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妻十三载

文摘   社会   2024-12-10 09:41   北京  

人吃人是错的,这样一个看似不言而喻、简单到无可复加的命题,一旦深思起来,的确是难以解决的。——熊逸《正义从哪里来》

1.警察面对的诘难

“收留还是拐卖公众定会等到真相”,这是一个网络热搜标签。

2008年毕业的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的女硕士考博不成后被诊断精神分裂,2010年初从家中走失。20241125日,晋中市和顺县一名女子向寻亲志愿者求助,她的婶婶十多年前开始跟其叔叔生活,但家里不知道婶婶的任何信息,希望帮婶婶找到亲人。仅仅5天后,1130日,志愿者就帮这位身份不明的“婶婶”找到了亲人——就在120公里外的榆次区……这个“婶婶”,就是2010年走失的精神分裂的女硕士……

随后警方介入,在123日的通报中称“20115月从家中走失,后被和顺县青城镇居民张某收留”——“收留”这两个字引起了轩然大波。

网友们质疑在这样一起存在着重大的“拐卖”(至少也是拐骗)嫌疑的案件中,警方未经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深入侦查就迅速作出了“收留”的结论,一是难以服众,二是在国家加大打击拐卖人口案件的大背景下,工作不够严谨。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2.女硕士面对的归宿

网友的质疑是否合理?当然是合理的。

但现实的情况是否复杂?当然也是复杂的。

一个显而易见却被人忽视的真相是:对买卖妇女的现象,往往上下不一致,配合不起来。

没有在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生活过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真相。假想一下,如果自己深山里的穷亲戚和一个身份不明的女人生活了十几年并且已经有一对儿女,当我们面对这个穷亲戚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这起案件中向寻亲志愿者求助的女士,事实上已经冒着极大的道德风险,如果不是提前打了“预防针”——这事如果做成了,那大家都能借此直播带货——那我很难相信她能说服家里人同意去“干预”……而现在结果正是如此,女硕士的“丈夫”准备带货了,女硕士的亲生哥嫂准备带货了,女硕士的“婆家人”都准备带货了……

在现实的利益面前,基层执法者没有充分的动机去介入此类事件,这就是原因——所有人都有利,只有一个“精神分裂的女人”承受着某种在正常人看来是苦难的东西,那么“解救她”似乎就成了一种画蛇添足……

谁会在乎呢?

所以尽管上级机关反复强调要严打人口拐卖,但在基层机关,这样的事情无法调动起执法者的积极性。

现在,现实的困境又摆在了面前——这个被“收留”或者说被“解救”的精神分裂的女硕士,她又该何去何从呢?

亲人年事已高,亲哥有自己的家庭,嫂子倒是挺好的,拉着她在直播……

儿女怎么办?

“质疑”的时候当然可以义正词严,可问题是,这种“正义”难以化解这复杂的人间。

3.“收留者”面对的刑事指控

但质疑依旧是有必要的。

这不仅仅是一种天真的正义,更是这个社会不断推动其社会成员通向文明的进程。

尽管现实中有着种种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但人类的情感得以穿越千万年以来的荒蛮与阻力,总有一种“不言而喻、简单到无可复加的命题”长存心间。

就比如:女硕士不是自己走到这里来的;她是被人“领”回来的;“领”到这里之后又被张某“收留”……

这个简单的“证据链”背后隐藏的东西,几乎同样“不言而喻”:这就是人口拐卖。

并且更多的细节指向了不利于张某的方面:女硕士并非完全不能与人沟通,事实上她能输出不少的信息,至少能够很轻易就知道她来自何处,姓甚名谁。精神分裂不等于是“傻子”,就算是“傻子”,也应当有基本的人权——尽管用这样的叙事方式与基层居民沟通一定会被当做“对牛弹琴”但事实证明那位寻亲志愿者依旧有着简单实用的沟通技巧可以与这个阶层的人进行沟通——最后还把事办成了。“帮助”警方迅速就查清了来龙去脉……

虽然,我们不确定警方到底需不需要这样的“帮助”,但确定的是:有些人确实需要“帮助”,这绝对不是一厢情愿的文艺病,而是这个社会可以在各种居心叵测的信息技术加持之下不再那么恶心、或者恶心得不再那么让人难以接受的必要之举。

阿亮评论
社会学+特稿+非虚构写作
 最新文章