位老师感慨:咱们学校的管理真的太人性化了!
我不由得往深处想了想:到底什么是“人性化”?这个问题抛给AI,它的回答是:人性化管理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
那没错了。我多次说过,全人之美课程是眼中有“人”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落到“管理”上,必然是人性化管理。
正好前两天我想写一篇文字(因为没有时间,一直在心里搁着),用实例来阐释下“所有的规则都要伴随着解释”这句话,昨天,当“人性化管理”也闯入我的脑子里时,它们忽然产生了碰撞,发生了反应。我发现:让所有的规则都伴随着解释,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方式。
1
朗星小学教学楼的大厅里有一面墙,素雅的背景上竖印着几句话,看似简单,但它们却是学校奉行的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所有的规则都要伴随着解释,学校是“讲理”的地方。前半句话是我前几年经常听魏智渊老师说的,听一次就记住了,然后在工作中慢慢领会;后半句话是我加上的,也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但这里的“理”并不是大道理,不是说教,而是“理由”。我是在提醒老师们:当你向学生宣布一项规则或发布一个决定时,一定要“解释”,要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则或做出这个决定,要说明理由。
这实在太重要了!因为你的解释是在帮助孩子理解这项规则,只有他深刻理解了,他才能更好地遵守和执行,也才会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而不是一个只能听从命令、执行命令的工具。
这条准则当然不仅仅适用于师生之间,也同样适用于领导和下属之间,适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适用于一切带有管理性质的人际关系。
应用于学生管理的例子很多,比如:为什么不能在走廊上奔跑?为什么洗餐具时要带着餐具盒,最好不要只拿筷子和勺子?为什么要爱护课桌课凳?等等。
举两个离得最近的例子,一个是工作,一个是生活。
2
前天学校进行一二年级各班期末庆典。一年级四个班级的庆典是8:30开始,二年级是10:00开始。
8:00左右,教务处老师在群里发消息:有老师问一二年级学生假期能不能借教室里的图书?
原本学校是没有让一二年级孩子借班级图书的计划的,因为学校的阅读馆整个假期依然对学生开放,孩子们看书可以到学校来借。但是在三年级进行学科总结时,我提出三年级暑假是推进海量阅读的黄金期,还是希望能够为孩子们提供足量的书源。而对于我们的家长来说,书源的提供还得主要依赖学校。
有些孩子放假后是要回老家去的,也不能到学校阅读馆进行图书借阅,一假期荒废掉实在太可惜!而且期末前,各班也到了一批新书,还是希望能利用起来。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三年级每个孩子在期末庆典结束后可以在班里借10本书,自己登记,开学后如数归还,丢失补偿。假期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跟小伙伴交换着读。
当有老师问一二年级能不能借书的时候,我迅速在脑子里分析了一下一二年级的情况,当面跟相关负责人交待道:二年级可以借,同样是10本,但必须是桥梁书(或故事类的童书),不能借绘本;一年级不能借,因为一年级的阅读还是以绘本为主,借10本回去,一会儿就翻完了,一个长假后难以保证图书完好。而且借书需要登记,一年级孩子自己写10本书的名字,对于他们来说要花很长时间。
虽然我解释清楚了,但可能因为时间紧迫等原因,教务处在发通知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一年级不让借书,大家相互通知。”
我连忙在这个通知后又解释了一下,并在教务群里再次叮嘱:所有的规则都要伴随着解释。
很多时候,被管理者(老师、学生、子女)经常感觉规则是硬的,就是因为管理者不解释——你只需要执行就行了,不用问为什么。甚至很多管理者觉得,执行就是你应该做的事,你不能问为什么,问了就是挑战我的权威,是工作态度有问题。在这样的管理理念的主导下,人就不是被尊重的个体,而只是执行命令的工具。
3
再举个非工作的例子。
昨天小天儿同学正式放假了。因为我还有其它事情,两天后才能回去,他爸爸去青岛接姐姐了,也不在家。但他归心似箭。于是,我们就请朋友帮忙过来把他接回去,跟着爷爷奶奶。
因为知道他回去后,晚上会经常跟小朋友玩到很晚才回家,我就叮嘱他:“你晚上如果出去玩,一定一定一定要带电话手表!”他顺口就答应了。
没有走心,我知道。
然后我就给他讲了一段话:“我和爸爸如果在家,你晚上出去玩,我们如果联系不上你,会有些担心,但相信你一会儿就会回来,一般情况下不会去找你。但是如果我和爸爸不在家,你到了九点以后还没有回家,爷爷就会非常非常担心你!他一定会去小区里到处找你。你想想,那么晚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在小区里焦急地寻找……那种场景你想想,那你心情你能体会吗?”
我能感觉到他被这段话触动了。然后我又问:“如果出去玩,一定要带啥?”
“电话手表。”
“一定一定记着啊!”
“好!”
也许,他在小伙伴呼唤他出门时一高兴可能还会忘带,这是孩子的天性。但我知道,他忘带的机率会小一些。这就是“解释”的重要性。
4
让所有的规则都伴随着解释。这是对人的尊重——我不是在生硬地要求你,而是取得你的理解,我们一起共创道德的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