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嘴都是孩子的家长,真的能够养好孩子吗?

文摘   2024-06-24 20:01   中国  


满嘴都是孩子的家长,真的能够养好孩子吗?

↓↓ 看郑寰老师的精彩分析 ↓↓







我们跟一些家长聊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个阶段的家长聊的内容都是孩子是很正常的。什么阶段的家长呢?就是0-6个月之间的,孩子刚出生,妈妈就自己名字都没有了,经常会叫什么安安妈妈、娜娜妈妈,她的名字都会改掉。孩子在0-6个月之间的这个家长会是这样的状态:你跟我聊孩子,我愿意跟你聊,你如果跟我聊别的,我不感兴趣。


这是一个正常的“共生期”,他们是正常共生的一个阶段,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到了十三、四岁或者更大的阶段,我们的家长满嘴都还是孩子的时候,这个情况下,我们想想看,这个家长可能会缺一点什么?


比如说,我们有时候跟一些家长去讨论的时候,50分钟聊下来,45分钟都是孩子,我们问她说能不能简单的聊一下你自己呢?聊不了,聊不了两句又跑到孩子身上去了。


那么这样的家长,往往她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她其实是缺乏自我的,她是没有自己的,她自己其实是没有活出来的。


那么一个没有活出来的家长,一个不鲜活的家长,她其实是很难给到孩子一个好的养分,好的土壤的。因为你自己都活得非常的压抑,一片死气沉沉的样子。那么孩子久了之后,TA可能不太愿意跟你讲话,很多孩子会显得很烦躁:我不想跟你说话,说了你也听不懂。


为什么孩子跟家长讲的话,家长听不懂?因为这些没有活出来的家长、这些死气沉沉的不鲜活的家长,他缺乏的是什么?他其实缺乏的是体验,他没有自己的体验!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家长,他去学习理论,他去报什么家长班,然后听一些课,但是孩子还是不愿意跟他讲话,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只有头脑层面,他听了一些课之后,他能够通过他的大脑,去理解孩子在说什么,但是他没有感知,也没有链接。


为什么他没有感知,也没有链接?因为他自己没有体验过!之前有一个家长问我:“郑老师,什么叫做体验?”


我说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给你,你可能就知道什么叫体验了。比如说你如果去过西藏了:哎,我就会想,我当时去西藏的时候,它的个空气是什么样的,你想起来的时候,甚至可能会觉得心旷神怡;你会知道它那里的食物是什么味道,你就会有感觉,那这个就是我们有体验。


但是你看到一张西藏的明信片,看到了布达拉宫,看到了雪山,但是你是没有体验,没有感觉,但是让你描述出来,你能描述布达拉宫长什么样啊,这个画是什么样的,哎呀,我一看到这个西藏的海报,真的是也有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但是你真正进去的时候,你会有可能有高原反应,可能会在里面有很多感觉,比如吃那个食物的时候觉得,哎呀,好像也不太适应啊,会有很多非常丰富的体验层次。


但是如果你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时候,你其实是没有这些丰富的体验层次的。


所以我们很多家长啊,他如果是非常关心孩子,满嘴都是孩子,然后他的头脑上,看上去也能够理解孩子,但是你跟这样的家长一相处的时候,你就会不太愿意跟他相处下去,因为你跟他相处的下去的时候,他不是一个鲜活的人,他不是一个敢爱敢恨,我想要我就要得到,我敢拒绝;他不是一个鲜活的人,他是一个非常压抑的,压在那里的人,他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加码,说我应该做到这样才是一个好妈妈,我应该做到那样子,我才是对的,他对自己有很多很多的要求。


这个是什么,大家想想看。如果说我自己没有活出来,我也很难关心自己的情绪,但是我不断地要求自己,我要做得更好,我要做到更好,这个人他是活成了什么样子,他是活成了他自己呢,还是总是活成了别人所期待的样子呢?


那么一个总是活成别人期待样子的家长,他真的能够养好孩子吗?




育己讲堂
汇聚同类,打造一个让人长出来的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